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教育因材施教的策略陈海洋沈阳市和平区南宁幼儿园摘要:随着各门学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关注到幼儿之间的差异性。
在提倡以幼儿为教育主体的今天,因材施教更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
本文阐述在幼儿园教育中如何针对每个不同幼儿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关键词:幼儿园因材施教、个体差异、原则、策略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曾说过,“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幼儿就如同叶子一样,不存在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幼儿。
因此,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根据差异心理学中最新的研究成果,重新理解“因材施教” 。
“因材施教” 是指根据不同幼儿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幼儿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育。
目前国内幼教界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活动模式、问题解决模式、发现法、方案设计法。
这些教学模式中都渗透了因材施教的策略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幼儿的自主学习。
因材施教的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所以,要制定因材施教的方案需要综合考虑学习的主体、客体以及教师本人的特征这三组因素。
首先,对幼儿的观察与研究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其次,家长的参与是因材施教的必要条件。
结合幼儿园教育的实际来提出因材施教的策略如下:(一)正规教学活动中因材施教作为幼儿园正规教育的教学活动,虽然只占幼儿在园时间的12%左右,但由于我国历来有重视正规课堂教学及其研究的传统,所以,每天的2—3 节课,如果真正能体现因材施教,必将对每个幼儿才能的充分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层次的改造,大力推行“活动教学” 。
目前国内外广为流行的“活动教学”比较容易落实因材施教。
“活动教学”不是一种模式或组织形式,它可以根据活动的主体——幼儿、活动的客体——内容与材料、活动的目标——课程目标灵活组织。
目前已存在的活动组织类型有:分区活动、分组活动、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
如何在这些类型的活动中体现因材施教呢?1.分区活动中的因材施教分区活动主要是一种以课程内容和功能为维度分类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分为生活区、美工区、建构区、阅读区、益智区、表演区等。
不少幼儿园还创设了形形色色的新区,诸如:新闻发布区、发现区、全球教育区、回顾区、休闲区等。
因材施教应该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建立新区。
活动区中的材料可以是个人化的,诸如,某幼儿在家学会了下象棋,它可以提出建一个棋类区,并将其带到幼儿园或由幼儿园购买。
因材施教的活动区应强调一种活动材料、一项活动内容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
2.分组活动中的因材施教分组活动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按能力分组,另一种是按活动内容分组。
在按能力分组中,最多的是分为高、中、低三个能力组,然后冠以诸如苹果组、雪梨组、香蕉组、或其他名称,以免带来负面影响。
在按能力分组活动中,一般的做法是老师根据自己对幼儿平日的观察,指定他们到不同能力水平组,而因材施教则因鼓励幼儿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
按活动内容分组,除了考虑活动内容在质上的差异,还应考虑活动量的差异,鼓励能力强的幼儿多选择一些活动或选择难度较大的活动。
3.集体活动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是指在课堂式的教学活动中渗透一定量的幼儿自主性活动。
这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积极改造,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以,此种教学形式在全国各地的幼儿园运用很广。
需特别强调的是:老师在组织集体活动中,不要以统一标准去要求每个幼儿;教师的指导既要做到面向全体幼儿,又要做到指导的个性化,要能艺术地将二者结合起来。
此外,集体教学活动可采取“三段式” :第一段是个体自由探索的阶段;第二段是个别化指导的阶段;第三段是引导概括阶段。
前两个阶段充分照顾了幼儿的特殊性,第三个阶段体现了对幼儿之间共性的重视。
4.个体活动中的因材施教个体活动主要是指自选的或指令性的有个人单独进行的经验活动。
此类活动对满足个别需要是必需的,是一种体现个人化的学习速度、学习方式、学习兴趣的很好的活动方式。
在指令性的个别活动中,教师要在科学分析该幼儿的特殊性的基础上予以指导和帮助,应注意扬长避短。
(二)游戏活动中的因材施教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教师若想因人而异地指导幼儿的游戏,就要体现“五自”精神。
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为保证幼儿自己能够提出丰富的游戏主题,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幼儿积极关注和认真观察周围世界和日常生活,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印象。
因为游戏是幼儿对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幼儿所处环境和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就越充实;幼儿头脑中的印象或知识经验越生动,游戏中的想象就越活跃。
另一方面,教师要细致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和行为,及时抓住它们,作为启发幼儿游戏的引子。
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在游戏主题确定之后,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办法鼓励并指导幼儿自己选择和分配角色:(1)自报公议——让幼儿先自己报名,然后由参加者讨论决定。
