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_韦庄词风比较
而韦庄坎坷的人生经历, 决定了他的词在内容上 较温词广泛。其作品或为忆往, 或为伤今, 有的写恋情 相思, 有的写悼亡哀痛, 有的写对于美好风光的眷念, 但更主要的是写了个人的生活情感, 如自己的游乐生 活、浪游情绪、生活情事等等。近十年的漂泊流离, 使他 能够较多地接触民间生活和接受民间作品的影响, 因 此, 他的词民间气息浓厚, 和温词比较, 具有疏淡而浅 显 、清 朗 而 自 然 的 特 色 。
关键词: 花间词派 词风 温庭筠 韦庄
晚 唐 五 代 时 , 后 蜀 赵 崇 柞 选 录 了 温 庭 筠 、韦 庄 、皇 甫松等十八家的词为《花间集》, 花间派词人 因此得名。 温 庭 筠 、韦 庄 是 花 间 派 的 代 表 作 家 , 前 人 读 唐 五 代 词 , 时 常 把 “温 韦 ”两 家 相 提 并 论 , 认 为 他 们 的 词 风 是 差 不 多的。实际上他们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词风。
韦 词 长 于 浅 白 粗 放 中 蕴 藏 细 腻 的 感 情 , 《女 冠 子 》 二首传神显示了这种感情。通过梦中重逢, 表现对前情 的留恋和别后的凄凉。前词的全部内容实际是对后词 的一番陈诉, 两词记一梦, 分中有合, 节奏舒缓, 细腻传 神。同时, 两词各为一体, 一气直下书写相思之情。两词 皆 不 见 曲 笔 , 不 加 修 饰 , 一 位 “本 色 当 行 ”, 明 明 白 白 道 出一段悲情, 其实感人, 不忍再读。
穷。”⑤像这样既有深刻哲理, 又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论 语》中很多, 它们都以形象生动的修辞方式 来阐发人生 的至理, 独具意蕴, 其文如诗, 其境如画, 令人沉思。
综上, 孔子是一位情商毅商极高的思想家, 他能看 重一般人所看轻的, 也能看轻一般人所能看重的。看重 时, 他严肃与执着; 看轻时, 他宽容与洒脱。他理解人, 理解社会。在情与理、灵与肉、自然性与社会性之间, 他 用诗一样的语言, 为人类寻找着更为妥帖、更为 轻松的 生存空间, 他为几千年的人生历程提供了用之不尽的 精神养料与实践动力。他“譬如北辰”, 引领着东篱采菊 的陶渊明、坐看云起的王维等, “众星拱之”的后世 慧者 不断地提升着人类的生活质量, 追求着诗化的人生境
韦庄(公元836- 910), 是唐宰相韦见素之后, 诗人韦 应物的四世孙, 孤贫力学, 才敏过人。出生于唐帝国由 衰弱到灭亡、五代十国分裂混乱的时代 , 一 生饱受离乱 漂泊之苦。他虽出生于世家大族, 但到他这一代早已中 落。在五十九岁中进士之前, 生活一直很穷苦, 这种穷 苦和漂泊的生活, 占了他的大半生。他四十五岁在长安 应考时, 值黄巢军攻破长安, 兵火中大病几死, 一度与 弟妹相失, 四十八岁时逃出长安, 避地洛阳。在这以后 的近十年间, 到处流浪, 足迹走遍了大江南北, 为求食
