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基本性质
层岩石的储集空间中,油、气、水饱和度的分布亦 将随之变化,即含油、含气饱和度逐渐降低、含水 饱度逐渐升高。此时测得的含油饱和度称为目前含 油饱和度,也可称之为某时刻的剩余油饱和度,即
剩余在油层中石油体积占油层孔隙体积的百分数。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残余油饱和度
当油藏能量枯竭,不能够继续产出工业油流的时候,仍留
的必要条件。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孔隙空间
指储集岩中未被固体物质所充填的空间,是储集流 体的场所,也称为储集空间。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孔隙空间的大小
据孔隙大小及其对流体的作用,将孔隙空间划分为: 超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大于0.5mm,或裂缝宽度大于 0.25mm。流体在重力作用下可以自由流动,服从静水力学 的一般规律。岩石中一些大的裂缝、溶洞及未胶结砂岩孔 隙,大部分属此种类型。 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之间,或裂缝宽 度介于0.25—0.0001mm之间。只有当外力大于毛细管阻力 时,流体才能在其中流动。岩石中的微裂缝和一般砂岩中 的孔隙多属于这种类型。 微毛细管孔隙:孔隙直径小于0.0002mm,裂缝宽度小于 0.0001mm。流体不能在其中流动。粘土岩和致密页岩一般 属此种孔隙。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达西定律
单位时间内通过岩石截面积的液体流量与压力差 和截面积的大小成正比,与液体通过岩石的长度 以及液体的粘度成反比。
通常以干燥空气或氮气为流体,测定岩石的绝 对渗透率。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渗透率的测定方法 直接测定法:利用储层岩样在实验室中用各种渗透
率测定仪直接进行测定。一般先将岩样抽提、洗净、
徐守余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年7月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基本内容
1、储集层孔隙性 2、储集层渗透性 3、流体饱满程度 4、储层岩石类型 5、储集空间 6、储层物性及影响因素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1、储集层孔隙性
因储集层中具有大大小小的孔隙而使得储集层 具备储存流体的能力,称为储集层的孔隙性。 储集层孔隙性是储集层的基本属性。是储集层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裂隙率
指岩石中裂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测定裂隙率的方法有几何公式法,曲率法,面积法 等各种方法,其中面积法应用比较广,既可以适用 于室内显微镜下的薄片鉴定统计,也可以适用于野 外地质测量和井下岩心描述。面积法是根据裂缝的 长度、宽度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计算裂隙率。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碎屑岩储层的岩石类型
砂岩类: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 砾岩类:砾岩、砂砾岩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类型
灰岩、白云岩及其过渡类型 灰岩、白云岩、泥岩及硅岩间的过渡类型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特殊储层的岩石类型
泥岩、页岩
火山岩类 变质岩类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5、储集空间
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以粒间孔为主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孔隙、裂缝、溶洞等
2、储集层渗透性
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 的性能。严格地讲,自然界的一切岩石在足够 大的压力差下都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通常情况下所称的渗透性岩石与非渗透性岩石
是指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能否通过岩石。 渗透性岩石与非渗透性岩石之间没有明显的界 限,是一相对概念。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渗透率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关系
大量资料表明,岩石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 关系,常规储层相关性较好,致密储层相关性较差。但两 者之间通常没有严格的函数关系。 岩石的渗透性除受孔隙度影响外,还受孔道截面大小、形 状、连通性以及流体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有效孔隙度大,则绝对渗透率也高,在有效孔 隙度相同的条件下,孔隙直径小的岩石比直径大的岩石渗 透率低;孔隙形状复杂的岩石比孔隙形状简单的岩石渗透 率低。孔隙和喉道的不同配置关系,也可以使储层呈现不 同的性质。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孔隙度研究方法
直接法即利用地层中的岩石样品在实验室中直接测 定而得,通常在实验中测定的岩石孔隙度是在地表 条件下进行的,其测量结果往往大于地层中原始状 态下的岩石孔隙度。
间接法即利用各种地球物理参数,通过相应的公式 计算地层中原始状态下的岩石孔隙度。可分为测井 法与地震法两类。 在实际应用中,应将直接法和间接法相互验证,补 充、取长补短。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孔隙度
指岩样孔隙空间体积与岩样体积之比。根据研究目的不同, 孔隙度又可分为绝对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及流动孔隙度。
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 积的比值。
有效孔隙度:指相互连通的,在一般压力条件下允许流 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流动孔隙度:指在一定压差下,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的孔 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的比值。
