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一,社会学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郑杭生)(社会学(sociology)这个词是18____年由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首先提出来的。
他最初用的是“社会物理学”(social physics)这个术语。
)二,社会学地位:第一层次,哲学;第二层次,社会学历史学;第三层次,政治经济教育法学等。
三,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经济学:经济学研究商品与服务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方式,其视角以市场为核心。
经济学与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的共同领域就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社会基础;另一个领域是社会行为的经济基础。
社会学也研究与经济有关的现象,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贫困问题、农民工等,但其核心是考察社会运行的状态及机制。
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最大的不同在于,经济学家强调效率,即“最大化”问题;而社会学家强调公平。
2,历史学:历史学研究过去,试图找出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含义,历史即故事。
3,政治学:政治学研究政府和权力的使用。
政治学者主要考察在政府体制背后的观念、政治的操作过程。
4,心理学: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精神过程,不考虑行动的意义,也不对行动作价值判断。
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最大区别在于: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经历,而社会学关注群体。
5,人类学:人类学(anthropology)研究世界各地、各个时期的人类进化与人类文化的,分为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其中最为活跃的是文化人类学。
四,社会学基本问题: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齐美尔认为,个人之间是处于不断地相互作用过程之中的,由于个人的互相作用而联系起来的网络就是社会。
社会只不过是对互动着的一群人的称呼。
社会学的任务是要阐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阐明个人怎样互相交往而形成群体,群体又作用制约个人的,所以社会学基本问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在不断的产生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也不断的产生着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
2,基本问题的变体:a结构与行动:一部社会学史,就是在解释个人和社会关系时不断尝试着赋予行动以中心的积极地位,却屡屡否定这种努力,并且产生出一部行动从属于系统的结果的历史;b自由与秩序:个体的自主性使秩序成为问题。
正是这种秩序使社会学成为可能。
五,社会学功能: 1,描述社会现象,解释社会原因,预测社会变化,调控社会行为。
2,就业准备:企事业管理者、社会工作者、社区规划者、新闻工作者、理论研究者;认识社会: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运行、社会问题、社会政策;认识自己:个人问题与公共问题的联系第二章,社会学产生和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1,奥古斯特·孔德。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创始人,重要概念:实证哲学、社会物理学、社会学。
观念及理想:孔德的宇宙现象分类。
人类智力的三阶段:神学阶段(公元13____年前)、形而上学阶段(1300-1800)和科学阶段(18____年后)。
创人道教,自封教主,陷入空想。
2,埃米尔·迪尔凯姆。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实证研究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坚持实证主义路线;提出了重要概念:社会事实;有机团结和机械团结。
3,卡尔·马克思。
冲突论的代表人物之一,阶级矛盾和阶级冲突是推动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4马克斯·韦伯。
地位:对现代社会学具有最重大的影响,对社会的宏观层面感兴趣,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等,科层制(又叫官僚制)、社会分层、价值无涉(中立)。
二,社会学理论:1结构功能主义:功能主义:社会的每一个部分都对总体发生作用,由此维持了社会的稳定。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社会非常象一个活的机体—人离不开大脑、心脏、四肢等,社会离不开家庭、组织等,功能主义常常将社会变迁解释为外在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稳运行。
适合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帕森斯(AGIL模型:适应功能,适应环境并从环境中取得资源;目标实现功能,确立目标及其轻重缓急,以及达到目标的手段;整合功能,协调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维持和谐;模式维持功能,使各部分具有动力和时机按一定的规范和秩序参与系统内部的动态过程)。
默顿:对功能的区分:正功能、反功能;显功能、潜功能。
2,社会冲突论:冲突论:强调人们因有限的资源、权力和声望而发生的斗争是永恒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变迁的主要源泉。
齐美尔肯定冲突的功能,美国的科塞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全阀机制”。
二者的比较:同:均关注宏观社会:社会的主要结构单位,如组织、制度、社区、民族国家、城市化、社会流动;均把社会结构视为一种社会事实,个人行为是社会的产物。
忽视了人的能动性和行动自由。
3,符号互动论:流行于1960—70年代,主要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交往的,他们又是如何使这种交往产生实质性意义的。
探索的是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研究方法:研究人们的内心世界,定性方法较多。
4,社会交换论:代表人物:美国的霍曼斯、布劳。
主要概念:活动、报酬、价值、情感、互动、规范、代价、资源、利润、公正性期待。
基本命题:成功命题:经常受益则越可能重复某种行为。
