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连环画史
五、低谷期——现今
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
水平不断提高,出版事业的繁荣。以及人们 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连 环画势必失去往日的辉煌。 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文化 水平不断提高,出版事业的繁荣。以及人们 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连 环画势必失去往日的辉煌。
三、成熟期——旧、新民主主义革命 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出版的《薛平贵征东》等连环画,就已比较完
整的把图画和文字结合在一起了。而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连环画的创作,在注意出版文学作品的同时,开始转向现实 题材的创作,代表作就是张乐平的《三毛流浪记》、叶浅予 的《王先生》,张光宇的《西游漫记》。 将连环画艺术作为革命的宣传工具,始于抗日战争的解放区。 当时莫朴和吕蒙、陈亚君合作的木刻连环画《铁佛寺》,是 反映新四军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连环画作品。像彦涵、古元、 力群等著名木刻家,在根据地也都创作过连环画。任迁乔在 山东创作的《翻身》,反映了解放区人民反封建、斗地主的 革命事迹,使连环画艺术起到了动员人民,武装人民,推动 革命群众运动的作用,此为连环画的完善成熟阶段。
四、繁荣期——解放后至二十世纪末
无论是在萌芽期、发展期还是成熟期,我国的连环画艺术创作,都是以
连环画的故事创作来作为自己的创作生命的。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初 矛盾就把当时的连环画艺术创作称之为“连环画小说”,其道理和依据 就在于此。同时,他为了突出这种“连环画小说”在文学艺术领域中的 地位,更强调指出:这种连环画小说“无论在那个图画方面,在那个文 学的说明方面,都可以演进为艺术品。 但是在解放前,这种深受广大“下里巴人”喜爱的连环画,得不到应有 的重视与发展。真正的为连环画创作开创历史新纪元的,是在新中国建 立后。建国后,连环画在服务社会、宣传人民的同时,也终于迎来了自 身的发展高潮。 我国的连环画创作,经过20世纪30年代那场激烈的论争后,它究竟是 “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已经在鲁迅、矛盾等进步文艺工作 者的支持关怀下,理清了创作理论的思想基础,得出了连环画是“大众 要看的”重要结论。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日战争,以及后来的 解放战争时期,连环画艺术发挥了宣传教育作用,更使它在如火如荼的 革命群众运动中,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从而成为一种有力的 宣传工具。
因此,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连环画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连
环画创作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表现在:连环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 表现技巧和表现质量日益精进。连环画的文字内容,从国内移到国外, 由配文发展到脚本。表现技法也加上了国画、油画、版画等各种画种的 参与。 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不仅建立了正规的美术出版社,设置了连环画艺 术的文字编辑,还动员与鼓励了许多优秀的作家、画家参与连环画的创 作。 这时,我国的连环画的创作形式日臻完美。其在创作实践中形成的“文 画合成的特征,使得它“图画以文学为基础,视觉形象又加强了文学语 言的表现力;不能用绘画表现的,用语言艺术充实”,真正做到了相辅 相成,文画交融。 据资料介绍,当时出版的连环画册,经常以每年七八亿册之巨发行。其 出版数量之多,始终占据我国图书出版总量的绝大多数。(教科书除 外)。这个时期的连环画创作,已经发挥出了巨大地宣传教育作用,显 示出其强大的渗透力。这是连环画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它发展的一个 颠峰时期。
西汉时期连环画的雏形就已破壳诞生。据史料介绍,汉代画像石和画像
砖上所创造的情节画,就是我国最早萌发的连环画。最据代表性的当属 河南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 到了东汉,这种画的内容不但十分丰富,而且开始在绘画以外,有了 “榜题”(即文字说明)。两汉壁画,主要表达神话故事和历史故事。 如《孔子见何馈》、《柳下惠覆寒女》等历史故事;《伏曦女娲》、 《嫦娥奔月》等神话传说。 南北朝至唐代时期,画的样式更自由了,特别是遗存的敦煌壁画,那些 佛教故事和本生故事画,都是用连续性的绘画表现出来的,可以说己经 具有初期连环画的雏形了。在莫高窟,有一组很完美的本生故事画,是 北魏第257窟西壁的《九色鹿本生》。此故事画是根据《佛说九色鹿经》 绘制的。整个故事采取横卷连环画的形式,共有九个画面表现了该故事 的主要情节。无论从表现形式,还是绘画艺术上,都是现存鹿王本生故 事保存最完好的。美术片《九色鹿》就是据此编制的。 因此可以说,汉唐时期的壁画,已具有初步的连续性,表现了一段较为 完整的故事情节。正是这种文学与美术的结合,才孕育出了连环图画的 初步面貌,这为以后连环画的发展奠走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连环画之最
