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活动中的审美交流之艺术接受
(邓喆文美术学院07油画 071084008)
内容提要:在整个艺术活动中,最终,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展开艺术创作与艺术接受互为因果的一系列审美交流。
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艺术交流审美
“接受美学标志着很多艺术家对于输出道口的重视,以至愿意反过来把它作为整体创造活动的基准。
接受美学认为全部创造活动都应把接受者们的接受状态也包括在内。
接受,参与了创造,延续了创造,完成了创造。
”艺术接受不仅是艺术创造的成果,更是不断给艺术创造一巨大动力和明确导向。
本文主要将从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以及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三个方面来来论述。
一艺术的审美交流之传播﹑鉴赏
艺术接受是一种审美的交流。
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在接受活动中完成的。
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创作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才能将艺术的信息传递给艺术接受者,使其得到接受和扩展。
信息就是所有传播的中心,就如同艺术作品是艺术活动的中心一样。
在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传播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最常参与的就是展览类的传播方式以及大众的传播方式。
比如在美术馆,作为传授者的观众,只欣赏作为传播者的艺术家创造的艺术作品,无论是否有艺术家在场,都不会影响这种艺术传播。
此外,艺术鉴赏也是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是作为以艺术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艺术接受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艺术品的价值﹑属性的主动选择﹑吸纳和扬弃的积极能动的再创造的审美活动。
“艺术鉴赏就是对艺术作品价值的唤醒﹑发掘﹑接受和再创造,使艺术和人﹑艺术和社会在现实中产生交互作用,实现了艺术的社会功能。
”①要以艺术作品为对象,当然也要从感性到理性﹑从感情到理智,从感受﹑认识感性形态,产生情感体验,直至意蕴领悟。
黑格尔说:“艺术作品当然是诉之与感性掌握的。
……却不仅是作为感性对象,只诉之与感性掌握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与心灵的,心灵也受它感动,从它得到某种满足。
”我们应该是充满着求知和智识去进行鉴赏。
正如别林斯基所说:“对于我们,只是欣赏还不够——我们还想求知;没有智识,我们就谈不到欣赏。
假如有人说,某某作品使他很兴奋,可是却不能解释这种快感,追究不出快感的原因何在,这种人就是自欺欺人。
由不能理解的艺术作品所引起的兴奋是痛苦的兴奋。
”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常需要观众运用化静为动的想象力,使静止的视觉形象转化为活动的视觉形象。
“就如齐白石画中的虾,之所以让人感到游动嬉戏,徐悲鸿笔下的马,之所以让人感觉奔腾飞驰,都是由于鉴赏者的想象使艺术家注入到作品中的生命里重新复活。
”②
总之,艺术鉴赏中不仅包括了求知,而且是求知﹑情感和理性领悟的统一。
理解如何正确的鉴赏对于我们进行艺术创造是很关键的因素。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是十分重要的。
这样才能逐渐的提高艺术活动的品味,进而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艺术接受的心理态度
当我们把艺术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来看时,实际上也就是把它当做一种审美的心里对话。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接受者,在艺术活动中都处于不同的相互对话之中。
如果说艺术家创作是在一种审美心里对话的氛围和活动中进行的,那么一书的接受者欣赏活动也可以是在审美对话的动态过程中展开的。
艺术的接受活动是欣赏者从自己的的心灵世界出发同创作主体及其作品进行对话的。
“观赏米莱的名画《盲女》,人们既体验到看不到彩虹草原盲女的痛苦,又意识到自己与可怜的残废姑娘有别,从而会产生更为复杂的欣赏体验。
这样,观赏者就可以摆脱现实的限制,自由介入多种多样的人的生活,反观人生的种种活动,从多种角度体会到人自身的尊严和崇高,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这也同样反映出了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与外界事物无论发生认知关系,还是情感关系,都是可以由自己的前在经验形成的心理定势来进行指导和想象,艺术接受也是一样的道理。
“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
”鲁迅对世界观与艺术接受的关系,概括的非常精确。
早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人看惯了写实派绘画,就把写实作为了艺术欣赏的标准。
进入80年代,印象派出现了,他们把自然现象分解成色彩和光的的组织,将自然物现象解体,违反了写实派的惯例。
就这样当时的人们是十分不理解的,不予以承认欣赏。
但是,随着新的审美经验的积累,人们的审美心理态度也对此逐渐习惯了,承认了印象派的伟大创造。
具有永久价值的艺术经验会形成审美传统,这是审美经验恒久性的长处方面。
但即使是审美的传统,也会随着社会的变迁发展,发生着一些细微的变化。