二 、温 词 语 言 的 浓 艳 和 韦 词 的 清 丽 之 别 在语言上温词富丽堂皇, 香粉气浓; 韦词清新疏 朗, 浅淡如画。 温 庭 筠 的 作 品 高 贵 、华 丽 , 词 多 艳 语 , 富 有 暗 示 力 。 他 长 于 用 华 丽 的 词 藻 , 香 艳 富 贵 、色 彩 鲜 明 的 字 眼 , 构 成 美 丽 的 画 面 。其 遣 词 用 字 多 用 “金 、玉 、香 、雪 ” 等 富 丽 堂 皇 和 色 调 妖 艳 的 词 语 , 如 《菩 萨 蛮·小 山 重 叠 金 明 灭 》, 写 的 是 一 女 子 刚 睡 醒 梳 洗 的 神 态 。作 者 以 艳 丽 的 笔 调 , 细 腻 地 刻 划 出 娇 微 的 神 态 。重 叠 的 发 簪 上 , 各 种 首 饰 闪 着 金 光 , 乌 黑 的 发 髻 垂 于 香 腮 , 再 配 上 ‘双 双 金 鹧 鸪 ”的 罗 裙 , 一 位 疏 懒 、妩 媚 的 贵 妇 人 形 象 跃 然 纸上。 韦词的语言是清新淡雅, 疏朗生动, 浅白如画, 通 俗易懂, 给我们绘出一幅幅人物画和风景画。韦词多 用 白 描 手 法 , 使 语 言 清 新 , 这 与 《花 间 集 》中 铺 金 叠 翠 , 缕 玉 雕 琼 而 又 脂 粉 气 十 足 的 词 作 自 是 不 同 。在 花 间 派 的作家中, 实际上他走着自己的创作道路, 对南唐李 煜 和 宋 代 一 些 词 人 , 有 一 定 影 响 。 如 《女 冠 子 》: “四 月 十 七 , 正 是 去 年 今 日 , 别 君 时 。 ”《思 帝 乡 》: “妾 拟 将 身 嫁 与 , 一 生 休 。 ”《浣 溪 沙 》: “咫 尺 画 楼 深 似 海 , 忆 来 惟 把 旧 书 看 , 几 时 携 手 入 长 安 。 ”《木 兰 花 》“千 山 万 水 不 曾 行 , 魂 梦 欲 向 何 处 觅 。”都 是 以 直 率 的 语 言 表 深 挚 的 感 情 , 以 大 胆 声 明 表 热 烈 追 求 。 跟 民 间 词 《敦 煌 曲 子 词·菩 萨 蛮 》的 “枕 前 发 尽 千 般 愿 , 要 休 除 非 青 山 烂 ”等 词情调和语言, 却极相似, 而跟温词那种靡靡之音相 比, 相去远矣。 三 、抒 情 达 意 的 无 我 之 境 与 有 我 之 境 之 别 词与诗相比, 词境不及诗境那么阔大浑厚, 但它别 有一种境界: 花轻似梦, 雨细如愁。温庭筠的词多作客 观冷静的描写 , 颇像“无我之境”。当 然, 这并不是说温
庭筠的词中没有情感思想的流露, 而是说, 情感思想没 有直接表露。
温词由于客观的叙写, 浓艳的词藻, 再加上结构上 大幅度的跳荡, 往往使读者深感难以理解。作者没有为 读者指出一条清晰的主人公情感发展、变化 的轨迹 , 要 欣赏他的词作, 似乎只能按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那样: “飞卿之词, 每截取可以调和 诸物象, 而杂置一处, 听其 自然融合, 在读者心眼中,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其实, 正是由于温词中多纯客观的描写, 不呈现具 体的、确定 的观念意绪, 这就使欣赏者的想象和情感有了更为自 由和广阔的空间。温庭筠给了我们再创造的机会, 使我 们在审美感受中去进行再创造, 获得更为持久的审美 快感。
6
界, 为华夏子孙所万代景仰, 他无愧于圣人之称。
注释: ①钱穆.论语新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年版. ②朱光潜.谈美.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7年版. ③钱穆.论语新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年版. ④李贽.四书评.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⑤钱穆.论语新注.中华书局出版社, 1985年版.
