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月夜》(杜甫)录像课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学会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进而体会诗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提高鉴赏能力。

2、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借物抒发的不同情感,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意象—意境—诗情的鉴赏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在能够初步鉴赏诗歌、掌握答题模式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模式,通过对五首诗歌的学习,进一步熟悉鉴赏诗歌的方法和答题模式。

【自主研学案】
一、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

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

后入长安,困顿十载。

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

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

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
年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

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

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三、写作背景:
(一)《月夜》: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

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

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

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三)《蜀相》: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五)《登岳阳楼》: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
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四、给五首诗的生字词注音,熟读
《月夜》鄜.州闺.中云鬟.虚幌.
《登岳阳楼》东南坼.戎.马涕泗.
【合作探究案】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
感:。

4、赏诗
(1
(2
的。

5、背诗(熟读)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登岳阳楼》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准字音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感:
4、赏诗
(1)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意境。

意象:
意境:
(2)诗中的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情:。

(3)、本诗意境雄浑阔大,归功于“坼”“浮”两字炼得好,请分析这两字好在哪里?
(4)、颈联和尾联是如何表现忧国忧民的主题的?
5、背诗(本诗为高考背诵篇目)
四、结合课本的资料,通过“五步法”自主学习《蜀相》
教学反思:
对学生而言,古诗词鉴赏是个大难题。

很多学者说翻译诗词就读不到诗词的美了,但其实,领悟诗情,感受诗意的关键是能读懂诗的内容。

翻译诗句实质是咀嚼语言,读懂内容的过程。

本次录像课是本着“循言——名象——见意”的诗词鉴赏步骤来设计的。

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导学案,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按照“读诗句,释诗意;找意象,入诗境;析技巧,悟诗情”这几个步骤来鉴赏《月夜》。

课堂上,学生积极投入,不懂的地方讨论热烈,意见不同之处亦大胆质疑,例如“遥怜小儿女”中的“怜”,部分学生直接翻译成“可怜”,这与诗境不符,在同学们的质疑与讨论中,最后认为解作“可爱”更好。

再如“湿”、“寒”二字的妙处,“亲朋无一字”中“字”的含义等等,有疑问的地方都在学生的讨论中一一找到解答。

教师注重方法的指导以及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到位。

可惜的是,《月夜》一诗课堂用时稍长,导致在鉴赏《登岳阳楼》之时,未能投放学生的赏析,没有留充足的空间让学生去展示。

应好好反思整个课程的安排,备课时更要备学情,这是很关键的。

学生能懂得地方就不用费时,要明确整节课的重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