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合格考试知识点一、宇宙空间科学1.天体:宇宙间物质存在形式的统称。
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其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卫星(自然天体)是月球,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的系统。
4.太阳:是一颗炽热的气体球,太阳大气从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其中肉眼可见的是光球层。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主要成分:氢和氦表面温度: 6000K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太阳能可再生、稳定、廉价、无污染。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
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①青藏高原成为高值中心的原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大气中尘埃含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②四川盆地成为低值中心的原因: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含水汽多;阴天、雾天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断;⑵磁暴现象:干扰地球磁场,使指南针摇摆不定;⑶对气候的影响:太阳黑子相对数与降水量的多少具有相关性,有的地方是正相关,有的地方是负相关,有的地方有时正相关、有时负相关。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二、地球1.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安全稳定三适中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日照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液态水的形成,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地表温度日变化和年变化不大,体积与质量适中→大气圈。
是地球表面由岩石组成的圈层,包括地壳的全部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不含软流层)。
岩山岭谷底★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布能量来源风化作用★在温度、水、生物等的影响下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碎屑物质。
如石蛋地形、棒槌山普遍侵蚀作用流水侵蚀★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太阳辐射风力侵蚀★风蚀蘑菇、风蚀柱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地区堆积作用流水堆积★冲积平原(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山口处,河流中下游风力堆积★黄土高原、沙丘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高度温度大气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高层大气2000-3000KM 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50-55KM 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水平运动臭氧吸收紫外线升温;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低纬厚: 17-18KM,中纬: 10-12 KM,高纬薄: 8-9 KM随高度增加而递减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吸收作用: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
大气逆辐射:大气受热后以大气辐射(红外线)的形式向四面八方释放能量,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一是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储存能量;二是大气逆辐射将能量传给地面,对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起到补偿作用。
★8.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
如下图气压值由大到小依次是 DABC,温度由高到低是ADBC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
海陆间循环海陆之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其中内陆循环包含植物的蒸腾作用)最重要的水循环, 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地表径流(人类影响最大的环节,影响方式是植树造林和修建水利工程);蒸发、降水、下渗陆地内循环陆地内部补充陆地水数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海洋内部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时间夏秋季节夏秋季节夏秋季节华北地区春旱3~5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7~8 月冬半年, 春秋季危害大分布东南沿海主要集中在中、东部主要集中在中、东部我国西北、华北、长江中下游地区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广大地区成因热带、副热带海区热带气旋锋面、气压系统降水过程暴雨、大暴雨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降温三、人口1. 人口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是指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0%或者65 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7%。
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 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因素: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阶段及特点: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低增长阶段: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小,且波动大;高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出生率仍然较高,死亡率明显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如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等。
增长减速阶段: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原因: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转变,保险福利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低速增长阶段:现代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出现零或负增长;如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欧发达国家。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①问题: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 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
②影响:a.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经济发展速度降低、人们生活水平上升缓慢甚至下降,使尚未解决温饱的穷国更加贫困,同时也不利于提高人口质量。
b.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造成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不利于人口、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
③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3.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影响及应采取的措施①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②影响: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
③措施: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注意: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要考虑到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个因素4.人口移动的效应(1)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方面:①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②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③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④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经济、信息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⑤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
不利方面:导致迁出地人才流失。
(2)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方面: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④弥补了当地劳动力不足;⑤节省了大量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
不利方面:给当地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城市管理等各方面带来的压力;给社会治安管理造成困难。
环境人口容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四、城市1.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①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②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③河流(供水、运输功能)④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因素」①交通条件②政治③军事④宗教⑤科技⑥旅游等因素。
2.城市及其区位分析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等。
(1)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位于江汉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联系(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气候);地处长江、汉江汇合处,河流径流丰富,为城市工农业生产与生活提供充足水源,而且交通便利(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附近铁矿、棉花资源;水陆交通便利;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素质高;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等)。
(2)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黄河-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谷地、尼罗河谷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等。
原因分析: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使农业发达;便利的水运。
(3)上海市的发展优越的区位因素: a.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等;b.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等。
3.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发达国家: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4.城市化问题:(以上海市为例)产生的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问题表现: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等。
措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5.逆城市化问题:原因:①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③交通便利。
城市人口增加6.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志是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不同地区地租水平不同: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某一块特定土地,只有支付能力最高的功能活动才能租用功能区分布:地租最高的市中心及次高地区道路相交处形成商业区;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地租较低的其他地方形成工业区五、农业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①地形②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③水源(灌溉水源)④土壤「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②交通③国家政策④劳动力⑤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⑥工业基础2.农业地域类型1)乳畜业典型地区:西欧、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新西兰等地区和国家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湿润,不利于种植业成熟,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2)社会经济因素:城市分布集中,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广阔;交通便捷。
2)大牧场放牧业典型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3)混合农业典型地区: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墨累-达令盆地的优点:①农场成为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②可以有效利用时间安排农活。
③农业生产具有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