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反复诵读两首词,比较鉴赏两首词中意象、意境、情感的异同。
3.比较鉴赏两首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学习重点难点】1.比较鉴赏两首词中意象、意境、情感的异同。
2.比较鉴赏两首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学习课时】1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
她的词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和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孀居之苦、流离之悲。
2.了解背景(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
爱情深笃的夫妻暂时分别,编写考订的书斋生活暂时中断。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于是写了这首词给丈夫。
(2)《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
当时,她不仅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苦难,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薄.雾( bó)把.酒( bǎ)戚戚.( qi )憔悴..( qiáo )( cuì)乍.暖还.寒( zhà)( huán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永昼:漫长的白天。
(2)销魂:灵魂离开肉体。
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快乐。
(3)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4)乍暖还寒:忽暖忽热,气候变化无常。
(5)将息:调养、保养。
(6)憔悴损:枯萎、凋零殆尽。
(7)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
怎生,怎么、怎样。
(8)次第:光景、状况。
二、课堂流程(一)检查预习(二)知识回顾1.什么叫意象?什么叫意境?——意象:“意”指的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指的是物象、形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它是“意”与“象”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
意境: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
一般地说,若干个和谐统一的意象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
3.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哪些?——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般分为四方面: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技巧、表现手法等。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抒情,描写,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为重点。
描写技巧主要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白描等;抒情技巧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双关、用典等。
(3)结构技巧:卒章显志、设置悬念、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4)表现手法:、渲染、衬托、对比、象征等。
(三)问题探究1.这两首词都是在写愁思,愁的内涵、愁的程度相同吗?请你研读两首词,将下面两句话填充完整。
从《醉花阴》中,我读出了一种愁;从《声声慢》中,我读出了一种愁。
——从《醉花阴》中读出了百无聊赖的闲愁、重阳独酌的清愁、相思之愁等;从《声声慢》中读出了国破家亡之愁、浓愁等。
解析:此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两首词情感的把握,只要学生能回答出两首词的情感内涵、程度不同即可。
2.为什么同是写愁的两首词,愁的内涵却不相同呢?(提示:从“知人论世”角度思考)——写作背景不同,所抒之情不同。
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18岁时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作者在这两首词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提示:要想深度理解诗歌情感,需要提取意象,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词中的情境,进而理解诗歌情感。
同时我们要注意对意象进行描绘时选择的词语。
(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如果换成“青藤绿树新鸦”,两句话的意境相同吗?)(1)请你再次朗读两首词,分别找出两首词中的意象。
