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复习题1、植物的身体一般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构成的。
2、植物的器官包括(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根)(茎)(叶)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分别有(吸收)(储藏)(输导)(同化)作用,并能使植物获得营养和生长。
(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有保证植物种族繁衍的作用和功能。
3、根是构成植物(供养)系统的器官之一。
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身体)的作用。
有的植物的根还具有(储藏营养成分)的功能。
4、植物用(根)吸取生长需要的水分。
5、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两种。
白菜的根是(直)根,葱的根是(须)根。
6、植物的茎有(输送水分)的作用。
还有(储藏养料)的功能。
7、1606年,(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是从(雨水中)获得的。
8、(1774)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发现,植物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9、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10、什么叫光合作用?答:绿色植物的叶片在阳光下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淀粉等营养物质,同时放出氧气,人民把叶的这种作用称作光合作用。
11、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动物和人类有什么意义?答: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了养料,还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气。
12、植物吸收的水分全部被用于光合作用了吗?答:不是,植物吸收的水分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绝大部分被叶片蒸发了。
13、什么叫叶的蒸腾作用?叶的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答:叶蒸发水分的作用又称叶的蒸腾作用。
意义是: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叶的蒸腾作用散失,从而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养料的运输。
14、仙人掌的刺是它的(叶子),作用是:(大大降低水分的蒸发),厚厚的绿色部分是它的(茎),可以(储存大量的水分,能进行光合作用)。
15、华南虎生活在中国的(中南)部,估计20世纪50年代早期仍有近(4000)只,目前已经濒临灭绝了。
16、动物的(运动方式)(生活环境)(捕食方式)与它的(身体结构)是相适应的。
17、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样)的,如(跑)(飞)(爬)(游)(行走)等。
18、根据动物食性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哪几类?答:以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植食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杂食动物;以腐败的动、植物为食物的动物,叫做腐食动物。
19、人的一生只换一次牙齿,换牙期在(6)——(12)岁。
20、鱼类外表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答:身体是流线型的,有鳍,有腮,鳞片表面积有粘液等。
21、我国人民对鱼类的观察、认识和利用很早就开始了,春秋时代的越国大夫(范蠡)编著的(《养鱼经》),就记述了鲤鱼养殖技术。
22、起源于中国(野生鲫鱼)的金鱼,是先由(银灰色)的野生鲫鱼突变为(红黄色)的金鲫,再经过数百年的饲养和改良,才有了现在的多姿多彩的金鱼。
23、鲸鱼不是鱼,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
蝙蝠不是鸟,是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
24、举例说明什么是哺乳动物?答:像兔子、牛、马、羊、熊猫这样胎生、靠吃奶长大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25、哺乳动物的特点是(胎生)和(哺乳)。
26、海豹、蝙蝠、犀牛、青蛙、鳄鱼、海豚这些动物中,哪些是哺乳动物,为什么?答:海豹、蝙蝠、犀牛、海豚是哺乳动物,因为它们具有胎生、哺乳的特点。
27、(翅膀)是动物飞翔不可缺少的重要器官。
28、(羽毛)是鸟类特有的,略有(弹性)和(防水性),有(护体)(保温)(飞翔)等功能,羽毛通常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状羽)三种,羽毛的羽轴根是(中空)的。
29、大熊猫、丹顶鹤、中华鲟、金丝猴、中华白海豚等都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30、比较鸽子、蜻蜓、、和蝙蝠的翅膀的特点。
答:鸽子翅膀的面积大,正羽形成结构繁密的平面,下面有密密麻麻的绒羽;蜻蜓的翅膀狭长,前后翅长短相等,体表没有羽毛;蝙蝠的翅膀是由连在前肢、后肢、尾部之间的皮膜构成的,体表也没有羽毛。
31、鸟类有哪些形态结构适于空中飞翔的特点?答:(1)体形:呈流线型。
(2)羽毛:全身覆盖羽毛。
(3)翼:前肢变成翼,翼呈扇面结构。
(4)肌肉和骨骼:骨有的薄,有的结合在一起,比较长的骨大都是中空的。
(5)消化:直肠很短,粪便可以随时排出体外,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6)心脏:鸟类的心脏有四个腔,有两条血液循环路线。
(7)呼吸:肺发达并与气囊相通。
32、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保护动物资源,早在(2000多)年前制定的(《田律》)中就有了保护处于繁殖期的动物的明确规定。
33、目前存活的大熊猫不足(1000)只。
34、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境内,是大熊猫生存和繁衍后代的理想地区。
35、我国于(2000)年开始全面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36、什么是天然林?天然林有什么作用?答:天然林是生态功能最完善、最强大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减轻自然灾害、保护野生动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7、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低)。
