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第六章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
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在美国的一所中学里工作了7个月,刚来的时候我觉得一 切都很新鲜。可是最近我的情绪不高,越来越不喜欢这个国家了。
有一次聚会,我跟一个朋友说:我的英文不好。我其实是期望我的朋友说: “你的英文很好,现在比刚来的时候进步多了。”可没想到,我的朋友却说: “是的,你的英文是不好,还要多练习,你们中国人说英文都不太地道。”她还 说:“你戴眼镜的样子像一只麻雀。”她的话让我心里很不舒服,心想:“就你 说的那两句中文,我还总说你中文说得好呢,我的英文比你的中文好多了。”她 是不是对中国人不友好?聚会快要结束时,我跟她要手机号,没想到她居然不给 我。
失灵。 • 具体来说有什么症状呢?
文化休克的症状
• 感到孤独和无助 • 时常想家,感到寂寞与闷闷不乐 • 烦躁和焦虑,容易为小事动怒 • 害怕被欺骗、抢劫或伤害 • 过度认同自己原有的文化 • 动不动就洗手,过分关注个人卫生和健康 • 惧怕与异国人接触,敌视当地人 • 身体疼痛或不适
• ALDER(1997)文化休克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自我认识和改变。 • BRISLIN:文化休克的经历不仅不阻碍文化适应,还可能会使文化适应更有效率。 • 文化休克也可能给个人生活和跨文化交际带来一些积极效果。
上汉语课时一个学生说她肚子疼,我就问她:“你是不是拉肚子?”没想到 别的同学都笑起来,那个学生一下子就不高兴了。没过一会儿,一个学生居然学 我不标准的英文发音。我在这里怎么一点尊严都没有呢?
在国外,我发现自己经常会受到关于衣着的赞美。比如图书馆老师会对我说,她覚得 我穿的玫红色大衣色鲜艳,非常适合我。而早上开会时,另一位老师也说很喜欢我粉色的 衣服,她也经常会穿着这种颜色。起初,我觉得受到赞美很开心,后来我却发现,赞美穿 着是他们寒喧的一个热门话题,属于交际的一部分,他们从小就在这些礼仪方面受过很好 的训练。平常在学校里,低年级的学生也会时常跟我说“我很喜欢你的衣服鞋子”“我很 喜欢你这一身的搭配”。但是我却很少赞美他们,尽管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别人的服饰好看, 但可能是因为害羞,我只会在心里评价,却不会宣之于ロ。在中国,很少有人会直白、频 繁地夸赞别人的衣服,哪怕有人夸赞,人们一般也会用“哪里哪里”这样的回答来表示谦 虚。因此,在国外受到这样的李赞时,我常常会觉得他们言过其实,党得他们有些夸张。 面对这种热情的夸赞时,我难以同样热情地表达感谢,而是经常说“这件衣服买了很久了” 这样的话,大概是谦虚的本能暴露了出来。
• 来美国后不久,在大学城的商店购物,素昧平生的祖母级店员找钱时,居然称呼我 “HONEY” 叫我大吃一惊。“HONEY”不是电影里夫妻、情人的互称吗?
• “不是的,这是美国人人情味的表现,没有什么私情关系”。这“大吃一惊”是对美国人 社交生活方式的适应不良。
• 犹记得抵达美国不久,有一日在校园的林荫大道慢跑。迎面而来的是一位 天使面孔、魔鬼身材的金发丽人。没想到在擦身而过之际,她脸带微笑, 嫣然对我说了声“嗨”!小生我一向自认长相平庸,既无玉树临风之姿, 亦无小白脸之貌,所以在女同胞面前吃不开,早已习以为常。现在居然有 如此美女示好,难道是国内诸姝有眼不识泰山,还是番婆的要求太低?
