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言语交流的主要类型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

非言语交流的主要类型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

非言语交流的主要类型和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摘要:非言语交流在人类交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时候比言语交流有更强大的表达能力。

在前人的研究中,非言语交流主要包括三个种类:身体语言、空间语言和言外之意。

不同的文化中其表现形式有很大的差异。

我的论文尝试从三大方面来研究和对比中英非言语交流的特点,主要是姿势、面部表情等日常生活中的非言语符号。

非言语交流的仔细分析对于扩大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有着建设性的作用。

只有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和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够无障碍的用非言语交流。

关键词:非言语交流身体语言姿势1 介绍曾经有个语言学家说过:“我们不仅仅用发音器官说话,而是用我们整个身体去交流。

”交流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人们不仅仅需要理解语言的内容,而且应该读懂非言语的符号。

研究表明非言语交流在人们的交流中传递着大部分的信息。

很多的非言语行为和言语行为一样,两者都有着文化上的言外之意。

言语行为经常是刻意含蓄的,但非言语行为却经常透露出人们真正的感受。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非言语透露出的暗示,就有可能会错误理解别人传达出的信息。

甚至可能在国外一些重要的正式场合中礼仪尽失。

微妙的动作也会反映出一个人的接受教育情况和一个民族的素质。

中国一向都被认为是礼仪之邦,非常注重行为举止,说话的方式,态度等等。

英国被认为是一个绅士的国家。

由此可见非言语交流在每个国家都很重要,但彼此间又有差异。

下面,我将会从三个方面来研究非言语交流的主要形式,同时我还会比较它们在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不同。

2 中英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流的类型和不同2.1 身体语言身体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是非言语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点。

很多学者都把身体语言作为是非言语交流研究的基础。

身体语言是身体发出的非言语符号的一种。

也就是说,是从身体各个部位获取支持来表达人们的感受。

主要是分为五个部分:面部表情、姿势、目光接触、手势和外貌衣着。

2.1.1 面部表情了解别人感受的最好方法就是通过面部表情。

Bridwistle指出仅仅是人的脸部就能表现出250,000个表情。

一个人可以用面部,眼睛,鼻子,眉毛等表现出他的感受。

无论人是静止还是运动,脸部都能透露出复杂的信息。

中国人长期受到孔孟思想的影响,个性比较含蓄和保守。

但是英语国家长期受到资本主义自由思想的影响,所以个性比较开放和直接。

相对的表情也就丰富和夸张的多。

数据表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的表情,即使是相同的表情,也会传达出不同的信息。

比如一个人从自行车上摔下来,中国人笑是表达出“没关系,我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但是外国人会理解为这是个嘲笑。

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注意自己的笑容,可能会带给外国人尴尬。

但是仍然不能否认笑容是与外国人交流最好的表情。

我们可以通过笑容和人来打招呼,在任何国家都能理解这样的含蓄的表达方式。

面部表情看上去很简单,实际上却很复杂。

不同国家的人是很难去判断各个文化背景下的人表现出的表情。

因为世界上没有统一的表情。

所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通过面部表情交流才会有障碍。

2.1.2 手势姿势被认为是人类进化中最早的交流工具。

所谓的姿势就是身体的运动,特别是用手来表达意思。

手势不仅仅是聋哑人和特殊教育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而且也是每个人社会交际的重要工具。

而往往这些手势都有非常明显的宗教文化特点。

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国家有不一样的手势表达。

如果中国人想要表达“我饱了。

”,我们会用一个手或者两个手轻拍自己的腹部。

表示腹部充满了食物,没有在放入的空间了。

但是外国人会把自己的手掌平放在自己的脖子上,来表示自己饱了。

他想要表达食物已经到喉咙口了。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动作太不可思议,因为这个表示“我要杀了你。

”这样做会在中国引起很大的误解。

除此之外,不同的宗教背景对手势的影响也很大。

中国是个信奉佛教的国家,当人们想要获得佛祖的保佑的时候,会双手合十。

而大多西方国家都信奉基督教,人们会在自己的胸膛前划十字而祈祷。

同样的姿势在不同的国家和宗教背景下,都会见到。

但是所表达的意思可能截然不同。

所以在不同的国家使用姿势去表达自己的意思,要考虑到不同的文化和宗教背景。

2.1.3 眼神身体各个部位都能传达出人类想要表达的信息。

其中眼睛是最重要的部位,因为眼睛能够传达出最微妙的信息。

通过别人的眼睛,你可以看到他的内心。

中国和英语国家在眼神交流上有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如果两个人在谈话中你一直直视对方的眼睛,特别是在和长辈或上司进行对话的时候,会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从而引起尴尬。

但是在美国人的传统中,两个人在交流中一定要注视对方的眼睛,建立眼神的交流。

眼神交流不仅仅是一种礼貌,而且是自信和信赖对方的表现。

英国有这样一个格言“不要相信那些不敢看你眼睛的人。

”建立眼神交流被认为是尊敬,不然别人会觉得被轻视。

所以在和英美国家的人谈话的时候,注意要建立眼神的交流。

2.1.4 姿势在交流中,不同的姿势会反映出特别的文化背景,地位和亲近程度。

在英语国家,一个人站着对其他人说话表明他主导整个对话。

表明在众人中,他有着较高的地位,所以才会占据着较高的空间去决定整个对话的进程。

如果一个人地位较高的人选择主动坐着,那就表明这个人想要建立一个公平的谈话环境。

但是在中国,整个情况却是相反的。

年轻人或者职务比较低的人都会选择站着,表明他们尊重长辈和职务比较高的人。

姿势往往隐藏着很多的潜在的意思和线索,只有很好的看懂这些信息才能了解别人的态度,从来能够很顺利的进行交流。

2.1.5 外貌一个人得穿着,衣服的颜色和样式,一个人得发型以及身材都是一个人外貌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一个人身份和喜好的符号。

