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货币金融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货币金融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而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货币收支体系。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和治理等内容以国家法律形式或者国际协定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

无限法偿无限发偿是指法律规定的货币具有的无限制偿付力量,是货币制度根本内容的一局部,具体而言是指法律保护取得这种力量的货币,不管每次支付的数额如何大,以及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双方均不得拒绝承受,取得无限制偿付力量的货币称为法币,本位币均为法币。

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为保证,由政府或银行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制造的,能行使货币全部或局部职能的信用凭证,是由银行信用关系产生的货币,只能由央行发行并强制使用,不能与贵金属兑换,不是贵金属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是债务货币,且具有强制性。

5、简述货币的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五个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根本职能。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中固定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支付手段是指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形态进展单方面转移时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作为社会财宝的代表,退出流通领域而被人们贮藏起来时的职能;世界货币是指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6、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作为币材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三种,其中金币本位制是最典型的金本位制。

①金币本位制是指国家规定以肯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其特点是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入输出,具有无限制偿付力量。

②金块本位制是指以金块办理国际结算的变相金本位制,又称“富人本位制”,其特点是国家储藏黄金作为预备金,黄金不再实行自由兑换;③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是指一国的货币与黄金间接兑换的货币制度,其特点是国内只流通银行券,黄金不能自由流通、自由兑换,但银行券可以兑换成外汇。

随着一战完毕和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任何形式的金本位制都不复存在,取代它们的是不兑现银行券的货币制度。

7、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制度主要由五局部构成。

①币材确实定:确定以何种材料制造货币,是货币制度的根底。

国家规定哪中或哪几种商品为币材料,实际上都是对已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认定。

②货币单位确实定:货币单位是指货币计量单位,主要规定两个方面,一是货币单位的名称,二是规定货币单位的值,即一单位货币的价值;③规定货币的铸造与发行,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存在自由铸造和限制铸造两种制度,而在信用货币消灭后则是有分散发行和垄断发行两种,目前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各国的货币发行权都集中在中心银行或指定机构。

④规定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要是规定本位币和辅币,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根本通货,而辅币是小于一个货币单位的小面额货币,面值大多是本位币的等分。

⑤规定货币的法定偿付力量,主要是无限法偿和有限法偿两种,无限法偿是指法律规定的无限制偿付力量,法律保护取得这种力量的货币不管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少以及是何种性质的支付,支付双方均不得拒绝承受,而有限法偿则是在一次支付中假设超出了规定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

其次章:国际货币体系1、名词解释: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指二战后形成的“双挂钩”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4 年 7 月在布雷顿会议上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其主要内容是美元与黄金挂钩,一盎司黄金等于 35 美元,其他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其他国家的货币按其含金量与美元定出适宜的汇率,这个体系是建立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确定优势条件上的,随着美国的经济地位的相对衰落和美元危机的不断爆发,布雷顿森林体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月走向了终结。

2、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当货币制度问题超出国界时就成为国际货币制度或者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国际货币体系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国际交往中使用什么货币——金币还是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二是各国货币间的汇率的安排,三是各国外汇收支不平衡时如何进展调整,二战以后,表达国际安排的国际货币体系大体可以分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以浮动汇率为特征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有诸多进展的当前国际货币体系。

第三章:信用与信用形式1、信用信用是一种借贷经济行为,是随着私有财产消灭而为了满足在不同全部者之间以不转变资金全部权为条件的财产调剂需要而消灭的一种有条件的借贷行为,信用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同时在价值运动过程中伴随着价值增值的实现,信用也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从本质上说,信用行为就是放债和承债行为,要产生信用关系必需要具备三个要素,①首先是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债券债务关系就无所谓信用,②其次是时间间隔,信用是价值在不同时间的相向运动,没有授予信用时间间隔,信用无法存在,③最终是通过书面签约、借助信用工具来实现信用关系的建立和转移,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

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工商企业以赊销商品或预付账款等形式对购置产品的工商企业提供的信用,它可以加速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但在信用数量、金额、授信方向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只能由上游企业供给应下游企业同时商业票据在流通上也存在着限制,只能用作解决短期资金融资的需要。

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供给应工商企业或个人的信用,是在商业信用进展到肯定程度后产生的,它的产生对商品经济的进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标志着信用制度更加完善,是现代信用的主导。

其特点是以金融机构作为媒介,而借贷的对象直接是处于货币形式的资本,同时银行信用的信用性强,具有广泛的承受性,参与者广泛,同时也可以通过规模投资和专业化降低本钱、风险。