• TIPS FOR CULTURE SHOCK& RE-ENTRY SHOCK: • 广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目的国语言; • 了解目的文化的知识;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 参加社会文化活动IMMERSION;改变自己的思维—我来这里就是为了接受挑战的 • 返乡休克;分享出国经历;寻找出国伙伴
• 到新环境居留的时间和目的不同,适应模式也有所不同。这些有哪些分类呢? 旅游者;旅居者;移民;难民
• 一般到其他国家短暂居住的人们,为了工作、事业或求学,必须身居异国一段时间,之后 会回到自己的国家,这种叫做旅居者(SOJOURNER)
• 跨文化适应策略的影响因素: 1.对保持自身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 2.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
跨文化适应
第一节 文化适应
• 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念的是政治,全班只有我一个外国人,上课时常常鸭子听雷——苦闷 万分。有一天终于鼓起勇气向某位友善的洋同学商量借笔记参考,没想到她当场拒绝,气 得我回家后大哭一场,暗恨美国人的缺乏人情味,只好努力看书来弥补英文听力的不足。
• 这是对美国人讲独立、重竞争的文化价值观的适应不良。
包括对模糊性的容忍程度、内在动机、灵活性、幽默感、内向与外向等。 • 期望值是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影响一个人在目的文化中的思维、态度和行为。
如,许多中国教师期望学生尊重老师遵守纪律 • 社交支持
包括家人、朋友和社交网络。 • 目的文化的知识
思考:包括哪些内容?
第二节 文化休克
• 文化休克的含义: • 是一种心理焦虑,主要是由于人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文化语言与非语言符号突然间的异地
四、文化适应与第二语言学习
• 文化适应假说SCHUMAN(1986):学习者只有适应了第二文化才能习得第二语言。 • 社会距离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与目的语接触的数量;决定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于可获得语言
输入的开放程度。 • 二语习得中关键期假说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 一个人从出生到青春期(12岁)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家JOHN BERRY
• 同化ASSIMILATION(放弃本有) • 分离SEPARATION(避免接触) • 融合INTEGRATION(最理想) • 边缘化MARGINALIZATION(独来独往,与同胞都不怎么接触)
短期旅居者: • 蜜月期; • 挫折期; • 恢复期; • 适应期
• 跨文化心理学有两大理论: • 文化学习理论(CULTURE LEARNING APPROACH) • 焦虑处理理论(STRESS AND COPING APPROACH) • 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 文化距离 指的是自身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思考:1.文化距离的差异包括哪些方面呢?
2.文化距离大小和文化适应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个人性格特点
• 这是因文化对儿女管教方式的差异所带来的适应上的悲剧。
•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 INTERCULTURAL ADJUSTMENT)泛 指对一个新文化环境逐渐感到贴切或相称的过程。
• 跨文化适应的研究,通常着重在居于异国的人们,适应新文化过程所产生的矛盾、焦躁、 烦恼与痛苦的心理冲击,又被称为文化休克。
• 可别会错意,以为天将美色给你。“嗨”、“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都是美国人对陌生人有礼貌的寒暄用语。
• 不久,朋友发生一件令他们痛苦不堪的事情。十三岁的女儿正当反叛年龄,常离家外出, 不喜学习,不爱做家务,也不愿收拾房间。朋友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不可容忍,一时冲 动,掌掴了她。哪知,事情因老师知悉并报警而闹大了。等我赶到她家时,三个女儿已被 政府保护儿童部门一起带走了。她夫妻也正被警察调查,作为一宗罪案来处理。朋友用饱 含泪花的眼神,看了我一下,便被警方带走。这样的情景,把我震惊的傻了眼,一颗重重 的心不断下坠。在美国,不仅不能体罚孩子,连动口骂骂管训不成的子女都得看看窗户有 没有关紧,以防邻居误以为你在虐待孩子,电话一通,警察就来。想起以前的父母管教儿 女之威风,处罚手段之自由,正想一头撞墙,自悲当今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权力上,给剥夺 得像只无毛的鸡一样。
者很难达到母语者水平。 • 文化关键期假说BROWN (1980),后又发展成“最佳距离模式”:第二语言和文化学习的最
佳时期出现在文化适应的第三个阶段——恢复期。
开始时,我对他们这种过于热情的人际交往方式有些抵触,觉得像是在演, 并不是很真诚。后来我的住家看我对她的夸赞没有什么反应,也就很少说了,反 倒是我已经习慣了这种交住方式,开始期待她的夸赞了。澳大利亚人非常喜欢夸 赞别人。即使是买了一条新围巾,旁边的人也会非常热情地赞美。起初我党得夸 张,分不出来这是真的还是只是客套,后来我才发现他们的习惯就是这样,是我 应该改变自己的交际方法。这种尝试对我来说还是有些困难。某天LISA做了手工, 我试着去夸她,然后她很高兴我也很开心,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交往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