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பைடு நூலக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的本质 心理学的发展(自学)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与教育
《心理学》——导论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 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哲学:物质第一性与意识第一性? 心身关系? 1879年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成立, 德国莱比锡大学,冯特 (W.Wundt)
《心理学》——导论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 观察法是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 的观察以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
观察法的特点
•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 容易实施。 • 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
– 解决方法:长期观察,反复观察
• 被动,往往需要消极等待。 •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 以然。
《心理学》——导论
感受器
反 馈
传入N N中枢 传出N
效应器
《心理学》——导论
4、反射的种类
(1)无条件反射
• 动物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并通过 遗传而获得的、不需要经过学习和 训练就可以实现的反射。 • 其反射弧是固定的神经联系。
《心理学》——导论
(2)条件反射
• 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 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 立起来的反射。 • 其反射弧是暂时神经联系。
《心理学》——导论
第三节
心理学的发展
心理学有其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 暂的历史。 ——(德)艾宾浩斯
《心理学》——导论
• 古代的心理学思想 • 现代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 标志: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 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用实验的方法 研究心理现象。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研究的模式
心理学 研究
推论
行为
心理
概括 总结
指导 调控
心理活动 规律
《心理学》——导论
第二节
心理的本质
• 关于心理本质的哲学探讨
唯心主义心理观:“天下无心外之物” ([明]王守仁) 唯物主义心理观:强调物质第一性
庸俗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分泌物 辨证唯物主义: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 现实的反映
《心理学》——导论
(二)调查法
• 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搜集资料以确定 各种事实间的联系或关系的方法。 • 分为:
– 口头调查(访谈法) – 书面调查(问卷法)
《心理学》——导论
(三)测验法
• 测验法是运用标准化的量表考察、测定 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以及心理差异 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
标准化量表的要求
《心理学》——导论
3、个性心理
•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 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意向和动力 系统,它决定着个体对客观现实的态度和对活动对 象的选择与趋向,决定着个体追求什么、拒绝什么 以及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社会意义。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2、反射弧
• 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 • 反射弧的构成
– – – – –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心理学》——导论
反射弧模式图
《心理学》——导论
3、反射的环节
• 开始环节 • 中间环节 • 终末环节
《心理学》——导论
• 反射的反馈:效应器的活动会重新成为 刺激引起反应。 • 反馈的存在说明反射不是单向的一次性 的活动。
• 较高的信度、效度 • 合适的常模 • 规范的施测、计分、评分、解释方法
《心理学》——导论
(四)实验法
• 实验法是在实验者控制的情境下系统地 操纵某种变量,考察此种变量对其它变 量产生的影响,从而探索心理活动规律 的方法。
《心理学》——导论
实验法中的一些概念
• • • • 主试:实验者 被试:实验对象 自变量:操纵的变量 因变量:自变量引起的特定反应
《心理学》——导论
大脑皮层的表面分区
• • • • 额叶 顶叶 枕叶 颞叶
《心理学》——导论
大脑表面的中枢分布
《心理学》——导论
(二)心理的产生方式是脑的反

1、什么是反射
•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 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
•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 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2、心理状态
•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状况 和相对稳定的性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 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背景状态)。 •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 状态。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 意识是一种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能清楚觉 知的状态。包括觉醒、注意、应激等不 同的水平。 • 无意识是对自己的心理活动不能清楚觉 知,通常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状态。
《心理学》——导论
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变量
• 变量:在科学研究中那些在数量和性质 上经常变化并可被测量与操作的因素、 特征或条件。 • 分为:
– 刺激变量 – 个体变量 – 反应变量
《心理学》——导论
三、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结论 选题并提出假说
Y
N
解释结果, 与假设对照
确定研究设计
搜集资料
整理与分析资料
• 本学期课程重点关注:
《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 导论
《心理学》——导论
通过本章学习,你应当:
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认识心理现象的 结构、内容,认识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 理解科学的心理观的内涵。 • 了解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程序与主要研究 方法的特点。 • 了解心理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学在教育 中的作用。
《心理学》——导论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一)脑是心理的器官 1、脑是心理器官的科学证据 • 动物演化 • 个体发展 • 医学临床案例
《心理学》——导论
2、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的构成:
•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 性神经 • 中枢神经系统
– 脊髓 – 脑:脑干、间脑、小脑、大脑
《心理学》——导论
社会心理现象包括:
• 个体社会心理:如从众、社会促进等。
• 群体社会心理:如人际关系、凝聚力、 群体氛围等。
• 大众社会心理:如时尚、流行、舆论、 风俗等。
《心理学》——导论
二、人的行为
(一)什么是行为
• 行为是有机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 统,它由一系列运动、活动和动作构成。
《心理学》——导论
• 无关变量:不是实验要研究的,但对实 验结果有影响的变量
《心理学》——导论
例如:
• • • •
不同教学方法对小学生识字成绩的影响 主试:教师 被试:小学生 自变量:教学方法 因变量:识字学习成绩
• 无关变量:智力水平、知识基础、学习 时间、学习内容、……
1、情境
• 情境:围绕人的各种刺激的总和。
• 刺激:引发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 反应的各种事物。可分为:
– 外部刺激:物理刺激、社会刺激 – 内部刺激:生理刺激、心理刺激
《心理学》——导论
2、反应的形式
• 生理变化 • 躯体运动 • 言语活动
《心理学》——导论
(二)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意识:注意 无意识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心理学》——导论
1、心理过程
•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 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心理状态
意识:注意 无意识
个性心理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二)社会心理
• 人是社会的动物,总会与其他社会成员 形成种种社会关系,接受相互的影响, 从而产生各种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导论
《心理学》——导论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什么是反映
• 反映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留下痕迹的过 程。 • 反映是任何物质形态所固有的属性。
《心理学》——导论
反映的不同形式
• • • • 无机物:物理的、化学的反映 有机体:生物性反映(感应性) 多细胞动物:心理反映 人类:意识(人的心理)
《心理学》——导论
陈丽娜
psylina@ 13512788118
《心理学》——导论
课程简介
• 有关《心理学》 • 推荐参考书
– 专业的:《普通心理学》(彭聘龄,张春兴,郭秀 彦) – 科普的:《心理学与生活》、《健康心理学》、 《心理学的故事》 – 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心理过程)、第三章 (心理状态)、第四章(个性心理)、第五章(青 少年的心理发展)、第八章(学生群体心理)
《心理学》——导论
一、人的心理现象
(一)个体心理 (二)社会心理
《心理学》——导论
(一)个体心理
•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 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心理学》——导论
个体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
《心理学》——导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