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学(1)

逻辑学(1)

一、名词解释1.三支:三支就是因明学上的三个基本条件——“宗(就是“宗旨”,也就是主义)”、因(就是“原因”,也就是理由)、喻(就是“譬喻”,也就是事实)现代观点看,宗就是论点陈述,因是根据,喻是比喻和举证,合是在宗因喻的基础上的具体应用,结就是结论。

三支作法去掉了合,结。

改进和扩展了喻。

以三支作法中的宗、因、喻来说。

…声是无常‟,这就是宗。

,…声‟和…无常‟是组成宗的材料,称为宗依,宗依又称别宗。

由宗依(别宗)组成的宗的整体,称为总宗。

宗由前后两个宗依加上联系词组成。

因明中,宗为所立,因和喻为能立。

因是正能立,喻是助能立。

所作性故是因,喻也是推理的依据。

喻在梵语本义是…见边‟,就是以喻这个所见之边,去推断宗这个未见之边。

古因明把例证当喻体,,犹如瓶等,这瓶就是喻体。

新因明把瓶看作喻依,喻体之所依,把瓶所具有的…所作‟因而…无常‟之义拿来作为喻体。

把喻分为喻体和喻依是新因明的的发展。

而演绎与归纳的结合主要在喻支上,因此喻支按其法式由两个判断(同喻体、异喻体)和至少两个概念(同喻依、异喻依)组成。

2.似能力:宗因喻三只中互缺一支,三十三过,随生一过。

3.真现量:现量照镜,不假推度,如灯照物真取其镜,不起名言种类,叫做“真现量”。

4.似现量:不是直接照镜,要假第立意识去恩量卜度,计较钟之言,叫做“似现量”。

5.八名词:前陈(陈:陈白、陈设;前陈就是安在句子的前面)、后陈(后陈就是安在句子的后面)、前法、法(法就是后陈,也就是说,前陈的名词但有后陈述语法上的主语而已;法有二义:①“能持自性:堪能保持法的自体”;②“轨生他解:又能执范他解”;列如:“这花(能持自性)很美丽(轨生他解:)”)、所别(“别”就是分别。

“所别”又名自性,就是“前陈”的主语,“前陈”的主语“所分别”,是给“后陈”分别的)、能别(“能别”又名“差别”,就是“后陈”的意义,“后陈”的述语是能分别,是能分别“前陈‘的)、自性、差别。

6.真能破:立者、宗因喻三支或有缺,或有过,破者能显示其谬,或立量破,或显过破,叫做“真能破”。

7.似能破;立者无过、妄自指摘,就叫做“似能破”。

8.真能比:照前面的宗因喻三支无缺,不犯一过,叫“真比量”9.似能比:反过来说,就是宗因喻三支互缺,并且带过,出言有过,就叫做“似比量”。

10.生因:“因”:“生因”,“由此”。

“生因”又分为三:“由敌者先明了立者之言、敌者未了(敌者就是反对的人,一是无知,二是偏执,三是异教)证者未了“。

11.子因:“因”指推理的依据,“因”有三相(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子因就是子的所做性故。

12.因明入正理论:《因明入正理论》,印度因明学主要论书之一,商羯罗主造,一卷,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在长安弘福寺译出。

本论之名"入正理",有两层意义:其一,陈那早年关于因明的重要著作是《正理门论》,文字简奥,不易理解,本论之作即为其入门阶梯,所以称为入正理。

其二,正理是因明论法的通名,本论为通述论法的门径,所以称为入正理。

因明入正理论,此题目从文义看,是明了因即可进入正理。

此论所明是因,是人正理的因,正理是所入之果。

疏说:“正理者,诸法本真之体义。

”“由明此二因,入解诸法之真性。

二一因是生因了因。

说:“因体有二,所谓生了。

””。

这是一部正理论的入门书,故名“入正理论”。

正理论可以指正理诸论,也可以切近的指陈那的气因明正理门论”。

13.因明正理门论;又称《正理门论》、《理门论》,印度新因明学根本理论著作,佛教新因明学大师陈那著,全一卷。

因为当时外道盛行,佛教正道不显,为破斥外道、振兴佛教,必须依靠完整的理论,所以陈那继承古因明学说,并创立能立、能破之新说,以显诸法本真之体义,为印度论理学开辟新纪元。