4、信用有那些本质特征①信用是一种价值运动的特别形式,只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②信用在价值运动过程中伴随着价值增值的实现,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而是一种有条件的借贷经济行为。

③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从本质上说,信用就是放债和承债行为。

5、简述信用的三要素①信用的第一要素债权债务关系,没有债权债务就无所谓信用。

②信用的其次要素是时间间隔,信用是价值在不同时间的相向运动,没有授予信用时间间隔,信用就无法存在。

③信用的第三要素是通过书面签约、借助信用工具来实现信用关系的建立和转移,信用工具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合法凭证,也可以称为金融工具。

6、简述信用的进展阶段信用主要分为四个进展阶段。

一是尚未工具化的信用阶段,此阶段以实物借贷为主;二是尚未流淌化的信用阶段,三是流淌化的信用阶段,四是电子化及网络化与信用制度相结合的阶段。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1、利息从债权人角度看,利息是债权人〔货币全部者〕因贷出资金或货币资本从债务人〔借款人〕那里取得的酬劳;从债务人角度看,利息是借入资金或货币资本所付出的本钱或代价。

就利息的本质而言,西方经济学的根本观点认为利息是投资人让渡资金使用权而索要的补偿,补偿分为两局部:对时机本钱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而马克思认为利息本质上是由剩余价值、平均利润转化而形成的,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以及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在肯定时点上对物价变动因素进展剔除后的利率,即指在物价水平保持不变,从而货币购置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

名义利率名义利率是指在肯定时点上对物价变动因素未作剔除的利率,也指包括通货膨胀〔包括通货紧缩〕风险的利率。

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打算性作用的利率,即这种利率发生变动,其他利率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动,相对于千差万别的风险溢价,无风险利率也就成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必需是市场化的利率,有广泛的市场参与性和代表性。

在西方国家,基准利率通常是中心银行的再贴现率及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率,目前我国的基准利率是央行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

流淌性偏好流淌性偏好是人们处于某种目的宁愿持有货币资金而不愿持有债券、股票等能产生利息但较难边现的资产的欲望。

6、简述真实〔实际〕利率理论的内容【古典学派的利率打算】真实利率理论是古典学派的理论打算理论,它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打算中的作用,而他们留意到的实际因素是生产率和节约,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削减,因而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而节约用边际储蓄函数表示,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由于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而利率则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

7、如果你在银行有一笔储蓄存款,当储蓄存款利率下调时,你会根据怎样的推断做出反响首先看是定期还是活期,假设是定期储蓄存款就不会取,连续让他存在银行,由于定期储蓄存款的利率是不会随着利率下调而变动的;假设是活期存款,我会考虑把它取出来,然后考虑证券市场的状况投资国债或者其他证券股票之类金融资产。

第五章:金融范畴的形成与进展1、金融金额可以界定为,但凡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和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以交易行为的集合,也可以理解为但凡涉及货币供给、银行和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全部交易行为的集合。

2、中文的“金融”与英文的“finance”有何异同3、金融范畴的形成经受了怎样的进展过程金融范畴的形成需要从货币和信用的进展溯源,金融范畴的形成留意经受了三个进展阶段。

①古代相互独立进展的货币范畴与信用范畴,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以前,货币范畴的进展与信用范畴的进展保持着相互独立的状态,在历史上消灭的货币与信用相互渗透的种种形态如中国北宋时的“交子”等被视为是金融范畴的萌芽。

②现代银行的产生与金融范畴的形成,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西欧产生了现代银行,同时随着一战后贵金属铸币全部退出流通领域,到 20 世纪30 年月,货币的流通和信用的活动已变成了同一的过程,任何货币的活动都是在信用的根底上组织起来的,任何信用的活动同时也是货币的运动,当货币范畴和信用范畴密不行分的结合在一起后由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的范畴就是常说的“金融范畴”,中国在 1935 法币改革后完成了金融范畴形成的最终一步。

③金融范畴的扩展:伴随着货币与信用渐渐渗透并形成了一个的金融范畴的过程,金融范畴也同时向投资和保险等领域掩盖,此外信托和租赁等或几乎完全与金融活动结合或大多与金融活动解决,成为了金融掩盖的领域。

第六章:金融机构1、储蓄银行储蓄银行是以吸取存款为主要经济来源的银行,在西方,储蓄银行大多数特地的、独立的,既有私营的也有公营的,但以公营储蓄银行为主,储蓄银行所集合起来的储蓄存款主要用于长期投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