它的短处自然就是顽固的思想,就是所谓的对那些不符合审美惯例的东西进行排斥,从而阻碍了艺术鉴赏的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以开阔的思想去接受各种不同的新思维新格局,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审美心理态度,吸收一切艺术中的新元素,扩展﹑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
使自己的审美经验得到升华,就是艺术接受的最高境界了。
作为学习纯绘画类的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各种丰富的艺术接受的审美经验进行有关艺术的再创造,进一步提高自己艺术想象空间,拓展自己的创作思维,用于我们的各种绘画创作中。
中西方艺术接受的对比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很多,表现在很多方面:文化渊源﹑政治制度﹑民俗文化等等。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的价值观念是不一样的,身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读者和观众,其审美趣味和艺术的欣赏方式都会明显的受到文化的各种影响。
自然也就对艺术的接受方式有较大的影响。
西方人习惯于按照一种基本的,明确的方法去进行思维,去分析和探究判断。
他们的思维方式就好比运算一样的轻松自如。
透明的西方和朦胧的中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逻辑的﹑分析的,他们所变现出来艺术接受也同样带有逻辑的﹑分析的色彩。
而与传统思维方式相联系,中国人的艺术接受方式是“品味”。
它是源自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有的鉴赏理论和接受方式,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审美接受方式。
“品味还是一种生命的投入,它要求接受主体的
全身心全人格全灵魂的投入进作品之中,最终于对象所传达的内在生命结构达到相契与共通。
”具有含蓄美的艺术作品,其内涵是以委婉曲折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它丰富的内容,多层指向的意蕴是欣赏者无法一瞬间,一眼就能看穿的。
这就需要接受主体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了,调动想象等心理,对其反复揣摩﹑玩味﹑进一步去体会。
只有这样,作为接受者才能品尝出作品的滋味,从而获得一种令人寻思领悟的审美快感。
西方的艺术接受很注重形似,例如欣赏绘画。
纵观西方的绘画史,尽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时期,人们的审美情感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一直到19世纪末,人们还是欣赏那些追求形似逼真,写实再现对象的造型艺术作品。
达芬奇把文艺作品比作镜子,认为绘画和戏剧都应该像镜子一样忠实的复现现实世界的可见方面。
别林斯基也在其文章中反复论述着“艺术作品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或伟大,艺术作品的目的和作用也是这样,它并不修正现实,更不粉饰现实,而是再现它,充作它的替代物。
”与西方艺术接受相反的是,中国的艺术接受则追求神似。
同样以绘画为例,中国人欣赏绘画不注重人体各个部分比例是否协调,画面是否符合“焦点透视法则”,而更注重以形传神,“以追光摄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近代大师齐白石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这些论述都说明了中国人对绘画艺术的接受所追求的不是事物的外在形似和模拟,而是它的内在气质。
西方的人在欣赏艺术品时注重从理性法则,形式美法则去衡量作品的美与丑,通常把绘画理解为是一门科学,比如会首先从点开始,其次是线,再次是面,最后是由面规定着的形体的描画。
把透视﹑解剖﹑光和色彩等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之中。
中国的文化是艺术性的“艺术的精神是借着具体的意象,传神活现,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或价值判断,”“艺术品的内容可以不必合理,也可以不必根据事实。
”文化形态的艺术性性表现,促使中国人的艺术接受与西方差别很大。
③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西方的各个领域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西方的艺术也逐渐发生了逆转。
随着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融互渗,中西方的审美情感原则,艺术接受方式也在互相碰撞中不断交融﹑汇合。
现代艺术的召唤实质上也就是一种期待,期待真正的主人——欣赏者的光临。
注释:①顾永芝《艺术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第371页
②王烟生《艺术创造与接受》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
③《中西文化异同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年第155页和第185页
参考文献
①《中国古代思想史论》李泽厚人民出版社 1985年
②《艺术原理》顾永芝,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11月
③《艺术创造与接受》王烟生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11月
④《艺术创造论》余秋雨,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