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发表时间:2010-05-06T12:04:34.420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顾涧清[导读] 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
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两大城市群。
比较研究它们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特征,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加快形成我国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城市群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珠江和长江两个三角洲都位于西太平洋边缘的中纬度地带,其发育和形成有许多共同性,但毕竟两河所处的流域面积等自然地理要素是不同的,这又造成两个三角洲发育特征上的差异。
对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对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
珠江和长江入海后,水面比降迅速减小,在径流、波浪、潮汐和流场系统等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有规律堆积,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三角洲。
两个三角洲都有着相似的发育过程,都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基本构造和气候上也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但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发育程度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珠江三角洲的地貌形态不规则,发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在气候和生态方面,两个三角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
两个三角洲在入海口的地形地貌有明显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基岩海岸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已多是淤泥海岸了,这使得建港条件发生差异。
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虽然两个三角洲都是我国大江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但是两个三角洲在全国形成的辐射面却是不同的,珠三角偏居南方一隅,位于珠江的下游,位置处于广东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境内,远离中原和内陆地区;而长三角则地扼大陆的中东部,是由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的长江冲积而成的,处于整个国家海岸的中点,它对于我国南北两翼和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发展都容易产生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深入进行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有助于研究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程,有助于对两个三角洲的城镇形态进行比较,当然在这里还主要是提出问题。
二、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的比较虽然港澳在自然地理上同属珠三角,但是要将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还是要将广东与港澳分作不同的经济区域进行研究为宜,否则,在三大产业比例等方面还是难以比较。
珠三角的经济区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
两个三角洲都具有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都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开放门户和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能最足的区域。
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
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走势,两个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
资料显示,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
但是任何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都与本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人文资源相联系,两个三角洲内部和外部特征上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量虽然不如长三角,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比长三角要高;从经济结构上分析,两个三角洲的三大产业结构基本相同,总体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相对而言,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更高,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快。
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比1993年呈上升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地。
三、两个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进程的比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涌现出一批规模不等、水平各异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是两个突出典型,代表着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水平,具备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的条件和潜力。
一般认为,城市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中小城市独立发展、大都市区发展、大都市连绵区发展等阶段,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双中心的珠三角大城市群,已经呈现出大都市连绵区的初步形态。
在80年代中期,珠三角区域的建制镇不到200个,而到2008年,平均每个市县有20多个建制镇,城镇密度达100个/平方公里,珠三角整体城镇化水平达到8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珠江三角洲以镇为主体的城市群进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铁路、公路、河道、港口等交通要冲牵动发展起来的城镇;二是以工业小区为主体形成的新城镇;三是以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为主导的商贸型城镇。
2008年,国务院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直接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为目标。
长三角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相对成熟,因而城市群的规模相对也比较大。
2000年的“五普”数据显示,长三角平均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63%,高于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
从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城市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看,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也比较合理,大多数城市沿江、沿线(铁路轴线)分布,形成分工有序、联系紧密的城市走廊,城市群的整体效应较好。
将两者的城市群进程再作进一步比较:一是珠三角的区域规模、城市群规模都相对偏小;二是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虽然较大,但从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上看,长三角还不如以珠三角香港与广州两极拉动的水平高,大城市群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改造和提高环境质量;三是两个三角洲城市群的现状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分布和城乡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机场、港口、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区域布局仍然不够合理,一些地方严重损耗自然资源,并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等等。
因为长三角具有南北居中的得天独厚区位条件,长三角城市群有可能率先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发展后劲将强一些,发展空间也会大一些;珠三角虽然也具有江海交汇并通过香港更好连接世界的区位条件,但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吸引外资速度已经开始慢于长三角城市群。
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对珠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失去信心,因为以香港和广州为双国家中心城市的珠三角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相比还是要成熟一些,加上珠三角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加快升级,与长三角城市群新一轮的竞争又开始了。
更重要的是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大城市群要同作一篇文章,要按照区域经济的发展规律,两大三角洲城市群都应寻找自己的定位,错位竞争,各展其长,继续担当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引擎”重任。
四、对加快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程的对策建议珠三角和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应该是处于同样层次和同等规模的城市群,其辐射力可以分别影响到华南、华东甚至更广的范围。
但是由于两个城市群中各个城市的区位因素、发育条件不同,每个城市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都有自己相对占优势的产业部门。
所以,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城市群进程还是需要分类指导、优势互补、共同推进。
具体说有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
两个三角洲的城市群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是加快两个三角洲城市群的必要前提。
同时,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区域经济格局,又是两个三角洲城市群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对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两个三角洲来说,不仅是要建立内部布局科学、分工合理的区域经济格局,更重要的还是要形成三角洲与洲外经济的优势互补、携手共进的新格局,以在更大范围配置经济资源,强化两个三角洲城市群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当前,要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提升国家中心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善于引导占地多、消耗高的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以不断提升大城市群产业结构的层次。
2.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
两个三角洲城市群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各地级市行政地位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城市之间的畸形竞争。
各个城市从追求自身发展目标出发,极易滋长地方的本位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从而使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逐渐离散,导致各个城市均以行政区域为界,相互封闭,各自发展建立“小而全”的经济体系。
两个三角洲城市群应进一步整合区域内的各类资源,发挥政府宏观指导的作用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更好地利用政策、利用价值规律,逐步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国家中心城市应在加强技术扩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对周边城市的资本、产业、信息扩散机制。
特别是利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利时机,按照社会化大生产与合理经济规模的要求,打破地区、行业、部门和所有制界限,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营、组织专业化协作等各种形式发展企业联合,在国家中心城市形成总部经济,在周边地区发展零部件生产。
3. 深化体制改革与创新,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
加强对两个三角洲城市群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投入,是促进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志。
因此,从两个三角洲原有的整体优势出发,对区域性的交通、能源、江河湖海的治理和新兴产业的联合攻关等重大项目要统一规划和布局。
同时,要尽快形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港、海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以光缆、激光、多媒体为标志的计算机技术与各种通讯手段相结合的邮电通信网络,以满足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一步现代化的需要。
以交通和通讯为重点,同时也要加强城镇公用、市镇设施等其他基础设施的投入,对连接两个三角洲之间的交通和通讯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注意其协调发展。
因交通等基础设施影响的珠三角东、西两岸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尽快改变,今后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一系列大型基础设施的修建以及横琴的开发,珠三角西岸将会获得新的发展,进而在现有广佛、港深两大中心都市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新的珠澳都市区。
4.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以科技创新带动经济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及国际(东亚经济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