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结合现实,谈继承和发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结合现实,谈继承和发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谈继承和发扬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一、古希腊人文精神之基本内涵浸润于蓝色爱琴海中的希腊文化却绵延千载,带着和平、唯美与理性的神圣之光走进了现代工业文明,以希腊人独有的自由,理智和热情感染着这个日渐物欲横流的社会。

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最早源头,是欧洲文学的真正开端。

古希腊文化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童年。

人在童年时最具纯正的天性,文化也是如此。

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从古希腊文化中汲取净化灵魂的精神力量。

希腊文化的精神,一言以蔽之: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又体现在他们在文化中对理性,自由,以及美的自觉追求之中。

首先,理性追求是希腊文化的重要精神。

在非理性起着重要作用的人类上古时期,希腊知识分子作为崇尚理性的先驱者出现在历史舞台上。

希腊理性精神的深入是彻底的反思和怀疑,他们上天入地寻求事物的终极真理,就是这种彻底求真的精神孕育了希腊哲学、文学以及自然科学。

也就是这种反思精神让希腊人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了死亡。

希腊人把死亡看成一场美丽的梦幻,死亡对他们来说不是可怕又可悲的,所以他们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即是如此。

苏格拉底曾说:“我相信只有一种真正的不幸,那就是作恶,也只有一种真正的幸福那就是行善”。

后来,苏格拉底被人告发,罪名是他不承认希腊之神,并企图用新的神祗取而代之,从而使青年人堕落。

结果他被微弱多数定为有罪,他拒绝了那些劝他逃走的建议,认为那是违法的,于是他以哲学的安详喝下了那杯毒芹酒。

苏格拉底之死不仅让我们领略了一位希腊哲士对死亡的深刻理解与认识,更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那种可贵的理性主义精神:法律尊严不可侵犯,即使它不是完全合理的。

在比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不论是夏洛克的恶毒阴谋还是鲍西娅最后运用机智救出安东尼奥,他们的行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界限。

法律一旦形成便具有了无上的尊严,任何人都不可侵犯。

希腊人这种对法律尊严的维护其实贯注着一种强烈的理性精神:不以感情作为个人行动的标准。

而文艺复兴中的理性主义精神正是在古希腊那里找到了源头。

另一方面,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还表现在他们客观冷静地对待人生中的一场场悲剧。

悲剧总在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

正是这种理性精神成就了希腊悲剧前无古人后鲜来者的成就。

剧中人物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抗争精神,不管命运让他们承受多大的不幸,他们都敢于抗争,殊死搏斗,敢于为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责任,他们较之常人更具有独立自主和超越死亡的气魄。

希腊悲剧的结局几乎都是以冲突的一方或双方的生命毁灭的残酷方式作为结束,给人的美感是崇高型的美,因为富于生命力和激情,给人震撼的程度无以复加。

他们在从抗争到毁灭,对生命执著不休的过程中,人格力量得以高度的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人的价值得以最充分的显示,而使人恐惧、镇静、叹服、敬仰他们。

希腊悲剧从始至终都贯穿着高昂的英雄悲情主义精神。

希腊人文主义精神的另一表现就是对个体与精神自由的追求,对命运的反抗,敢于同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却从未泯灭。

正是希腊人这种爱自由的天性人给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与命运作斗争的勇气。

他们所传达的都是一种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对人性自由的不懈追求。

当理想遭遇现实,他们都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破灭感,然而,这种破灭感不但没有阻止他们前行,反而激起他们对自由与理想更强烈的渴望。

尼采说:“悲剧恰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

”他还说:“肯定生命,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生命意志在其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遏而欢心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我把这看作是通往悲剧诗人心里的桥梁。

”当不可避免的毁灭来临时刻的抗争态度和为坚持为自由意志的献身精神,充分体现了希腊人身上那种不可磨灭的自由主义精神。

正是希腊民族精神中这种自由独立的意志,才促成对不可避免的,不合理的毁灭或者死亡的强烈抗争,也才有了希腊悲剧中震撼人心的英雄主义基调。

正是希腊人这种对自由与理性的自觉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让希腊文化显示出一种高贵的静穆之态,犹如将诗神阿波罗摆在蔚蓝的山巅,俯瞰众生扰攘,而眉宇间却常如做甜蜜梦,不露一丝被扰动的神色。

也正是这种人文主义精神使我们在希腊文化中看到了希望与爱,看到了生命与存在,也许,这才是希腊文化最终要告诉我们的。

正如希腊德尔斐神庙上所示——认识你自己。

二、古希腊、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四个时期人文精神的内涵古希腊----崇尚自由,追求真理与个性文艺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生活,强调人的解放宗教改革----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提倡简约的生活,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启蒙运动----理性(人的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三、古代中国人文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差异古希腊先哲的思想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经过文艺复兴之后,人文主义发展为西方社会的主流观念之一。

但是,人文主义并非西方所独有,中国古代,就在儒家思想中也有着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例如孟子等人倡导的民本思想,只是二者的着眼点是不同的。

