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政以德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通“拱”,环抱,环绕。
)2.道.之以政(通“导”,训导。
)3.道.之以德(通“导”,训导。
)4.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
)实词(一词多义,解释加点的词)1.道.之以政(通“导”,训导。
)2.道.千乘之国(通“导”,治理。
)3.如杀无道.,以就有道(指道德规范,为人处事的准则)4.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齐,整治,整顿。
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
)5.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见,拜见。
)6.无乃尔是过.与(过,动词,责备。
)7.是谁之过.与(过,名词,过错。
)8.且尔言过.矣(过,形容词,错。
)9.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扶着盲人走路的人。
这里是比喻。
)10.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
)11.足.食(足,使……充足。
)12.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足,富足。
)13.使民敬、忠.以劝.(忠,对人对事尽心竭力。
劝,努力。
)14. 草上之风,必偃.(仆,倒伏。
这里比喻被折服,被感化。
)15. 君子哉若.人(指示代词,这)实词(古今异义,解释加点的词语)1.民免而无耻..(无耻,没有羞耻心。
)2.季氏将有事..于颛臾(有事,使用武力,发动战争。
)3.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为,以之为,把……当做。
)4.既来之,则安之.......(已经让他们来了,就要让他们安定下来。
)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充足。
信,信任。
)2.富.之(使动用法,使……富裕起来)3.于斯三者何先.(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4. 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用法,使……来)5.既来.之,则安.之(使动用法,使……来;使……安定。
)6.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用法,使……来)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为政以.德(介词,用)2.以.就有道(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3.使民以.时(介词,按照、依照)4.忠以.劝(连词,表并列,并且)5.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连词,表并列)6.民免而.无耻(连词,表转折,却)7.必不得已而.去(连词,表修饰)8.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连词,表并列)9.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连词,表转折,却)10.固而.近于费(连词,表递进,而且)11.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连词,表转折,却)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连词,表并列)1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连词,表转折,却。
)14.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连词,表轻微的转折,反而)15.而.在萧墙之内也(连词,表并列)16.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连词,表修饰)17.子欲善而.民善矣(连词,表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18.举善而.教不能(连词,表并列,并且)19.禹、稷躬稼而.有天下(连词,表转折,却。
)20.于.斯三者何先(介词,在)2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
不译)22. 虎兕出于.柙(介词,从)23. 季氏富于.周公(介词,比)24. 哀公问于.有若(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直接对象。
不译)25. 何以伐为.(语气词,用于句末,表反问语气。
)26. 如之何其.彻也(副词,表反问语气)27. 必.不得已而去(必,连词,表假设,如果。
)28. 草上之风,必.偃(副词,加强肯定语气,一定)29. 俱不得其死然.(用于句末,表示肯定语气)30. 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的标志)固定结构(标注并解释)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揣测、估计。
这里表示一种委婉语气,恐怕……吧)2.何以伐为(何以……为,固定句式,表反问,为什么……呢?)3.年饥,用不足,如之何(如之何,固定格式,对……怎么办。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如之何,固定格式,表反问,怎么……呢?) 4.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孰与:由代词“孰”和介词“与”组成的介宾短语。
用于比较问句。
可译为“与……相比怎么样”或“比……怎么样”)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何如,固定格式,怎么样?)6.有若对曰:“盍彻乎?”(盍……乎,固定格式表反问,何不……呢?)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判断句:是社稷之臣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非吾徒也2.状语后置句:为政以德(以德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以政道之,以刑齐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德道之,以礼齐之)使民以时(以时使民)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于颛臾有事)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而于邦内谋动干戈)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公富)临之以庄(以庄临之)3.宾语前置句:又何加焉(又加何焉)无乃尔是过与(无乃过尔是与)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君与孰不足)4.主谓倒装: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人君子哉!若人尚德哉)熟语积累陈力就列祸起萧墙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C.不患寡而患不均D.道之以德答案:C.(共,通“拱”,环抱,环绕。
道,通“导”,训导。
道,通“导”,治理。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草上之风,必偃偃,仆,倒伏。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相,辅佐C.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D.足食足,足够答案:D.(足,使充足)【】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而谋动干戈....于邦内B.民免而无耻C.昔者先王以为..于颛臾..东蒙主 D.季氏将有事答案:A.(干戈:比喻战争。
无耻,古义:没有羞耻心。
今义:不知耻辱;不要脸,下流。
以为,古义:把……当做。
今义:认为。
有事,古义:使用武力,发动战争。
今义:有事情。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使民以.时为政以.德 B.季氏富于.周公哀公问于.有若C.必.不得已而去草上之风,必.偃 D.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危而.不持答案:D.连词,表转折,却(以,介词,按/用。
于,介词,比/引进动作的直接对象,不译。
必,连词,表假设,如果/副词,一定)【】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富.之 B.既来之,则安.之C.于斯三者何先. D.足兵,民信.之矣答案:C.先,形容词用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使动用法,使……富裕,使……安定。
使……信任)【】6.下列加点的固定结构不表反问语气的一项是A.无乃..伐为...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C.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D.有若对曰:“盍.彻乎.?”答案:A.表揣测语气,恐怕……吧(何以……为,表反问,为什么……呢?如之何,表反问,怎么……呢?盍……乎,何不……呢?)【】7.下列各句,句式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道之以政 B.君子哉若人C.季氏富于周公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答案:B.主谓倒装(其他三句为状语后置句)【】8.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这体现了孔子“先富后教”的思想。
B.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三个条件是足食,足兵,民信之,民信乃为政之首要。
C.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孔子强调统治者的表率作用。
D.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孔子认为财富应平均分配,即均贫富才能使人心安定。
答案:D.(均贫富与均无贫含义不同,均贫富实际是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二、将下列语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分)⑵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分)⑴我听说有国的诸侯和有家的大夫,不忧虑国和家的贫穷而忧虑财富分配不均,不忧虑人口稀少而忧虑动乱不安。
⑵正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顺,就用礼乐教化进行统治让他们归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⑴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⑵概括孔子的观点。
(2分)答案: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在这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⑵孔子强调取信于民是为政之本,是立国之本。
或孔子认为为政要“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三个方面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的三个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⑴写出出自上述语段的一个成语。
(1分)⑵找出文中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
(1分)⑶从全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2分)答案:(1)祸起萧墙(陈力就列、分崩离析)(2)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态度鲜明,对正义之事当仁不让,有政治预见。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4分)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3),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⑴从以上四章文字来看,孔子认为为政者应该首先做到什么?(1分)⑵结合以上四章文字,说说孔子的政治主张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