主要分真能立、似能立、真能破、似能破、真现量、似现量、真比量、似比量八门,论述因明的九句因、同品定有性与异品遍无性等基本理论14.因明大疏:因明是印度佛教的逻辑学说,兼有辩论术和认识论内容。

因明有新古之分,“因”指推理的依据,“明”即通常所说的学、知识、学问;关于如何通过宗(论题)、因(理由)和喻(例证)进行论辩和推理的学问。

宗、因、喻3部分组成的论式称三支比量(式)。

其中又以因支最为重要,故称因明。

实际包含内容为逻辑学与认识论两个部分。

逻辑学方面主要是对逻辑规则和逻辑谬误的研究。

前者研究因本身的特征(因三相)与宗、因、喻三支之间关系(九句因);后者着眼于三支可能出现的逻辑谬误,总结出似宗九过(失)、似因十四过和似喻十过。

15.前陈:陈:陈白、陈设;前陈就是安在句子的前面。

16.后陈:陈:陈白、陈设;后陈就是安在句子的后面。

17.有法:“有法”是前陈前陈的名词但有后陈述语法上的主语而已。

18.法:法就是后陈,也就是说,前陈的名词但有后陈述语法上的主语而已;法有二义:①“能持自性:堪能保持法的自体”;②“轨生他解:又能执范他解”;列如:“这花(能持自性)很美丽(轨生他解:)”)19.所别:“别”就是分别。

“所别”又名自性,就是“前陈”的主语,“前陈”的主语“所分别”,是给“后陈”分别的,例如:“这花(前陈主体)很美丽(后陈意义)”。

20.能别:“能别”又名“差别”,就是“后陈”的意义,“后陈”的述语是能分别,是能分别“前陈”的,例如:“这花(前陈主体)很美丽(后陈意义)”。

21.立者:“立”:就是立论,提出并建立自己所站在的立论;“立者”就是建立并立论的人,或是说话的人。

22.敌者:“敌”:反对并对话驳论,“敌者”就是对话的人。

二、翻译1.原文: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曰:「未可。

」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於马也。

异黄马於马,是以黄马为非马。

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乱辞也。

」翻译:说:“以有白馬为有馬,而說白馬是黃馬可以麽?”说:“不可以。

”说:“認爲有馬和有黃馬不同,是因爲黃馬區別與馬。

黃馬與馬相區別所以說“黃馬非馬”。

認爲黃馬非馬而白馬爲有馬,這就好像讓鳥生活在池塘里,棺槨相分離一樣,這是不合情理的言辞啊。

”2. 原文: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

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

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

坚白域于石,恶乎离?”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

未与物为兼,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坚。

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

”“白固不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物而白焉,黄黑与之然。

”“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故离也。

离也者,因是。

”“力与知,果不若因是。

且犹白以目见,目以火见,而火不见。

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

神不见,而见离。

”“坚以手,而手以捶,是捶与手知而不知。

而神与不知。

神乎,是之谓离焉。

”“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

”翻译:眼睛不能看见坚,手指不能触知白,不可以说没有坚,也不可以说没有白。

这是由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有不同的感觉职能,恶气它们又不能互相代替,坚与白互相渗透而融合于石中,怎能互相分离呢?坚不但在坚石中存在着,恶气在一切具有坚性的事物中存在着,虽然不知石物之坚,但并不因此而妨碍坚性的普遍存在。

共性之坚并不依是否感知个别一物(如石)之坚而转移,因为世界上除了某物(如石)之坚外,坚尚隐藏在其他具有坚性的事物中。

共性的“白”本来就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它怎能使石或其他事物发“白”呢?如果“白”是独立存在而自“白”的实体,那末它就不必通过各种具体白色的事物而显示其“白”了。

