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精)

关于促进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精)

关于促进珠三角地区发展的几点建议
肖金成
2008年12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改革开放吸引了很多外资,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产业发展模式,使珠三角外贸依存度较高,产业结构调整任务比较重,《规划纲要》有利于促进该地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从而有效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

但真正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还要做更多的工作。

一、产业结构升级有赖于企业结构调整
“珠三角”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大量外资企业入区投资设厂,尤其是港资台资居多,创造了“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外资企业的进入也带动了当地民营企业的发展,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也使广东尤其是珠三角地区一跃成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

但外资企业的根并不在中国,虽然,GDP增长很快,但自主创新的动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很低,在国际环境持续稳定的情况下,外向度越来越高。

民营企业具有自主创新的动力,但实力不足。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积累能力很低,没
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长期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

“低小散”成为珠三角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以至于将民营企业等同于中小企业。

所谓“低小散”即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空间布局散。

去年,我们给温州市做发展战略规划,也得出相同的结论。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民营企业不等于中小企业。

民营企业也可以发展得很快很大,国外的很多跨国公司很多都是民营企业。

跨国公司及大型企业多数不是靠积累而成的,一部分是通过股份制形式集中社会资金成为大企业或跨国公司,多数是通过并购在很短的时间发展起来的,我们称之为“大鱼吃小鱼”。

但我们在珠三角却很少看到这种现象,所以,珠三角虽然有“华为”、“容声”等大企业和品牌,但数量不够多,规模仍不够大,其原因是企业并购意愿并不强。

金融危机使珠三角受到很大冲击,但听到更多的是农民工大量返乡,很少听到企业破产或被兼并。

世界经济不景气本是企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使经营不善的企业倒闭,使竞争力强的乘此
扩大规模,获得发展的空间和市场的份额。

说起来比较残酷,但这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不这样,就很难获取国际市场竞争力,就很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就很难消除恶性竞争。

影响企业并购的因素很多,有观念问题、市场机制不健全和大企业、好企业不多等等,多数民营企业都是家族企业,即使缺乏竞争力也在苦撑着。

唯一可供挖掘的就是劳动力价值,这也是珠三角地区劳动力报酬始终很低的原因,连实施劳动合同法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障费都被压得嗷嗷叫。

还有就是观念问题,“宁当鸡头,不当牛尾”,愿
意当企业家,不愿意当资本家。

眼里盯着厂房、设备和订单,其他一概不相信。

当然也存在经理人缺乏道德约束问题,一些公司老总总想把公司股份尽可能多地搞到自己名下。

珠三角地区再不能以土地成本低、环境门槛低、劳动力报酬低、企业税赋低作为政府施政的纲领,否则“低小散”的问题根本解决不了,企业并购也无法正常进
行,“腾笼换鸟”的目的也难以达到。

附加值低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的企业要通过并购将经济要素纳入市场竞争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中去,政府要通过各种措施如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企业改制甚至提高土地税赋的办法,促进企业之间的并购,促进企业结构的大调整,然后才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否则,产业结构升级只是一句空话。

二、促进空间布局的优化
空间布局优化是珠三角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各级政府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比企业结构调整更困难。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除深圳外,是自下而上,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方式,利用外资、利用农村土地,利用廉价的农村劳动力发展外向型产业,对于刚刚开放的珠三角地区来说,也是无奈之举。

我很早就听到有“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走过一城又一城,城城像农村”。

这样的说法,开始是说浙江的,用到珠三角地区也很贴切。

改变这种状态是很不容易的,原因是农村级差地租低,
消费水平低,企业生产成本低,怎么愿意转移出来,农民工租住农民的房屋,租金比较低,所以
要求的劳动报酬也低,所以调整起来就非常之难。