1.对人的属性的关注点不同。

儒家思想认为每一个人应该担当好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和扮演的角色,提倡人伦价值,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

占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他们的言论思辨往往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否定权威,敢于创新。

2.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不同。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儒学高度重视伦理纲常,“三纲五常”在儒学家看来是天经地义、永恒不变的天理,而孔子追求礼乐社会实际上是在极力维护君主统治体系下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

这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强调人的平等,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责任,有利于个性发展。

古希腊智者学派中的激进派反对城邦中存在着的明屁的阶级区分和不平等现象,要求在城邦内实现教育、财产、种族方面的人人平等。

斯多亚学派则认为人人生来都具有理性、人人生而平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论证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西方人文主义核心理论,为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不同。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合而为一,讲究天人合一,但儒家在人与自然的研究方面,则注重将社会和人文问题作为研究的主题,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

古希腊思想家对自然与人的探索采用不同的方式,所以,在其人文主义精神中充满理性和激情,理性是认知世界、发明技术、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力量;激情是追求浪漫、寻找快乐、欣赏美感的动力。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关注的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在对自然的研究中讲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法,体现了人类不断追求真理、了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四、分析古希腊思想家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西方真正的“人的发现”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它的标志是与“神为中心”相抗衡的人文主义的形成。

因此可以说,西方的人文精神完善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也正是人文主义的产生和张扬,为近代法治主义和法治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

从历史渊源上讲,西方人文精神在古希腊就已经孕育而成。

英国当代著名学者阿伦布洛克曾说:“古希腊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为中心的。

”早在公元前5世纪,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古希腊智者学派,开始改变自然哲学家注重研究事物的客观性和“神”的本性,而将人的活动和创造性,人的认识和活动的社会意义、性质置于视野之外的研究方向,从对自然和“神”的研究转向对人和社会的研究。

在研究中,普罗泰戈拉认为随着社会法律和制度的完善,生产与科技的发展,人们愈来愈意识到人本身的力量。

由此他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的命题,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存在时万物存在,不存在时万物不存在。

”这一命题,把人从自然界、动物界分离出来,把人看作万物的核心和衡量万物的标准,无疑是对人的尊重和地位的提升。

正是在这一人文思想的指导下,普罗泰戈拉反对政治、法律上的“自然论”,而坚持“约定论”。

(注: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多数智者,在政治法律问题上持“约定论”的观点,反对“自然论”。

所谓“自然论”就是认为当时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从自然而来的,有其自然的根据,因而贵族的统治秩序是合理的,并且永恒不变;所谓的“约定论”就是认为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是人为的,是人们彼此约定的,并没有什么自然的根据,因而贵族的统治秩序是可以改变的,民主制可以代替贵族制。

)“普罗泰戈拉主张,在政治方面,所谓正义与非正义,荣誉和可耻,事实上是法律使然的。

是各个城邦自己这样看的”。

“凡一国视为公平正义者,只要信以为然,那就是公平正义的。

”他认为,政体、法律和道德都不是自然的,也不是神意的产物,而是人为约定的。

因此,它们的约束力只是相对的,只有当它们对社会和约定它们的人有好处的时候,它们才能存在,才是良好的;当它们对人没有好处和用处的时候应该予以废弃。

所以,绝对不变的政体、法律、道德、宗教等等都是不存在的。

人们只能说,在某种情况下,一种政体、法律和道德是好是坏,或者是适宜还是不适宜。

因而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志来废除传统的法律、道德,制定合乎自己利益的法律、道德。

也就是说,法律、道德的存废都应当以“人”为其衡量“尺度”。

从人的需要出发,以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智者们提出了法律正义和平等的要求。

他们认为,法律必须是大家同意的,是正义的准则和善恶的标准。

他们还以人性相同为依据扩展了平等外延,把平等推及到所有人,将平等理解为所有人在教育、财产、种族等方面的平等,甚至突破现实政治和法律界限,认为平等也应当包括主人与奴隶之间的平等。

这在身份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古希腊时代,是罕见的,它与以人为尺度衡量政治法律良莠的观念成为西方法治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苏格拉底认为自己遵守雅典的法律,是“他和国家之间神圣的契约,这是他不能违背的。

在他看来,法律具有独立的权威性,不论它的内容是否合乎正义,也不论违反法律而受到的判决是否有效,人们试图规避这种权威,就是违反与国家的协议,是不道德的行为,而服从这种权威则是人具有美德的表现。

以上叙述表明:古典法治理念不仅成长于人文精神的襁褓中,而且处处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

从此意义上讲,人文精神构成了西方古希腊思想家法治理论的精神底蕴。

五、古希腊哲学和人文精神发展的原因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开篇就说,哲学和科学在古希腊的诞生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惊异”,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困惑和惊奇,有了惊异也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而为了摆脱无知人们就会渴求知识。

但是求知并非为了实用的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对智慧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

通俗地说,第一个条件是要求人们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二个条件是“闲暇”。

知识阶层不用为着生活而奔波劳碌,因为整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是没有闲暇的人,是无法从事求知这种复杂的脑力劳动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