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

隋唐政治制度思考题

隋唐思考题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2、简答三省制度的利弊。

3、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4、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是怎样演变的?5、唐朝司法原则中的“十恶”、“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6、科举制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7、唐代为什么要设置散官和勋官?8、中唐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9、中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10、唐朝的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11、府兵制度为什么会最终废弛?1、需要掌握的概念:三省六部、枢密使、翰林学士、政事堂、集体宰相、科举制、府兵、御史台、门荫、释褐试、内轻外重。

三省六部: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

三省之制起于魏晋,至隋朝基本定型。

三省是分秦汉相权,将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府职能分归三省职掌,形成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关系,既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也方便防止臣下专权。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

枢密使:枢密使一职始置于唐后期,为枢密院主官,以宦官充任,五代时改由士人充任,后又逐渐被武臣所掌握,办事机构也日益完善。

为适应连年战争的局面,枢密使把军政大权握于一己之手以便宜从事,枢密使的职掌范围扩大到了极限,枢密使的地位迅速上升,“权侔于宰相”。

但到了宋代,枢密使制又发生了变化,其任职者由五代时的武将逐渐转为以文官担任,职权范围逐步缩小。

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官名。

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

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

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

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

清以翰林掌院学士为翰林院长官,无单称翰林学士官。

政事堂: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

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集体宰相:科举制: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创始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光绪二十七年(1901),武科考试正式废止,历经1300余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重大影响。

府兵: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

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

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

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建于大统年间(535~551),历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趋完备,唐太宗时期达到鼎盛,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停废,历时约二百年。

御史台:西汉初御史大夫之官署称御史府。

后期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东汉称司空),御史之长由其副职御史中丞担任。

中丞原在殿中兰台办事,为御史之长后仍留台中,因而称其官署为御史台。

与尚书台、谒者台并称为三台。

历代沿袭,并有宪台、兰台、乌台的别称。

唐高宗时曾以宪台为正式名称。

门荫:唐代重要的官僚选任制度。

门荫,亦可称荫子,是高级官僚子弟凭借父祖官位入仕的制度。

唐代享有荫子特权的首先是皇室贵族和外戚。

此外,五品以上的官僚皆可荫子。

释褐试:是中国隋代与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一种,是通过“解试”与“省试”等考试之后所遭遇到的第三层级的考试,由吏部主办,又称为“关试”。

通过释褐试的人就会被授予官职。

内轻外重:京官权小,外官权大。

2、简答三省制度的利弊。

利:三省之制起于魏晋,至隋朝基本定型。

三省是分秦汉相权,将决策、审议、执行等政府职能分归三省职掌,形成彼此牵制、互相监督的关系,既有利提高行政效率,也方便防止臣下专权。

3、唐朝宰相体制的特点是什么?(1)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

(2)宰相的官阶降低了,更便于皇帝的控制。

政事堂成为一个高于三省的决策机构,三省长官实际上脱离了本部门,专一负责全国事务的处理。

三省的副职成为实际负责人。

后来皇帝不设置正职,以副职代替。

让副职进入政事堂。

(3)唐太宗末年,由于担任中书省长官的人多年受到皇帝信任,所以中书省的地位日渐提高,于是政事堂移至中书省。

武则天专权以后,出现秉笔宰相,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中书舍人成为具有实权的官职。

(4)宰相会议是全国政务的核心。

会议一日停顿,则国家政务一日不行,所以宰相会议必须每天开,而皇帝倒不必每日上朝,唐代跟西汉一样,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种君逸臣劳的模式。

4、唐朝道这一级地方政权是怎样演变的?(1)贞观初年,唐太宗将天下州县按山川形势。

分为十道。

不过,在开始的时候,道只是作为一种地理区划,并没有行政意义。

有时候朝廷派出巡查使臣,也不严格按照道来发。

盛唐时节,鉴于州县官吏贪污腐败现象日多,于是在原来十道的基础上增为十五道,没道派监察性质的采访使一员,负责地方监察。

由于常驻地方的监察官的权力,从来都有膨胀的趋势,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道已经基本构成了一级行政构架的雏形。

(2)“安史之乱”后,全国各地的道均设节度使,掌握一道的全权,这样道就成了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实体,人称“藩镇”。

(3)道这一级,实际上并不是法定的行政架构,而是在政治运作中形成的带有军事色彩的一级地方政府。

所以这级政府按规定没有正式的政府编制,节度使名义上也属于中央派遣来节制州县的“使节”。

5、唐朝司法原则中的“十恶”、“八议”体现了什么精神?(1)“八议”指八种对对可以减轻刑法人的特别关注。

这八种人犯了法,在审判时需要经过特别的审理,并且享受减免刑罚的优待。

(2)八议的精神就是从皇帝的角度出发,亲贵可以减免刑罚。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贵族制的残余。