38、什么叫音量?什么叫音调?答: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39、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0、编钟在中国古代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编钟由若干大小不同的(“钟”)组成,编钟内腔是(空)的。
属于(变音打击乐器)类,发音类似(钟声),清脆悦耳,余音持久。
敲击不同大小的编钟可以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
41、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及(周围的一些固体)传播。
42、听诊器是(1816)年由(法)国医师(林奈克)发明的。
43、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44、声音可以被(控制)。
45、怎样使听到的声音变大?(或使声音变大有哪些方法?)答:可以用扩音器、锥形喇叭或漏斗、带共鸣箱的音叉或自制弦乐器等器材来放大音量,改变耳朵与声源间的距离来放大音量。
46、我们周围有哪些噪声?答:街道上汽车的轰鸣声和喇叭声、建筑工地上的打桩声、切割金属的声音、工厂里轰鸣的机器声都是噪声。
47、噪声给人带来哪些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答:会使人的听力受损;有害于人的心血管系统,容易诱发高血压病;影响人的神经系统,使人急躁、易怒;影响睡眠,造成疲倦。
48、哪些方法可以减少噪声?答:摩托车通过装消声器减少噪声,高速公路上通过安隔音板减少噪声,公路或街道通过在路旁植树减少噪声,将电视机音量开小些来减少音量,49、耳是听觉器官,它使我们听到各种声音,帮助我们判断事物。
50、传递信息有哪些方式?答:喇叭、烽火、风筝、信号弹、信号灯、信号旗、电视、广播等都能传递信息,婴儿通过哭声、聋哑人通过手语传递信息等。
51、信息传递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答:第一次是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是文字的使用。
第三次是印刷技术的应用。
第四次是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普及和应用。
第五次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标志是计算机、互联网、卫星通信的迅速推广。
52、电报、电话的出现可以使人们(远距离)、(快速)地传递信息。
53、(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第一台电报机。
54、(1892)年,电话的发明人(贝尔)亲自开通纽约到芝加哥的电话线路。
55、(1969)年,人们就已经在用可视电话了。
56、发电报最早用的是(莫尔斯电码)。
它是(1844)年由(美)国的一位画家(莫尔斯)设计出的著名且简单的电码。
57、电报通信的语言是由(电码符号)组成的。
58、电码符号由(两种基本信号)和(间隔时间)组成。
短促的点信号“·”,读(“滴”),长信号“-”,读(“哒”),时间长度约为“·”的(3)倍。
59、发收电报要经过(编码)—(发送)—(接收)—(解码)的过程。
60、现代数字通讯是用电路的接通(1)和断开(0)来传递信息的61、电话从产生到现在有(100多)年了,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无线电波)、(光导纤维)等传播媒介应用于信息的传递,(程控)电话、(无线)电话、(卫星)电话等层出不穷,电话的功能也日益丰富。
62、专用电话号码:110——(治安报警电话),120——(医疗急救电话),119——(火灾报警电话),114——(市内电话查询)。
63、信息在当今社会中发挥了哪些作用?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什么方便?答:疑难病症可以进行远程医疗、电视和报纸让我们足不出户就知道一些新的消息,可以开电话电视会议,还可以网上购物等。
64、人们为什么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答:信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方式,因此人们称现在进入了“信息时代”。
65、我们能利用互联网做什么事?答:可以发送电子邮件、浏览信息、网上聊天、网上购物等。
66、水烧开时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答:会看到水里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来,水还会减少一些,这是因为水沸腾时会迅速变成水蒸汽跑到空气中去。
67、水沸腾时逸出的气泡是水变成的(水蒸气)。
68、什么叫沸腾?答:“水开了”在科学上叫沸腾。
69、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水的沸点,水的沸点是(100℃)。
水开以后,温度不会上升,始终是100℃。
70、什么叫蒸发?答: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
71、水能通过(沸腾)或(蒸发)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
72、请解释下面这些现象:在自然状态下,晾晒的湿衣物会慢慢变干,池塘里的水会慢慢减少。
答:这是因为在常温下水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也就是水蒸发了。
73、怎样做能加速水的蒸发呢?答:放在通风的地方、加热或加大物体的面积等。
74、打开装有热水的杯子,会看到杯盖里有许多小水珠,这是为什么?答:这是因为杯盖上的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了小水珠。
75、什么叫凝结?答: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的现象叫凝结。
76、(雾)(雨)(露)(雪)(霜)是地表水蒸发后,在不同的温度下形成的。
77、说一说雾是怎样形成的?答:雾是接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后凝结成小水珠形成的。
78、对水的物态变化,我国古代科学家早有认识,(《论衡》)中就有记述79、冰是(固)态的水。
80、自然界中有哪些结冰现象?答:霜、雪、冰、雾凇都是自然界中的结冰现象。
81、霜、雪、冰、雾凇都是水的(固体)形态。
82、水结冰需要什么条件?答:水到(0℃)才会结冰,83、在(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寒冷夜晚),有时会出现(霜)。
84、地球的冰雪世界是指(南极)和(北极)。
南极的冰盖平均厚度约为(2000)米,最厚的地方竟达(4800)米。
85、在自然界中,水的形态有哪些变化?答:水有三态变化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86、用图示的方法表示水的三态变化。
水蒸气(气态)水 冰 (液态) (固态)受冷 受热受冷 受热 受热 受冷87、搜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有哪些?答:有查阅图书资料、实验、调查、采访、现场观察等88、我们使用资料的方法有哪些?答:①查阅各种资料,摘选出可用的资料②制作资料卡③分析相关资料,解释我的问题④搜集更多的资料,反复论证89、大约(2亿)年前,地球曾经是(恐龙)的世界,大约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快结束时,恐龙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