注: 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 目— ——《高 职 院 校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改 革 和 德 育 实 效 性 研 究 》的 阶 段 性 研 究 成 果
文教资料 2007年12月号下旬刊 ○ 文学语言学研究
《菩 萨 蛮·小 山 重 叠 金 明 灭 》 尤 能 体 现 这 种 风 格 。 词中描写富贵华丽的夫人晨起打扮的情态, 不明言主 人 心 理 , 却 描 写 她 懒 起 、照 镜 、着 衣 等 举 动 。细 谈 “懒 ”、 “迟 ”, 已 隐 幻 出 埋 在 心 底 的 幽 怨 。 “双 双 金 鹧 鸪 ”道 出 其 羡 慕 “双 双 ”而 不 得 的 痛 苦 。点 到 即 止 , 若 隐 若 现 , 神 余 言 外 。该 词 通 过 人 物 的 装 饰 打 扮 表 现 人 内 心 的 相 思 之情。
作为同一时代、同一流派的词人 , 两人词风也 并 非 完全不同。温词也有清淡、疏朗的 , 如《梦江 南》、《杨柳 枝》、《南歌子》等。韦词也有雅丽、细密的, 如《应天长》、 《清平乐》等词。即使他的疏淡、直率, 亦如况周颐《惠风 词话》说的, 是“运密而疏, 富浓于淡”。
从同中有异来看, 温、韦在花间词派中代表了 两 种 不 同 的 词 风 , 可 以 说 “春 兰 秋 菊 不 同 时 , 淡 妆 浓 抹 总 相 宜”。我国词史上的婉约派、豪放派, 乃至于清代的浙西 词派、常州词派, 无不受其影响, 无不得其稗益。晁谦之 说 花 间 词 “情 真 调 逸 , 思 深 而 言 婉 , …… 亦 可 谓 工 矣 ”。 陈振孙也说:“时至晚唐五代, 气格卑陋, 千人一律, 而长 短句独精巧高丽, 后世莫乃, 此事 之不知晓者。“温、韦 词从艺术风格上, 确实给晚唐五代沉闷的文坛渗透一 股活泼的气息, 表现出新的艺术个性和美学情。
两人词风不同首先源于他们不同的生活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客 观环境。
温 庭 筠(公 元812一 约870), 出 身 于 没 落 贵 族 家 庭 , 是唐初宰相温彦博的裔孙, 但到他的时候, 家世已经衰 微。他在政治上遭受到统治者的种种压迫, 郁郁不得 志。常和一班贵族无赖子弟出入于歌楼妓馆, 赌博, 放 荡不羁, 因此被当时士大夫所不齿, 终身考不取进士, 到晚年才做了方城尉和国子助教。
韦庄的词极富抒情风味, 感情真挚, 语言清淡, 而 意 境 深 远 。他 的 词 境 可 称 为 “有 我 之 境 ”。韦 词 强 调 的 是 主观意绪的抒发。如《菩萨蛮》第二首: “人人尽说 江南 好, 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炉边人 似月, 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 还乡须断肠。”本词多 采用白描手法, 写的是“春水碧于天”的江南春 色 , 然而 这幅春景却撩起他无限的乡愁。词人笔下的春景是那 样的清朗明媚, 而心情却是那样的忧郁感伤。王夫之有 言: “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 一倍增其哀乐。”作者在 本词中正是运用了“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作者 不假修 饰, 纯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来写景抒情, 巧妙地刻画出在 特定环境之中具有个性特征的内心活动, 从而突出了 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 具有真挚感人的力 量, 使欣赏者的想象、情感在审美感受中随着作者的 意 兴 、情 感 的 波 动 而 波 动 。
求官, 浪迹万里, 直到五十九岁进士及第, 漂泊流离的 生活才告结束。自后入蜀依王建, 受到倚重, 六十六岁 仕西蜀, 七十一岁为安抚吏, 及朱全忠篡唐自立, 七十 二岁的他便劝王建即位称帝, 自己做了宰相, 七十五岁 逝世。
由此, 两人遭遇的人生际遇和社会现实的不同, 决 定了他们的词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