——《醉花阴》: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东篱、酒、西风、黄花《声声慢》: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2)两首词中都出现的意象有哪些?它们的意味相同吗?请结合具体词句赏析。
(提示:注意词人对意象进行描绘时所运用的词语。
)——酒:“把酒”“淡酒”滋味异自古言愁离不开酒,许多抒发愁苦心情的作品都有酒的身影。
李清照这样一位言愁高手,自然也会用酒来言愁。
《醉花阴》中,李清照何时喝酒?——重阳佳节之时,重阳节是亲友团聚,共同饮酒赏菊之时,把酒赏菊,是一种极富情趣的高雅活动,此处用“把酒”一词表现的是词人高雅脱俗的情怀,也说明词人此时是亲逸的。
紧接着下句说“有暗香盈袖”,这“香”会是什么的香味?——这香味中有花香,也有酒香,说明这酒是美酒、好酒。
能在重阳之时,饮上几杯美酒,赏赏绽放的黄花,说明此时的李清照生活境况不错,生活之中还是有几分惬意的。
所以,词人此时的“愁”只是因为丈夫离家在外,佳节之时无人陪伴自己饮酒赏花而起的相思愁、生离愁、是一种清愁闲愁。
《声声慢》中,词人何时喝酒?——乍暖还寒、晚来风急之时。
为何作者用“淡”字来形容酒?为何李清照喝了三杯又两盏的白酒还觉得酒淡,莫非她是李白再世,酒仙第二?李清照前期作品《如梦令》中写到过为驱寒消愁曾饮酒的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酒力显的那么大,让作者沉睡了好长时间。
这里的酒力之所以大,是因为作者此时没有什么切入肌骨的愁病,有的只是作为一个年青贵族女子的闲愁,闲愁不痛,所以才会“浓睡不消残酒”。
两相对比,作者这里用“淡酒”,不是因为她酒量大,也不是酒中掺了水,而是主观情绪上愁太浓,连这酒也消解不了啊!可见作者晚年是何等的凄凉,心境是何等的凄苦。
(第二种解释:“淡酒”说明此时饮的酒滋味很淡,和上首词中的美酒比较的话,不是上等的好酒,只是滋味淡薄的几杯酒。
作者为何喝酒?——要抵挡急风带来的寒意。
可是这滋味淡薄的酒又何能抵挡得了这傍晚的急所带来的彻骨寒意呢?由一个“淡”字可以想象到,作者此时的境况是凄惨的,身体渐衰,独自飘零,生活贫寒。
)风:西风急风感觉异——《醉花阴》中“帘卷西风”,看到帘被风吹动,才感到有风,可见风并不寒。
西风卷帘,也会让人产生幻觉:远道而来的夫君翩翩而入,给自己一份巨大的惊喜;也许想到曾经二人双双卷帘入室,笑语欢颜如在眼前;也许风解人意,催词人黄昏已晚,莫在夜凉中再作逗留……词人用画面轻轻说话,富有浪漫诗情。
《声声慢》中“晚来风急”,一个“急”字,体现了风猛烈强劲;词人此时需喝酒抵御急风,而一句“怎敌它”,说明风是寒冷彻骨的。
急风中,难存点滴暖意;急风中,记忆变成碎片,如落叶茫无寄处;急风中,难理愁绪,只好任由它纷如柳絮;急风中,最难将息,单薄此身流离无寄……这些都体现了词人心之凄冷悲凉。
黄花:一种“黄花”两种情味——《醉花阴》中有两处写到黄花:“有暗香盈袖”“人比黄花瘦”。
重阳赏菊自陶渊明之后,已成为文人的雅事,词人能一边饮酒,一边赏花,还能嗅到菊花散发的幽香阵阵,一说明了她还有心情去关注美好的事物,生活有雅致的一面,二说明她此时的愁只是因为丈夫远游不能同她一起赏菊而起的闲愁。
“人比黄花瘦”——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从“销魂”两字可以看出,李清照内心的愁情因离别而起,“人比黄花瘦”形象地表现出因离别相思之苦而玉肌消瘦,花貌憔悴的清瘦之态。
《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菊花已经凋残,如今再没有人欣赏它,采摘它。
这里的黄花其实是枯萎凋零的花瓣。
古人擅长用花来比喻女子的容貌,姿态。
比如“芙蓉如面柳如眉”“弱柳扶风”等,此时黄花的枯萎凋零也孕含着词人年老色衰、孤苦无依的境况。
曾经的东篱把酒还有菊可赏,有相思可以诉说,而现如今孤身一人,形容憔悴,无人可思,无人可念,只能看着菊花一朵朵、一瓣瓣地枯萎凋落,变成一地的哀愁、一地的凄凉、一地无可奈何的消亡。
菊花的枯萎凋零与人的形容憔悴是多么的一样啊。
这也是李清照孤苦飘零的凄楚晚境的真实写照。
(3)请赏析两首词中不同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所蕴含的情感。
——《醉花阴》中,还出现了瑞脑、玉枕、纱厨等意象,这些都是美好的物。
作者眼中能看到这些美好事物,说明此时她的生活境况还是不错的,词中所表达的不是深重的愁情。
《声声慢》中,还出现了雁、梧桐、细雨等意象。
雁,在古典诗词中是思人、思乡的象征,古代有鱼雁传书的故事,这只旧时相识的大雁,也许过去曾经给丈夫传过书信。
如今呢?——物是人非。
李清照另一首写愁写大雁的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那只旧时传递书信的大雁还在,但丈夫已经不在了,所以是“雁过也,正伤心”。
也许这只大雁是从故乡飞来的大雁,曾经在家乡遇到过它,现在再次在异乡看到它,睹物思乡,而家乡已经被异族占领,悲愁之情顿时涌上心头。
梧桐细雨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个经典的意象,看一些诗句: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窗在梧桐叶底,更黄昏细雨,枕前前事上心来,独自个,怎生睡。
――欧阳修《一落索》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可堪疏雨梧桐,空阶络纬,背人处,偷弹泪珠。
――张元干《祝英台近》这些诗句都表明:梧桐细雨是“愁”的载体。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当词人心中充满愁绪时,满目所及都是带有愁绪的东西。
将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表达的是各种愁情掺杂的深重之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