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一、总则1.1 规划依据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规范》、《莆田市城市总体规划》、《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产业发展规划》、《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议书》和《莆田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进行编制。
1.2 规划范围黄石工业园区首期用地面积126.35公顷。
用地范围:东至道山路,西至兴业路,南至普连路,北至晴岚路。
1.3 适用范围在规划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应遵守本规划,除文本和图则有关规定外,未涉及的其它控制指标应参照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
1.4 使用原则本规划的文本和图则是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建设、改造的控制性文本,应同时使用,二者不可随意分解。
1.5 主管部门和管理权限本规划经莆田市城乡规划局批准后,即可执行。
解释权属莆田市城乡规划局。
二、规划设计要点2.1 规划原则2.1.1 规划应充分考虑并发挥园区的区位优势,处理好园区与黄石镇区总规关系及园区分期建设衔接问题。
2.1.2 在用地组织和空间布局方面,既要体现合理分区,又要考虑功能相近用地彼此间包容性。
确保园区功能整体协调、安全、运转高效,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2.1.3 力求规划富有弹性、可操作性。
特别在市政工程规划方面,应与总规对接,应适度超前。
2.1.4 注重原有环境,保留原有风貌,创造富有个性园区,同时还要注重环保,以利可持续发展。
2.2 规划期限、性质和规模2.2.1 规划期限:2001—2005年2.2.2 规划性质:轻型、低耗、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的市级工业园区。
2.2.3 用地规模:本区规划总用地面积126.35公顷,建设总用地121.24公顷。
其中:工业用地76.9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63.46%。
2.2.4 人口规模:本区可提供11260个就业岗。
园区总人口16407人。
其中:村庄人口2250人,单身职工8712人,带眷职工5445人。
2.3 规划结构2.3.1 本区通过黄石镇区总规确定的谷城路进行功能区划分。
谷城路北侧为一类工业集中发展区,谷城路南侧为二类工业及园区生活配套集中发展区。
二个区通过谷城路和东井南路为骨架,组成相互联系有机整体。
2.3.2 本区路网是在黄石总规在园区内所确定的二条“十字型”主骨架基础上,结合地形及现状,采用“方格网”布局型式。
2.3.3 土地使用情况详见规划土地利用一览表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2.4 道路竖向规划 2.4.1 道路规划1、区内道路网采用“方格网”布局形式,主干道形成“二横一纵”的骨架系统。
2、区内道路等级分为主、次、支三级。
主干道38米;次干道24米;支路12-18米。
3、区内道路总长11.9公里,道路占地面积24.8公顷。
主次干道网密度达6.1km/km 2,道路面积率为19.6%,详见表2规划道路一览表。
4、区内规划有公用停车场2处,一处位于永盛路与东井南路交叉口东侧,用地面积0.38公顷;另一处位于谷城路与道山路交叉口两侧,用地面积0.24公顷。
5、区内道路最大纵坡控制在3.0%以下,最小纵坡度控制在0.3%。
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2.4.2 场地竖向控制规划1、本规划考虑到地形地貌、区内土石方平衡、排水规划及道路规划要求,9.5—16.5米的高程作为竖向规划设计控制平台,原则上低于9.5米高程为填方区,高于16.5米高程为挖方区,但对局部地段作特殊处理,规划后地形坡向仍保留原地形自然坡向。
2、地块内部场地竖向采用“角点控制法”对地块四个角点高程进行控制,各角点高程一般略高于道路相应点标高的20—50公分。
2.5 工业用地规划2.5.1 本着保护环境,协调周边,有利可持续发展原则,将本区工业用地分为一类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二类工业集中发展区。
2.5.2 一类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用地40.02公顷,地处镇区边缘,是未来黄石镇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规划发展与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基本无污染劳动力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5.3 二类工业集中发展区:规划用地36.92公顷,位于一类工业用地南面,规划发展与居住和公共设施等环境有轻微污染的,但主要是地方传统型产业,如新型鞋业、石材石雕业。
2.5.3 控制指标2.6 居住用地规划2.6.1 黄石工业园区首期用地位于黄石镇区,区内生活配套,大部分可依托镇区。
本规划只考虑结合现状村庄及在园区管理中心附近考虑少量生活居住用地,为区内一部分单身职工和少量带眷家属提供住宿。
2.6.2 本区生活居住用地分南、北二个组团。
南组团:用地面积4.85ha,可居住2562人,规划结合现状村落,在周边扩大用地,为带眷家属提供住所,规划结构采用“组团式”规模进行组织;北组团:用地面积2.70ha,可居住1987人。
规划在商住用地内进行考虑,主要为单身职工提供住所。
2.6.3 区内现有村庄,采用“保留、整合、搬迁”方法加以改造。
历史悠久、规模大的、住宅较为集中的村落,予以保留;建筑质量尚好、住宅相对集中(在10栋以上的),结合区内生活配套进行整合;建筑质量较差,每处少于10栋的住宅建筑的,原则上予以逐步迁移。
2.6.4 规划控制指标2.7 公共设施规划2.7.1 区内公共设施分为区级和组团级公建二类。