(2)教师支持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新主题或大型主题游戏的主要角色(如商场经理等)(3)建议胆小的幼儿担任勇敢的角色。
(4)帮助幼儿解决角色的纷争。
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在游戏开展以后,教师的任务是:(1)为使游戏充分展开和深入,教师要注意激活幼儿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他们展开积极的想象和创造。
(2)为使游戏成功,教师要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引导解决。
(3)为使游戏过程始终保持高涨的情绪,教师要以玩伴的角色积极参与游戏过程。
(4)为使游戏更好地完成创造教育课程的任务,教师要特别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强化创新意识和动机,弘扬冒险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玩具和材料是支撑幼儿游戏展开的支柱,他们能引起幼儿对生活经验的回忆,能激发幼儿反映生活经验的动机,能帮助幼儿有效的表现生活内容,所以,玩具的种类和丰富程度对游戏的内容和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幼儿对玩具或材料的选择和自制过程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智慧和实践能力。
因此,教师切记不能包办代替幼儿准备游戏材料。
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评价在认知能力中处于最高层次。
评价是以感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认知活动为基础的。
所以,要发展幼儿的认知能力,不能不给幼儿评价的机会。
以往有许多重要的评价都由老师“垄断” ,这就等于剥夺了幼儿发展评价能力的机会,导致幼儿评价水平低下,只会人云亦云或“师云亦云” 。
因此,要将评价游戏的权利和机会还给幼儿。
(三)生活活动中的因材施教幼儿园教育同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生活活动是完成保教任务的重要途径。
生活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入园接待、进餐、水面、盥洗、如厕、收拾整理、离园等环节。
生活活动富含重要的教育因子,“学会生存”、“学会生活”从这里起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品质从这里形成,人生重要的生活经验从这里获得。
生活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突出地位,表现在实践上,他约占一日生活(9 小时)的50%,若能高质量地利用好着50%的时间,因材施教定能使每位幼儿获得更大的益处。
过去幼儿园的生活活动存在严重的“三多”和“三少“ (教师包办多,幼儿锻炼少;排队等待多,有效利用的时间少;包的多,搅的少)的现象,随着贯彻《规程》的深入,狠抓一日活动的优化,“三多”和“三少”的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观。
但是目前幼儿园生活活动还存在着语音人士交相背离的新的“三多” 和“三少”,即教师指令性多,幼儿的选择性少;统一要求多(如统一和水时间、统一的如厕时间),个别照顾少;集体活动多,自由活动少。
为了使幼儿园的生活对每位幼儿都有吸引力,就要讲新老“三多”和“三少”颠倒过来,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自由和自主。
(四)环境中的因材施教由于环境对幼儿有巨大的影响作用,所以,任何教育都应主动借助于环境的影响力量。
因材施教亦是如此。
适宜于因材施教的物质环境,主要体现在:活动区的材料上多一些层次性,多一些特殊性;区域的设计上多一些适合个别活动、个别需要的小空间;材料的使用上多一些选择自由,增加开放程度,即在使用的时间、方法、合作和地点上增加幼儿的自主决定性,减少教师的指令性。
适宜于因材施教的精神环境,主要体现为“九多” :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自由、多自主。
这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精神环境的必要条件。
研究还表明,生活在温暖、支持气氛中的幼儿,容易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学习成绩;这种精神环境也是幼儿创造性、道德、自尊心、社会行为以及使用工具的能力等方面发展的关键变量。
以美工活动为例,以往的做法是让孩子们画同样的画,做同样的手工造型,这样的活动方式和内容无法适合每个幼儿的兴趣、原有经验和水平。
在我们的实验班,孩子们可以选择绘画、粘贴、印印章等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小娃娃装饰衣服。
孩子们可以选择纸盒、金属的饮料罐等不同质地和不同形状的的材料,做自己设计的火车;还可以选择胶水、胶条、铁丝或绳子等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方式来连接车厢,, 孩子们在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实践、修正着自己的认识。
积极健康的师幼关系是幼儿获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本保障。
在自由安全的心理条件下,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材施教的宗旨是让各种学习类型、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幼儿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照顾中间状态的多数幼儿,或精心培养那些尖子幼儿,而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大部分幼儿受到忽视,得不到他们应有的发展。
因材施教并不是要消灭学习上的差异,而是使他们得到适宜于自己的教学指导,使差者不再差,加快发展;使自由的幼儿不再因等待而裹足不前。
总之,因材施教要使各类幼儿的发展都进入快车道,使幼儿所富有的巨大发展潜能得到更充分的显现。
参考文献:[1] 刘焱.幼儿教育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年8月版[2] 刘文.轮幼儿气质与幼儿园、学校教育. 《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3]冯晓霞. 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9 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