对多相稳定流,各相互不混溶,流体按各自的流网流动,互 不干扰。故对每一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仍可用达西公式表示: Kg A Δ P K0 A Δ P Kω A Δ P qg q0 qω μg Δ L μ0 Δ L μω Δ L
孔隙介质中两相流体渗流时,必然会相互影响其渗透能力, 因此,有效渗透率总是小于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与流 体在岩石中的饱和度密切相关,随着流体饱和度的增加其 有效渗透率也增大。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有效含油饱和度
计算流体饱和度时,有意义的应当是储存于岩石 有效孔隙中的油、气饱和度。这一饱和度称之为 有效含油饱和度。
S eo
VO 100 % φ e Vb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剩余油饱和度
油田开发的过程中,随着原油的采出,注水开发的
油田将从低含水期进入到中含水期或高含水期,油
在油层中的石油体积占油层孔隙体积的百分数,则称之为 残余油饱和度,又称为在目前工艺技术条件下,油层中不 可降低的含油饱和度。剩余油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很难 严格区分。因残余油饱和度除与地质条件有关外,还与工 艺技术条件密切相关,现今残留在油层中不能采出的石油, 在将来的先进工艺技术条件下,仍有一部分可采出,也就
5、碎屑岩的沉积构造对储层的物性、含油性有明显的影响。 在描述岩心过程中,常见饱含油的砂岩为具有平行层理的 砂岩,物性好。而波状和斜波状层理的砂岩其含油性和物 性都差。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物性特征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比砂岩相对要低。 但当有裂缝存在时,渗透率明显地增加。因此,试 井测试所测得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往往大大地超过实 验室测得的岩心样品的渗透率和孔隙度,某些储层
是说,今天的残余油饱和度可能是未来的剩余油饱和度。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4、储层岩石类型
储层的沉积学特征决定着储层的成因类型、成分、结 构和宏观展布特点,这些特征不仅决定着储层形成时 储集空间及其分布,而且还影响着储集空间的演化。
碎屑岩储层的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类型 特殊储层的岩石类型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相对渗透率
岩石孔隙为多相流体饱和时,岩石对各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指 的是岩石对各种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的 比值。油、气、水的相对渗透率可分别用下式表示: Kg Kω KO K K rg K ro rω K K K
相对渗透率与流体饱和度关系密切,随饱和度增加而增大。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泥质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为粒间孔和裂缝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火山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为裂缝、收缩孔等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6、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碎屑岩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碎屑岩物性特征复杂,影响因素较多 1、碎屑岩储集层中常含碳酸盐岩、硅质、硫酸盐、沸石和自 生粘土矿物等胶结物,使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大大降低。
烘干、预制成一定几何的形状,在一定的温度和压 力下,应用空气、氮气或水渗透岩样来直接测定。 间接测定法:利用岩石渗透率与其它参数之间的关 系,应用一些经验公式,间接地计算出渗透率值。
如常用地球物理测井资料、水动力学试井资料计算
储层的渗透率值。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有效渗透率
又称相渗透率,是指岩石孔隙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 溶流体共同渗流时,岩石对每一种流体的渗透能力的量度, 称之为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油、气、水饱和度是油气田勘探和开发阶段一个很重要的参 数,但这一参数并非一个常数,特别是在开发阶段流体饱和 度变化是相当大的。在勘探阶段所测的流体饱和度称之为原 始含油、含气、含水饱和度,是储量计算最重要的参数。在 开发阶段所测定的流体饱和度,称之为目前油、气、水饱和 度,是开发方案调整的重要参数。
2、碎屑岩的碎屑成分主要是长石、石英和岩屑。由于长石和 岩屑易发生溶蚀作用,所以长石和岩屑含量高的砂岩次生孔 隙往往比较发育。岩屑比较软,因此当岩屑含量高的砂岩埋 藏到一定深度,由于岩屑易发生压实变形,使其孔隙度和渗 透率快速降低。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3、通常粒度中值与砂岩的孔隙度,渗透率成正比关系。 4、分选性与砂岩储层物性的关系密切。统计结果表明,砂 岩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与分选系数成反比。
其孔隙度高达30%,渗透率高达104到105×10-3μ m2。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特殊类型储集层的物性特征
特殊类型储集层的物性特征差异较大,不同的岩 石类型,其物性特征是不同的,必须区别对待。 如泥质岩类的储集空间以裂缝等为主,相应地物 性特征的变化较大。
又如火山岩类储集层的储集空间以裂缝、孔隙等 为主,其物性特征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
3、流体饱满程度
流体饱和度
储集岩的孔隙空间中,通常为各种流体所占据,某种流、 体占孔隙空间体积的百分数称之为该流体的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