区级公建:位于东井南路南段东侧,规划以池塘公园为中心,在周边安排园区管理中心、单身职工服务中心、联业技术学校、其它公建、市场、游憩广场、商住综合用地和公用停车场等,构成园区公建集中发展区;组团级公建:位于居住组团内部,主要是安排基层公建,如幼儿园、商业服务网点和小游园等与之配套。
2.7.2 规划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详见规划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一览表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2.8 绿化景观规划2.8.1 绿化规划本区采用点、线、面三者相结合的绿地系统。
其中:点——由区级综合性公园、街心绿地和小游园组成;线——在道路红线内留出15—20%用地绿化,在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留出10米宽用地绿化及结合区内景观轴两侧绿化等形成绿轴;面——全面绿化,对不同性质地块提出不同绿地率要求,对园区进行全方位绿化。
2.8.2 景观设计引导1、本区景观设计是对区内景观节点、地标、景观轴、视线走廊和景观控制区进行引导,以利于未来工业区建设能够展示生态型、园林式风貌。
2、园区中心、综合性公园、小区中心将构成本区景观节点;精心打造园区管理大楼,使之成为本区地标;东井南路,谷城路和步行道两侧大面积绿化,将成为绿轴,构成本区景观轴线;以池塘综合性公园为中心的生活配套区域,将成为景观集中控制区,有待于下一层次精心规划设计引导。
2.9 给水排水规划2.9.1 给水工程规划1、最高日用水量指标生活用水量:250L/p.d公建设施:80m3/hm2.d一类工业:120m3/hm2.d二类工业:200 m3/hm2.d道路交通:30 m3/hm2.d市政设施:30 m3/hm2.d绿地:10 m3/hm2.d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2、本工业区最高日用水量1.8万m3/d。
3、水源取自黄石镇南洋水厂沿涵黄公路、黄北公路分别敷设的DN600、DN300的给水管上。
4、给水管网在区内以环状网布置,使每个地块可以从两个方向接管,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便于分期建设实施。
时变化系数取1.5。
消防用水采用低压供水方式,给水管网上布置室外消火栓,其间距不大于120m。
给水管敷设在道路西、北侧的人行道下。
2.9.2 排水工程规划1、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
2、污水量预测平均日污水量按平均日给水量的85%计,给水日变化系数取1.4,则本区平均日污水量为10000m3/d。
3、污水处理规划将工业区内生活污水及工业污废水纳入黄石镇污水处理厂处理。
工业废水应达到当地环保部门的标准后方可排入城市污水系统。
4、污水管网区内污水管根据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输送至镇区污水处理厂,设有中途加压泵站一座,规模2800m3/d,占地300m2。
污水管设于道路东、南侧的非机动车道或慢车道下。
5、雨水管网雨水管道计算采用莆田市暴雨强度公式,重现期取1年,综合径流系数ψ取0.65。
雨水管根据地形,就近排入排洪沟或水体。
雨水管敷设于道路西北侧的非机动车或慢车道下。
2.10 电力电信规划2.10.1 电力工程规划1、黄石110kV变电站做为本区的电源。
2、本区电力计算负荷19101kW,电力负荷密度达150kW/Ha。
3、10kV电源引自黄石变电站。
4、区内10kV电力开闭所3个,分别处于H-11-01、H-09-01、H-16-02地块。
每个开闭所带负荷7000kW~9000kW,建筑面积120M2左右。
5、110kV高压架空电力线路走廊宽度25M。
6、10kV及以下电力线路均采用电力电缆沿电缆沟(或电力排管)敷设,沿道路的东、南侧人行道敷设。
2.10.2 电信工程规划1、市话业务量5828部。
2、电信网采用光缆网。
并每600~800户设光电接点一处,区内共设电信设备机房9处,其中光电接点7处,接入网机房2处。
电信设备房可与其他建筑物混建,接入网机房建筑面积预留40M2,光电节点建筑面积预留15~20M2。
3、区内市话电缆采用穿塑料管加水泥包封敷设,沿道路的西、北侧人行道或慢车道敷设。
4、设邮政所1所,处于H-7-04地块,建筑面积120M2左右。
2.11 管线综合规划为了统筹安排工程管线在工业园区的地上地下空间位置,协调管线间的关系,而进行管线综合,同时也为管线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本规划参与综合的工程管线有给水管线、雨水管线、污水管线、电力管线、通信综合管线(电信管线、移动通信管线、联通通信管线、广播电视管线)等8种。
莆田市黄石工业园区首期控规·文本规划给水管道、通信(电信、联通、移动、广电)管线、雨水管道沿道路西北侧敷设,电力管线、污水管道、沿道路东南侧敷设;其中38米及以上道路的电力管线、电信管线、给水管道、雨水管道采用双侧敷设。
电力管线、给水管道布置在人行道,通信管线布置在人行道或慢车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布置在慢车道。
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方向平行布置顺序:电力电缆(给水管)通信电缆、雨水管道(污水管道)。
当工程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发生矛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压力管线让重力自流管线;可弯曲管线让不易弯曲管线;分支管线让主干管线;小管径管线让大管径管线。
工程管线覆土深度要求应遵循GB50289-98《城市工程规划综合规范》。
2.12 环保规划2.12.1 规划目标在环境和资源可承载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把黄石工业园区首期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生活舒适的外向型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