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带来相同/类似的行为。
价值命题:行为后果越有价值则越可能采取行动。
剥夺与满足命题:越不易得到越追求,反之则欲望饱和。
攻击与赞同命题:需求不能满足便愤怒—攻击,而结果超过预期便趋于赞同某一行为。
理性命题:人类行为非单纯刺激—反应,而是理性行为。
主要分析层面社会互动的基础研究焦点就共享的信念价值达成共识社会秩序功能主义一套相互关联的部分冲突论一系列对立的利益集团冲突、高压与权力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解释引发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拙于理解社会共识与社会稳定个人与社会间的交互作用将人类视为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主体难以处理社会结构互动论在社会互动中被创造并再造的社会事实意义共享优势洞悉社会结构与社会稳定劣势无法解释社会变革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1,特点:实践性,辩证性,批判性,理想性,总体性。
2本土化即中国化:1890年传入。
途径:翻译著作(严复《群学肄言》)、教会学校、中国留学生。
1920—40年代的发展:教学、刊物、社团、调查、实践,1952年的中断,1979年的重建与发展。
民国新农村建设运动:平民教育运动(河北定县),乡村建设运动(山东邹平县)。
第三章,社会学研究方法一、社会科学的三要素:理论:处理科学的逻辑层面。
资料搜集:处理观察层面。
资料分析:比较逻辑预期和实际观察。
二、社会学研究方法体系。
三个层次:方法论、研究方式和研究技术。
1,方法论:包括了社会研究的哲学基础、价值倾向、社会学基本理论范式和研究的逻辑体系。
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两大派别: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和人文主义的方法论。
2.研究方式: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它表明研究的主要手段和步骤。
包括研究方法和研究设计类型。
社会研究中的四种方式:统计调查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间接研究。
3.具体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和其他技术手段或工具。
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哲学基础研究范式逻辑过程理论模式主要目标分析方法主要方式资料收集技术研究特征四,研究过程:选择研究问题---研究设计---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实地法---定量定性分析---得出研究成果五、理论与研究1. 理论的含义: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2. 理论的层次: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中观(层)理论和微观理论3. 理论的构成要素:a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它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
通常由语言、数字等符号来定义。
概念可指代有形事物,也可指代抽象的事物或现象,是理论大厦的“砖块”。
b变量: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畴、不同的属性,或不同的亚概念)的概念。
如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收入、阶层等概念有不同的取值,即由有逻辑关系的一套属性构成。
变量一般可分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其因果关系为y=f(_)。
命题与假设:a命题:即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间关系的陈述。
可分为公理、定律、假设、经验概括等等。
b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定量研究实证主义科学范式演绎推理理论检验确定相互关系统计分析实验、调查量表、问卷、结构观察客观定性研究人文主义自然范式归纳推理理论建构深入理解社会现象文字描述实地研究参与观察、深度访问主观六、社会学研究过程1. 研究的逻辑过程:科学环:华莱士在1971年提出,一般来说,每个具体的研究大都只是完成了“科学环的一半。
(seeP42)2. 研究问题的来源:现实社会生活、个人经历、相关文献3. 选题的标准:重要性(意义或价值)、创造性(创新性或独特性)、可行性(主客观因素)、合适性(是否适合研究者个人)4. 选题明确化:缩小问题的内容范围、清楚明确地陈述研究的问题。
七、测量与测量的信度与效度1.测量:即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2. 测量的四要素:测量客体(谁)、测量内容、测量法则(怎么测)、数字或符号(如何表示)3. 测量层次:a定类测量:测量层次最低的一种,如测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等,即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
b定序测量:将研究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如测量社会地位、收入水平、文化水平等.c定距测量:确定社会现象或事物之间的不同等级的间隔和数量差别。
如IQ、温度、出生年份等。
d定比测量:具有前三种测量的全部性质,但有一个绝对的零点,如结婚次数,朋友数量,居住时间等。
4.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a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b效度:是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
5. 操作化:即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操作化直接决定了研究的结果。
操作化过程:澄清与界定概念;发展测量指标. 八、抽样(Sampling) 1.与抽样相关的概念:总体和样本;抽样单元和抽样框;误差;总体指标 2.抽样的类型:概率抽样与非概率抽样3.概率抽样的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只适合于小样本量调查。
系统抽样:等距性,辅以简单随机抽样,样本序列无明显的规律性,适用样本量较大的调查。
这两种方法的麻烦之处:必须拥有一份总体名册,但往往难以获取。
4.样本规模:影响样本规模的因素:总体的规模;精确性要求,总体的异质性程度;各种调查成本。
总体为1000—____时,一般抽取300—500个样本就够了。
九、问卷调查1.问题要求:开放式与封闭式问题,问题陈述明确,避免模棱两可的问题,受访者有能力回答,受访者愿意回答,问题与受访者相关,选项尽量简短,避开导向性的选项或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