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语言的训练

儿童语言的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儿童思维能力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从低年级起,就要扎扎实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怎样利用新教材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儿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做法是:一、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思维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新教材设计精美,图文并茂。

为了让儿童读懂故事,理解课文,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通过训练鼓励儿童积极思维,教学中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或运用儿歌、谜语、游戏、课本剧等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诱发儿童在阅读中思维的积极性。

如教师在教第一册中《秋天到了》这篇看图学文时,用录像放映美丽的秋景图。

用幻灯打映课文中的插图,从图入手,教给儿童进行有序观察的方法:先看天空,后看地上;先看近处,再看远处。

接着要求儿童边观察边思考,寻找表现秋天景物特点的画面,并让其说出来。

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本课6个生字及新词,理解“秋天到了”的特征,用录音示范教读课文。

课中做“秋天到了”的游戏,巩固练习时让儿童想象还有哪些现象说明秋天到了,并让孩子们通过想象自画秋景图。

最后编出儿歌:“我们爱秋天,秋景实在美。

秋季多迷人,祖国最雄伟!”儿童边唱边拍手,这堂课在愉快欢乐的气氛中顺利结束。

教学中图文密切结合,看、听、读、说、画多种感官参与,学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诱发。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儿童思维的自觉性。

儿童好奇心强,对任何事物都喜欢问个为什么。

他们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又在验证答案和应用知识中不断发展。

因此,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要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读的同时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答问题,激发他们思维的自觉性。

如教第一册中《小小的船》,为了强化文中句子的训练,让儿童结合插图,自觉、主动地化解难点,教师设计了如下的问题进行分析引导: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句讲的是“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为什么说月儿像小船呢?(诗的第一句是理解的难点,要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月亮和小船的关系,让学生看月亮图想小船的样子,弄清月牙儿和小船都是弯弯的,两头尖尖的,它们的形状很相像。

)2.小女孩怎么能坐到月亮上去呢?(结合插图帮助学生弄清小女孩和月亮的关系:因为夜空太美了,小女孩已经把辽阔的蓝天当作大海,将弯月比作船了,所以才很自然地想象自己坐到船似的月牙儿上去了。

)3.小女孩在月儿上为什么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呢?(要帮助学生弄清这是一个晴朗的夜空才能出现的景色。

同时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蓝蓝”。

这两个词,是描绘美丽夜空的情景的:“蓝蓝”一词,不仅描绘了夜空的颜色,而且给人以广阔而寂静的美感;“闪闪”,又给人以动态的美。

从中使学生领略到夜空不仅美,而且充满情趣。

以上提问,让儿童怀着对星空好奇的心理,自觉地进行思维,主动作答,加上教师的恰当点拨、分析,最终使学生理解全诗意义。

同时教师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有个学生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这个小女孩是怎样飞上天坐到月亮上去的呢?”教师对学生的大胆提问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同时告诉学生:由于夜空太美了,月儿很像小船,小女孩是想象自己上了天坐到月亮上去了。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联想,可以让对儿歌诗意已理解的学生帮助作答。

这样的教学,既能培养学生自觉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消除教师代替学生思维的弊病。

三、分析课文重点词句,培养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儿童知识少、阅历浅,认识事物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抓住特征。

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儿童心理特征,抓课文重点词句,抓对插图的有序观察及图意口述,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逐渐培养他们思维的准确性。

如教第一册中看图学文《小山羊》,教师引导学生找重点词。

抓住“小鸡——虫子,小狗——骨头,小猫——鱼,小牛、小山羊——青草”等重点词的板书,让学生懂得这几种小动物各喜欢吃什么。

抓课文中的文明礼貌用语——“请、谢谢、您”,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文明礼貌教育。

用比较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①小鸡请小山羊吃虫子。

②小鸡给小山羊吃虫子。

哪句写得好?为什么?让学生在对句子的比较中做到准确用词,准确思维。

四、启发学生联想、想象,锻炼儿童思维的深刻性。

《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有: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概括性;灵活性与敏捷性。

”低年级新教材中大部分是儿歌和短小精悍的文章。

这适合儿童学习,发展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

如第一册新教材《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韵文体裁描写了雪地里的一群“小画家”画画的事。

课文语言生动活泼,简单含蓄,但学生却难于理解小动物在雪地里踩出的脚印就是它们画的画。

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看图联想、想象:“什么叫小画家?谁是雪地里的小画家?它们都画了什么?青蛙为什么没有参加?”通过联想、想象,学生弄清了如下三个关系:1.下雪和雪地的关系。