黄、黑也是一样。

如果连具体的石头也没有,哪里还会有“坚白石”呢?由于共性与个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事物与其属性本来是相盈为一体的,因而才有抽象思维之“离”,才有共性与个性的区别。

感觉与思维相比较,总是不及思维来得深刻而全面,之所以如此,正是由于思维才能认识共性,而感觉却只能认识共性而认识不到共性。

举例来说,白色以眼睛才能看见,但眼睛还必须有光线才能看见,而光线只是视觉的条件,视觉条件并不等于视觉。

所以,只是眼睛与光线本身也还不能产生视觉,而且视觉还必须与思维器官发生联系才能产生知觉,如果视觉离开了思维,便不能有知觉。

坚性必须通过手的触觉而知,而手指还不须叩击物体才能产生触觉,如果不通过知坚的手与手指的叩击动作,那末,即使运用思维活动也不能知坚,因为思维必须在感觉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思维不以感觉为基础,将称为无源之水。

思维哟!从感觉到概念的产生而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的分辨以及对不同事物的分辨,都依赖思维的作用!由于有从感觉到思维的分析作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能分辨清楚,人们才有正确的认识。

3.夫辩者……墨子小取:”辩论的目的,是要分清是非的区别,审察治乱的规律,搞清同异的地方,考察名实的道理,断决利害,解决疑惑。

于是要探求万事万物本来的样子,分析、比较各种不同的言论。

用名称反映事物,用言词表达思想,用推论揭示原因。

按类别归纳,按类别推论。

自己赞同某些论点,不反对别人赞同,自己不赞同某些观点,也不要求别人。

或,是并不都如此。

假,是现在不如此。

效,是为事物立个标准,用它来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

符合标准,就是对的;不符合标准,就是错的。

这就是效。

辟,是举别的事物来说明这一事物。

侔,是两个词义相同的命题可以由此推彼。

援,是说“你正确,我为什么偏不可以正确呢?”推,是用对方所不赞同的命题,相同于对方所赞同的命题,以此来反驳对方的论点。

“是犹谓”是含义相同。

“吾岂谓”,是含义不相同。

事物不可能在某一方面相同,但不会全都相同。

推论的“侔”,有一定限度才正确。

事物如此,有所以如此的原因,其然相同,其所以然就不必同。

对方赞同,有所以赞同的原因;赞同是相同的,之所以赞同就不必同。

所以辟、侔、援、推这些论式,运用起来就会发生变化,会转成诡辩,会离题太远而失正,会脱离论题进而离开本意,这就不能不审察,不能经常运用。

所以,言语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事物有不同的类,论断的根据、理由也不同,那么,在推论中就不能偏执观点。

事物有些为“是”而正确,有些为“是”而不正确。

有些为“不是”而正确,有些为一方面普遍,而另一方面却不普遍。

有些为一方面是正确的,而另一方面却是不正确的。

不能按常理来推论事物,所以言词有很多方面、很多类别、很多差异和缘故,在推论中不能偏执观点,(偏执是)不正确的。

白马是马;乘白马是乘马。

骊马是马;乘骊马是乘马。

婢是人;爱婢是爱人。

奴是人;爱奴是爱人。

这就是“是而然”的情况。

婢的双亲,是人;婢事奉她的双亲,不是事奉别人。

她的弟弟,是一个美人,她爱她的弟弟,不是爱美人。

车是木头做的;乘车却不是乘木。

船是木头做的;进入船,不是进入木头。

盗是人;多盗并不是多人;没有盗,并不是没有人。

以什么说明呢?厌恶多盗,并不是厌恶多人;希望没有盗,不是希望没有人。

这是世人都认为正确的。

如果象这样,那么虽然盗是人,但爱盗却不是爱人;不爱盗,不意味着不爱人;杀盗,也不是杀人,这没有什么疑难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