古诗欣赏教学建议《中国古代诗歌欣赏》教学建议第一讲绪论一、中学古典诗词教学背景分析(一)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经验积累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初中必诵诗词分别是70首、35首2.高中必修教材也学了22首(二)考试的动力和压力1.08年北京卷背诵7分(古诗5分),古诗鉴赏10分2.07年北京卷作文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曾经有人这样理解这句诗:1、这是歌颂春天的美好意境。
2、闲花、细雨表达了不为人知的寂寞。
3、看不见、听不见不等于无所作为,叹息一种恬淡的做人态度。
4、这种意境已经不适合当今的世界......根据你的看法写一篇作文。
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800字以上。
3.作文中引用古诗词并给予恰当地解读,往往被视为有文化品位而获加分。
(三)古典诗词教学的困境1.只会死背2.课堂上听老师赏析诗词,觉得太难,无法迁移到自己独立读诗上3.用考纲考点抽象教学4.以高考题组织诗歌教学5.不同版本的诗歌赏析的基本范畴有出入,同一首诗不同人赏析的角度、理解的程度有差异结论:学生没有构建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第二讲诗歌阅读鉴赏的基本图式第一、诗歌的形式(体裁、语言)一、诗体有别中国古典诗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诗体。
体裁形式对诗歌的艺术风格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甚至不仅是一个客观的过程。
因为诗人在面对或处理不同的体裁时,他们的创作心态也是不一样的。
钱思公(钱惟演)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
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欧阳修《归田录》)小词即宋词,可见最初的词因其风格轻艳,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读者如此对待不同诗体,作者亦复如是,欧阳修和李清照都是既写诗又写词的,但每人所作的诗与词都风味不同。
中国古典诗歌体裁分类很复杂,这里只择其要者讲三点:诗词有别、词曲有别、各种体裁的内部差别。
1.诗词之别诗多言志,故庄;词多缘情,故媚。
试举李清照为例,作为著名的婉约词人,她在《论词》中说:“词别是一家。
”她的诗词风格完全不同。
《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词曲之别词生于歌楼酒肆,故媚;曲则本于里巷歌谣,故俗。
词形成后有明显的文人化与豪放化倾向。
而曲则基本上坚持了以俗为雅的风格,善噱。
《拨不断·长毛小狗》王和卿丑如驴,小如猪,《山海经》检遍了无寻处。
遍体浑身都是毛,我道你有似个成精物,咬人的笤帚。
3.同一体裁的内部差别以上是比较宏观地谈几种诗体的差别,事实上古代的诗体远不止这几种,而每一种体裁内部的差别也非常值得关注。
因涉及过细,不在这里展开,略示几点,以资启发。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歌行之畅,必由才气;近体之攻,务先法律;绝句之构,独主风神。
(胡应麟《诗薮》)这是讲不同诗体的区别。
事实上对词来说,也有相同的情况。
比如长调慢词近赋体,善铺排叙事;小令近绝句,只言片语,独主风神。
二、了解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古诗语言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
有人称为“诗家语”。
鉴赏古代诗歌,首先是理解诗意,如果对诗歌的基本意思不甚了了,何谈鉴赏?因此,读诗的第一步应是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含义。
这就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
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有:(1)倒置。
由于受格律和平仄押韵等限制,或为了突出强调某个意思或某些词语,诗歌常把句子的语序予以倒置。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颔联)要正确理解这首诗,就必须还原倒置的词序:鹦鹉啄香稻余粒,凤凰栖碧梧老枝。
明乎此,在理解诗句时,如果按诗句现有的句序难以读通,就要考虑是否有语序倒置的现象存在。
(2)省略。
诗歌的语言凝练、集中,因此常常会有成分的省略。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奈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这首诗写对故居的依恋难舍之情。
第四句为省略句,完整的理解为:(在我)欲别(时),(黄莺)频啼四五声。
(3)列锦。
被称为诗中的“蒙太奇”。
指不用实词和虚词,仅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排列组合构成诗句,如影片中的一组组画面的组接(即“蒙太奇”)。
它广泛应用于我国古代诗词曲的创作。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由“鸡声”、“茅店”、“人迹”、“板桥”等名词性短语和“月”“霜”等名词组合而成。
列锦这种修辞格,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
它意象繁密,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
由于省略了起关联作用的词语,使诗句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艺术空白和想象空间,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4)互文。
即互文见义,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说,但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分开说。
理解时,要把两个词合在一起解释。
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句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前面省略了“汉”,后面省略了“秦”,说成“秦时明月汉时关”,而理解时要合在一起,理解成“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互文可以加强情感的深度,避免平直之嫌。
(5)叠音。
具有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对所描写的内容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2007年高考天津卷就明代诗人高启的《黄氏延绿轩》:“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提问:“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解答这道题,就要明确叠音词的作用。
答案: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表达效果。
第二、诗歌的形象一、诗歌的意象(略)杨柳、长亭、月亮、大雁、梧桐秋雨、雨打芭蕉、斜阳、杜鹃、鹧鸪、蟋蟀、啼猿、乌鸦、蝉、菊、梅、松柏、竹、莲、琴瑟、羌笛、关山、登楼、寒砧、后庭花、霓裳羽衣曲、黍离、……二、诗人形象细节、人称三、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讲解这类诗要关注意象的色彩,注意画面的冷暖、色彩、疏密、动静,这些景物特征与人物的心情有潜在的对应关系。
1.是疏阔还是细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2.是明朗还是阴暗: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3.是静还是动: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4.是视觉还是听觉、嗅觉、触觉:月榭故香因雨发, 风帘残烛隔霜清/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晚霞弄日光不定,暖得曲身成直身。
试比较下面两首诗的意境:《寒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温暖的色调近距离亲切微微的欣喜有着落)《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清冷的色调远距离寂寞声音的缭绕无着落)第三、诗歌的思想感情一、主旨、情趣、理趣:(一)忧国伤时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官》: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纪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2.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
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
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
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
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全诗即景抒情。
(二)建功报国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因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样《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拭《水调歌头·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三)思乡怀人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四)长亭送别1.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笑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五)生活杂感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爱《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宫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川·明月别枝惊鹊》二、诗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一)送别诗关于送别诗的做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
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尾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去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二)山水田园诗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例: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