这些非言语符号受文化局限很大。

比如说在美国,人们都比较喜欢有肌肉的男人和纤细的女人。

即使是在同一个国家,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标准。

在中国的唐代,人们就以肥为美。

但是在现在的中国,大家都觉得瘦的女人才是漂亮的。

中国有句俗语“人靠衣服,马靠鞍。

”充分说明外貌打扮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英语国家比较信奉基督教,白色在他们眼中是最纯洁神圣的颜色。

所以在婚礼里新娘一般都是穿白色的婚纱。

而在中国,白色更多的被运用在葬礼上,表达庄严肃穆。

众所周知,裙子一般都是女性的装扮。

但是在苏格兰,男子穿裙装是他们的一项传统,也是苏格兰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有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色的穿着打扮。

大家一眼就能辨别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衣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每个文化都会衍生出不同的身型,衣着风格和衣服颜色。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外貌也被认为是最明显的非言语标志。

2.2 空间关系学一个人的物理距离充分体现了人在交流的时候跟别人的心理距离。

那就是说,人们通过空间距离来传递信息。

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要遵循不同的距离原则。

美国人类学家Hall把距离分为四个种类,分别是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2.2.1 亲密距离亲密距离经常出现在夫妻,子女和父母之间。

在美国这样的距离极少出现在同性之间,这样的距离会使得不安和尴尬,会被人误解为是同性恋。

但是在中国亲密距离经常出现在同性之间,这是很平常的表达关系好的方式。

在中国的学校中,可以很频繁的见到亲密距离。

但是在英语国家,这样的距离很少见。

在中国的小学,中国的老师经常触碰学生的头部来表达喜爱。

但是在英国,孩子们很介意这样的举动。

在他们眼中头是最重要的部位,没有人有权利去触碰,即使自己的父母也不可以。

同样在美国家长也不能随意的打自己的孩子,这样是违法的,会被邻居举报虐待儿童。

而中国的家长会认为自己有权利去打自己的小孩。

巨大的文化背景不同可能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所以想要很好的在美国生活,就要遵循亲密距离,还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2.2.2 个人距离个人距离被定义为存在一个人周围的不能被别人所侵犯的距离。

不同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不同的个人距离。

人们总是会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下意识的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美国,人们喜欢在谈话中保持较远的距离,如果身体距离超过个人距离的最大值,美国人会感觉自己的秘密和隐私遭到侵犯。

但是在中国人们比较倾向于较近的距离。

在美国人眼中,个人距离应该控制在能够看清楚对方的面容。

如果你观察同一个教室中的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就会发现美国学生坐的距离会比中国学生远。

在英语国家,人们更注重个人的隐私。

这个特点很好的投射在个人距离上。

在对话中,美国人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让自己感到舒服和安全。

中国人很少注意到这一点。

当我们和外国人谈话的时候,我们应该关注这个距离。

这个距离不仅仅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而是两个文化之间的距离。

2.2.3 社会距离所谓的社会距离是指在工作关系中以及一些正式的场合的距离。

有些时候人们也称此为礼貌距离。

在这个距离中,人们可以和对方轻声对谈,但是却不能很清楚的看到对方的容貌。

社会距离不会随着你的心情和喜好而产生变化。

这个距离是有礼貌的一种标志。

在众多的社会距离中,有个动作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

当你在某个正式场合遇到一个人,中国人会伸出手来和对方握手。

这个动作不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每个中国人都会很自然的做出这个动作。

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接受中国的一些社交礼节。

美国人也会在正式场合和对方握手。

当然他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社交距离。

当他们遇到自己熟悉的人的时候,就会去拥抱对方。

不同的社交距离还是跟西方人比较开放直接的表达方式有关。

社会距离可以随着情况和人的熟识程度来进行调整。

要多理解容忍对方的社会距离,这样才能在社交场合立于不败之地。

2.2.4 公众距离公众距离是指在正式的演讲和报告中的距离,或者是碰到偶尔遇到的人或者根本不认识的人,我们感到舒适的一个距离。

当然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公众距离。

严格意义上来说,美国人在公众场合中只有在打架的时候会触碰到对方。

当我们走在美国的街道上,他们是不允许被人去触碰,哪怕是下意识的触碰,因为这会被认为是一种破坏别人隐私的粗鲁行为。

在中国,熟悉的人之间相互触碰是很平常的事情。

在公众场合,一个人得行为会很好的反映出一个民族的素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公众行为标准和规范。

世界在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多了解英国的公众传统和习惯,这样才能和他们建立良好的对话关系。

才能促进两个国家之间的各项合作。

2.3 副语言副语言包括一切可以用来修饰改变口头语言的工具。

在语言学中,英语被认为是语调语言,我们只有在阅读完整个句子才可以理解它的意思。

那就是说,我们需要了解整句话的基调。

例如,“I did not day he got the book.”如果我读的时候强调“I”,这个句子就是在强调是谁讲的。

被强调的就是主语“I”,是我说,而不是其它人说的这个句子。

还有一个能够证明英语是语调语言的例子。

A:John has a new girl friend.B:who? ↘who?第一个“who”使用了升调去传达谁有女朋友了,是约翰吗?并且表达出B在怀疑A所说的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