6、科举制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内容:常举: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有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

最重要的是明经和进士二科。

明经科先考帖经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10条;最后答时务策3道,达到中上以上成绩者及第。

考试在尚书省举行,称为省试,或称礼部试。

武则天还创设了武举考试,由兵部主持,马射、步射、举重、马枪等为其考试科目。

制举:由皇帝“常称制诏道其所欲问而亲策之”,这种考选带有临时性,不定期。

科举制的意义:(1)考试内容上,最重要的进士科以诗赋取士,实际上是将录取的重心落到了“才”而不是德上,从而使得官僚体系得到源源不断的人才补充,将全国的精英吸引到国家的管理网络中。

不仅使官僚制获得了较高的管理效率,而且最大限度的消弭了士大夫离心离得的可能。

(2)推行科举制的结果,对于官僚制帝国来说,最大的好处是削平了大门槛,扫荡了自东汉以来门阀士族的势力。

从那以后,历朝历代科举考试出息的人种,汉族子弟占了绝大多数,而王孙贵族没有多少份额。

所以,自宋以后,中国就没有了高门槛——士族。

(3)科举制的推行还在客观上改变了社会文化面貌。

诗歌的兴盛,唐文化影响了世界(4)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改造还体现在乡村社会的文化结构上。

原来统治乡村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

科举使得乡村的文化教育围绕着它来运行,从而使中国文化烙上了官文化的烙印。

(5)科举制对官场风尚的变化有着某种影响。

“同年”——“朋党”。

(6)对历史发展的负面影响: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为了科举的附庸。

使得隋唐已经开始的学科分化和技术学习专门化系统化的趋向被遏制。

知识学校被限定在文字、文字书写、文学和道德讲求上。

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收到了影响,长期不能进化。

其次,科举制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是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

其三,科举制虽然推动了人们向学,但也极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长。

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围绕着官僚体制打转,对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影响甚远,今天仍旧余波未平。

7、唐代为什么要设置散官和勋官?(1)无具体职事者为散官,勋官系授予功臣的带有荣誉性质、无实际职事的官位。

(2)勋官、散官的设置,在安置比较影响的官僚、安抚在任的职事官,平衡统治集团各派势力利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对于激励民心,提升民望,利用民力,散、勋官的授予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3)但大量散、勋官的出现,也使国家财政不堪负荷。

授予官职过多,也起不到激励民心效果。

8、中唐为何会出现藩镇割据?首先,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显著地发展和加强了。

均田制的破坏使得长期以来把持政局的门阀大族阶层失去了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庶族地主成了封建社会后期的主要力量。

这为藩镇割据创造了有利的经济条件。

其次,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势下,租佃制发展了,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

唐代庄田发展的过程,就是土地兼并的过程,“百姓土地,多者多被殷富之家、官吏吞并”,造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

”的局面。

第三,在军事上,府兵制崩溃。

唐朝前期赖以立国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三大制度,其中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对政局的稳定至关重要。

第四,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力衰退,节度使制度的兴起,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弱,而节度使掌管地方的财政和军队。

所以中唐陷入了藩镇割据。

9、中唐宦官专权的原因是什么?第一宦官得势有自身优势,宦官是皇帝身边最近的人,。

第二.唐代宦官得势有历史原因.唐玄宗时期的高力士是唐代宦官的杰出人物,自打他开始,宦官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就很有地位.第三.文人集团的自身的弊端.中国读书人走上仕途,都是分帮分派的,这就是唐代的朋党之争.皇帝是要平衡各个派系,在皇帝眼里文官集团太可怕,还离不了.只有信任身边的宦官吧.第四.外戚的压力.武则天代唐的事实还在眼前.在抵抗外戚威胁皇权的斗争中,文人集团没有卖命的支持皇帝,所以皇帝不信任文官.但是宦官却是坚定的站在了皇帝的一边!第五.文官集团的软弱性和分散性也是助长了唐宦官的嚣张气焰.(1)政治生活中的费制度因素。

武则天时候,唐朝的中枢一直处于动荡之中,作为皇帝身边的人,宦官参与到了一些列的宫廷政变中,获得皇帝宠幸并参与到了政治事务和决策中来。

(2)皇帝试图“以内制外”。

晚唐的政治,由于藩镇的存在,是一个外重内轻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的刺激下,皇帝越来越担心大权旁落,因此对原有决策体制和行政网络都不放心,更倾向于求助自己、扩展自己个人的权力。

因此,属于内廷好喝皇帝身边的亲信的权力因此得到扩张。

宦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皇帝朝夕相处最可信赖的人,所以权力膨胀得最快。

10、唐朝的官员任用与考核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任用方式:(1)一是试,即试用。

二是守,即实际任用。

三事知,即由皇帝亲自下令委任的某些职务。

四是行,即品级高的官员担任与品级不相应的低品级官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