学生联想到下雪地上才有积雪。

2.小画家和雪地的关系。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想象:“在雪地里小画家是怎样展现它们的才能的?如果没有雪,小动物不用颜料,不用笔还能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呢?”通过想象冬天的积雪,再比较现实生活中小朋友画画用的颜料和笔,结合朗读训练,学生就会理解:只有在雪地里,这群小画家才能施展自己的绘画天才。

雪地是小画家们做画的必要条件。

3.小画家爪(蹄)与画的形状的关系。

要弄懂这层关系,可以通过观察实物(竹叶、枫叶、梅花、月牙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这些小动物在雪地里走过,留下的脚印与竹叶、梅花、枫叶、月牙很相似。

为挖掘课文深意,可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想象:小动物们在雪地里走,为什么画的画不一样?青蛙为什么不参加?让学生发散思维,得出结论:因为小动物爪(蹄)形不同,雪地上踩出的画也就不同了;青蛙与小鸡、小狗、小鸭、小马的生活习性不同,是冬眠动物,所以没有参加绘画。

最后可让学生想象讨论:你还知道那些动物的爪(蹄)是什么样的?它们可以在雪地里画出什么样的画来?这样教学,指导学生想象、联想,使儿童的认识深刻了,思维深化了。

五、设计创新、求异练习,开拓儿童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包括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它的特点主要是求异性、独特性。

在低年级语言文字训练中,应注意从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对问题敢于提出独立的见解,使思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要做到这一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中必须安排创新的练习,巧妙进行一些议论、争议,充分发扬民主,让儿童认真讨论、各抒己见。

如教第二册第21课《跳伞》以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练习:把课题“跳伞”改为“伞”可不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独立见解。

经过短时间的酝酿,学生发言了:有的说改“伞”是可以的;有的说不可以,只说“伞”谁知是什么伞呢?是雨伞还是降落伞?还有的说这一课主要写跳伞经过,“跳”是重点,“跳”字不能丢。

这样就发生了争论。

老师肯定了后者的见解后进一步问:用“跳伞”作标题好在哪里?于是争论又出现了热潮。

最后大家统一意见:课文采用“跳伞”作标题好,能表现姐姐胆子大,敢从蓝天跳伞下来的勇敢精神。

这种讨论使主题思想在求异思维练习中得到概括。

思维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要从低年级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训练才能形成。

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要精心设计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收敛思维。

功能:求同)和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

功能:求异)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进行创造性思维。

(此文获“首届全国小学课堂教学征文大赛”二等奖)“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句话被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熟悉。

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

在儿童心理的研究成果和长期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掌握语言最迅速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

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发展语言的黄金时期。

尽快让每个孩子动起来,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我们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亲近孩子,让孩子们敢于说我们常说“童言无忌”,的确,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通常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但是,由于受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一些孩子胆小、害羞,没有当众大胆、清楚表达的习惯,而且有些孩子从小用方言说话,给学习规范语言造成了障碍。

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语言氛围,亲近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把培养和训练学生敢于表达放在首位。

1.多一分赏识赏识是一种爱。

当我们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并且真诚地赞扬孩子时,将会给他们增添无穷的力量。

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发言,我都给予肯定、表扬或奖励,就是说得不好的,我也不训斥,以免挫伤孩子在学龄前期孕育的积极性。

“你的声音真响亮!”“你还会用这个词,真不简单啊!”“你一下子能说这么多,太了不起了!”“你说起话来小手放得直直的,身子站得挺挺的,多大方啊!”这些话都是我常挂在嘴边的,红星、小书签、卡通图片等小礼物更是我时常奖励给孩子们的。

说得特别好的小朋友还会在众多羡慕的眼神中接受老师奇特的奖励──当一天班长、让老师抱一抱、捏捏老师的鼻子等,并请他到讲台前说给大家听,称他为“说话小能手”。

教师的赏识激发了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即使是平庸的孩子,在赏识的雨露下也会变得鲜活起来,产生强烈的幸福体验。

渐渐的,他们的胆子大了,说话的兴趣浓了,觉得和同学、老师交流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小小的讲台成了孩子们向往的舞台。

2.多一些童趣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孩子有着迥异于成人的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视角。

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拥有活泼的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也只有变成孩子才能将语言童化、趣化,才能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为他们接受。

实践证明,采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孩子们说话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下楼梯时,我对孩子们说:“让我们都来学做小花猫,走路静悄悄。

”对于动作缓慢的孩子,教师则会幽默地说:“你想成为蜗牛王国的小公民吗?这可不成啊!”有的小朋友写字姿势不正确,教师富有童趣的语言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老师听见你的背在说,我本来多挺,多帅啊!可是现在却像一张弯弓似的,真难受!我多么希望能变得像小松树一样挺拔啊!”孩子听了后,不仅非常乐意改正,而且以后也会用这么有趣的言语和小朋友说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