农村是集体土地,没有土地出让金,不像城市,要办征用土地手续,一次性缴纳土地出让金。

但在农村办厂,占用耕地不说,也造成土地的粗放利用和环境的污染,人居环境遭到破坏,尤其是对水资源和土地的污染令人触目惊心。

要利用产业结构调整之机,使空间布局得到优化。

优化是一个过程,目的是阻断和遏止恶化的趋势。

要搞得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农村像城市,城市像农村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农村是农民居住的地方,农民要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要保证生态良好。

城市和城镇要集中发展二三产业,也要适合人类居住。

未来,珠三角地区要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摒弃外延式扩张的发展方式。

城市规模要扩大,城镇数量要减少。

分散在农村的“低小散”企业要采取措施陆续关闭。

要把农村的建设用地恢复为农田,腾出土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首先从打造三大都市圈入手,继而实现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我是非常赞成的。

珠三角城市群由三大都市圈所构成,城市群的结构才更加具有聚合力,否则,就像一个口袋中的土豆,数量很多,结构相同。

广佛肇、深东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各有一个大都市作为都市圈的核心,带动区域发展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在三大都市圈中,珠海的城市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也比较小,造成珠三角的倾斜。

未来,随着珠港澳大桥的建成通车,珠海的区位发生根本的变化,在香港的辐射带动下,珠海将会快速发展,珠三角也将实现平衡发展。

各都市圈内部应以同城化为目标,同城化比一体化更高一个层
次。

基础设施同城化、交通通讯同城化、劳动就业同城化、社会保障同城化等等,实现共建共享,不仅能够大大促进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还能够使各市的比较优势能够充分发挥,使各市的功能实现互补。

如广佛肇都市圈,广州主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佛山主要发展现代制造业,肇庆主要发展旅游休闲业。

基于都市圈的功能分工,财政体制和管理体制也要有所调整。

建议采取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州的合作模式,一个党委、三个政府,以利于财政体制的改革和三市的合作。

三大都市圈的同城化是第一层次,珠三角一体化是第二层次,粤港澳合作是第三层次,要分层次进行。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要构建一定的合作架构,现在是靠广东省来推动,长期下去将形成角内角外两层皮。

所以,建议成立珠三角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合作的加强问题,解决合作中的问题。

粤港澳合作是广东省的工作,应由广东省及各部门协同推进,规划中明确的合作的方向、合作的内容及合作的架构,应加快推进。

珠三角城市群实际上应包含香港和澳门,即“9+2”。

三、环珠三角地区应实施培育增长极战略
粤西、粤北在广东属于欠发达地区,之所以与珠三角地区形成较大的落差,有各方面的原因,地处内陆、交通不便、山地较多等,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不一定是最优的选择。

其原因除了上述不利因素外,还有虽有落差,但落差并不很大,尤其是成本因素,如土地成本、
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等甚至高于沿海地区。

产业转移伴随着企业搬迁,除非产品成本的降低高于搬迁成本,企业是不愿意折腾的。

让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搬迁到粤西、粤北甚至粤东,恐怕是给企业出了难题。

企业不搬则已,要搬肯定搬到成本有很大落差的地方,所以,中西部地区都在做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准备。

有些企业也会将生产基地转移到东南亚国家甚至非洲去,这些都是市场行为,是无可指责的。

粤西、粤北地区是珠三角地区的生态屏障,甚至广西东部地区也是珠三角地区的生态屏障,产业转移应慎之又慎,搞不好就搞成污染转移。

粤西粤北粤东的发展应根据本地区的地理区位状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

比较可行的选择是加快发展现在的地级市政府所在地,这些城市处于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如湛江、茂名、云浮、阳江、新远、韶关、梅州等,发展与珠三角地区对接的产业,加快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和发达地区转移,扩大城市规模,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还可以选择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将其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如罗定、乐昌、连州等,将其培育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

粤西、粤北地区的产业尽可能发展与珠三角地区对接的产业,包括前向和后向。

如湛江发展钢铁、茂名发展石化,云浮发展
建材等。

也可以发展后向产业,如汽车零部件等,不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也不适合发展占地多、耗能高、污染重的产业。

2009 年 8 月 9 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