我国现存最早的连环画,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上的时属西汉的连环画《土伯吃蛇》和《羊骑 鹤》。 最早定名为“连环图画”的出版物,是1925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的《三国志》、《水浒》、《西游 记》、《封神榜》、《岳传》等5部长篇连环画。 影响最大的连环漫画,是张乐平画的《三毛流浪记》。作品于1947年在上海《大公报》发表后,引起 巨大反响。解放后,该作品有多家出版社先后出版,同样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连载时间最长的连环漫画,是叶浅予画的《王先生》。作品最早发表于《上海漫画》,后分别发表于 《上海画报》、《时代漫画》等报刊,先后连载历时10年。 最早出版的连环画专刊,是195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创办的《连环画报》。 篇幅最多的连环画套书,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的《三国演义》,计60册近7000幅画面。 再版次数最多、印数最高的现实题材连环画,是丁斌曾、韩和平绘的《铁道游击队》,自1955年由上 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以来,先后再版20次,累计印数3652万册。 我国连载时间最长的连环漫画,是叶浅予画的《王先生》。作品最先发表于《上海漫画》,后分别发表 于《上海画报》、《时代漫画》等报刊,先后连载历时10年。 我国规模最大的连环画系列丛书,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于1986年~1988年先后出版的《世界文学名 著》连环画(欧美部分和亚非部分),共15册,约1300余幅。 中国最早用外文出版的连环画,是外文出版社于1953年出版的《鸡毛信》。 中国最早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连环画,是内蒙古出版社于1951年出版的《小顽皮》。 中国参加编绘作者人数最多的连环画,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著名连环画套书《中国成语故事》, 全书收集成语500条,计6356幅,参加编文作者37人,绘画作者244人。 中国收藏连环画最多的图书馆,是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解放后出版的连环画,基本上都有藏书。
无文连环画
在连环画诞生过程中,曾经流行过无文连环
画,在整个连环画中所占比重很小;就其内 容而言,人物关系与故事均比较简单;就表 现形式而言,大多采用漫画形式,只不过充 当连环画中的“小品”而已。从创作过程看, 无文连环画既然成画,必然有一个构思过程, 把这个构思过程记录下来,经过整理,就是 连环画的文字部分。所以,无文连环画也可 以视为连环画的一种特殊形态,一种没有形 成书面文字的连环画。
1889年,第一本石印本连环画《三国志》由上海文 艺书局出版,被认为是现代最早的连环画。而《点 石斋画报》和《<三国志演义>全图》(1899年由上 海文益书局石印出版)是中国第一批用连环画的形式 来表现文学原著内容的作品。从1925年到1929年, 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了《西游记》、《水浒》、《三 国志》、《封神榜》、《岳传》等5部长篇连环画, 封面都印有“连环图画”的字样。从此,人们就把 这种图文结合,绘有连续性图画的读物统称为“连 环图画”。1950年代初,又改称为“连环画”,一 直沿用至今。
传统连环画的发展历程
世界上早期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 如埃及的《名王功迹》(雕刻)、《死者之书》 (绘画)等。而我国的连环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2000多年前的汉代。我们可以把我国连环画 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分别为萌芽期、发展 期、成熟期、繁荣期和低谷期。
一、萌芽期——两汉、南北朝、唐
中国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连环画的萌芽。在马 王堆西汉墓的漆棺上,考古人员发现了两组故事画, 一为“土伯吃蛇”,一为“羊骑鹤”。这两组画的 情节虽然简单,但作者把画与画之间的衔接交代得 十分清楚,不但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而且画中的形 象也刻画得栩栩如生。敦煌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 画《九色鹿本生》,在横卷画面上,按照由两头向 中间发展的顺序,依次绘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左起: 九色鹿救起溺水人;溺水人跪谢九色鹿;右起:王 后要国王抓捕九色鹿;溺水人告密;溺水人引国王 围捕九色鹿;九色鹿向国王揭露溺水人忘恩负义的 行为。可以说已经具有初期连环画的雏形了。
北魏壁画《九色鹿本生》:宋代以降,印刷术
的广泛应用,使印本书籍在社会上大量流行。 出版者为诠释书中的内容,增加书籍的美观 以吸引读者,在书中配上插图。这种文字与 图画的结合,孕育出连环画的初步面貌。明 刻本《孔子圣迹图》:以孔子一生为故事线索, 孔子形象为主线,多图连环式描绘人物故事.刻 本流传到日本,朝鲜,东南亚对各国图画艺术影 响巨大.
2、从“回回图”到“连环画”
明、清时期出版的许多章回体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有
些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被俗称为“回回图”,也叫 “绣像”。“回回图”增加了书籍的视觉美,又使线描插图 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国家图书馆藏元刻《平相三国 志》,明刻《西厢记》插图,清刻《红楼梦》插图既为其代表 作.清末,石印技术传入我国,上海出现了“点石斋”等画报, 刊登了一些表现时事新闻的连环画,深受读者欢迎,为连环 画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一些小开本的 故事画册在上海出现。这些画册图文结合,又注意画幅之间 的连续性,一环紧扣一环,引人入胜,很快成为深受全国群 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所喜爱的读物。但当时对这种读物还没有 一个统一的称呼,上海叫“图画书”,两广叫“公仔书”, 北方则称其为“小人书”。
二、发展期——宋元明清
北宋时期,因雕版发达,书籍中已出现了连续性的插图。活
字印刷的发明,使得连环画的创作,因印刷的方便,不仅内 容丰富多彩,而且开始出现了上图下文的形式。多幅故事连 环画《烈女传》,即首次用这种形式刊出。 元明时期,小说和剧本中连环性的插图更加盛行了,戏曲和 文学十分繁荣,连环画艺术为了适应读者的“胃口”,及时 转向以文学作品为题材的创作倾向。如《新刊全相注释西厢 记》,全书161页,页页有图,旁有标题文字;另一种刊本 《西厢记》,没折半页图,两旁对句。 清代还出现了许多连续性的年画,以生产为题材的连环图画, 如耕织图“棉花图”等,这给连环画增加了新的内容。并且, 清代继承了元明的创作传统,率先出版了我国四大文学名著 之一的《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