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一一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
痹)
圣诞快乐
圣诞节到了,仲景伤寒论公众平台向支持我们的朋友和我们所爱的朋友说声感谢,感谢你走进我的世界,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给你更便捷的体验,祝大家圣诞快乐!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这个血痹病按照现在来说就是肢节神经麻痹,古人不知道什么叫肢节神经啊,可是他会治,所以这个也是妙不可言,底下讲的都是古人的看法。

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这几句话啊,就说血痹得病的原因,尊荣之人尽吃好的,养尊处优,他不是体力劳动,所以他是外表看着很丰肥,人挺肥的,但内里头却是弱的,所以他一小有劳,稍稍一干点活什么的,就疲劳汗出,他不任劳嘛,所以这个问题说的还是蛮好的。

那么由于他太虚,在床上睡觉躺卧不时的翻身,谁睡觉还不有个翻身动摇,这样的微风,他也要得血痹病。

加被微风遂得之,不是说受了大风了,不是的,就是这个人,他不任劳,就是不能担任重体力劳动,一般轻体力劳动也不行,所以稍稍有点劳动他就汗出。

汗出不被微风呢,他不至于得痹证,而很小的微风,就是睡觉的时候,不时的有个翻身动摇,就是这样
个微风,他受了也得这个病,这一段是这个意思。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这是说血痹证的脉,但以脉自微涩,脉既微又涩,气虚则微,咱们在《伤寒论》讲很多,阳气不足就是津液不足,这个微就是津液不足,在《伤寒论》上说嘛,脉微者不可发汗,古人管津液叫阳气。

涩就是血不足,涩就是血管里的血液行动不滑利谓之涩,这就是血液
虚。

就是脉外的津液也虚,血液也虚,就是津液血液俱虚,虚在哪儿呢?虚在外。

仲景这个诊脉的方法啊,关以上,以候表,关以下,以候里。

诊脉有很多方法,咱们以浮沉,浮候表,沉候里,那么在关前呢?古人也是候表,事实也是这样,关以下的候里。

比如说脉浮吧,在寸口,就是关以上,这可以说得外感了,外有表
证;关以下就不是了,大概都是肾有热的时候多。

他说微涩之脉,现于寸口,就是寸部脉,这寸口是指的寸部说的,那
么这个是表,他的津液血液不足于外。

关上小紧,关以下候
里,由于气血不充于外,那么这个风寒才客于内,关上小紧,紧得不太厉害,受的是微风嘛。

那么血痹证脉应该是这样子,就是表虚,什么虚呢?津液虚,血液虚,不足于表,那么寒邪由于外虚,它才能侵蚀往内,也就是寒邪把血液闭住了,它出不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怎么治疗呢?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这是讲针灸了,针引阳气者,他阳气不足于表,让它足于表,这是针灸是一个针法了。

那么阳气出来,表就和了,表和脉也就和了,表和脉和,风寒在那待不住了,所以古人有句话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表虚邪才能在那待得着,表实它就待不住了,所以针引阳气,阳气充斥于外的话,风邪就不能够待了,风邪去了,血痹这个病也就好了。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

这个还是接着前节说的,前节只是说出脉,没说出证,什么叫血痹啊?他这儿说了。

阴阳俱微者,就是轻取脉也微,使紧按脉也微,就是内外俱微,阴阳有多种指法,在这个书里头,有的指上下的,寸关尺嘛,寸脉是常指是阳,在部位上说,尺脉常指是阴,也有时候看浮沉,浮取这叫阳,使紧按看里头,这叫做阴。

这句话,阴阳俱微不是指的上下,因为什么?因为底下有个寸口跟着呢,他指的是浮沉,你轻手按脉也微,重手按脉也微,这是津液不足了。

但这个虚在寸口,寸口关上微,寸口这个脉啊,是浮沉脉都微,跟上面是一样了,也是津液不足哪儿呢?不足于表。

尺中小紧,跟那个关上一样的,那么尺以候里了,这个风寒进入里头去
了,里头有些小紧。

这是脉跟上边没有什么不冋,也就是风寒,由于表虚,风寒趁虚,这个血液为风寒所伤,就得血痹证,这是古人的看法。

外证身体不仁,血痹证就是指身体麻痹不仁,麻痹。

如风痹状,就像风痹也有麻痹的,跟这个差不多,只是风痹是要痛的,这个它不痛,这个病很多见。

黄耆桂枝五物汤主之,上面说是以针引阳气,这里出了个方齐q,这个方剂和那个针引阳气是一样的。

黄耆这个药大家得注意,古人说的黄耆啊,补中益气,是个甘温的药,凡是甘药都健胃,所以说它补中么胃健,水谷之气才充于外,水谷之气是什么?也就是精气津液,养人的东西。

那么黄耆剂,黄耆这个药我们用它在什么时候呢?就是体表虚衰。

为什么是体表虚衰?你看前面的那两个脉你就知道了,全是津液不足于外,津液就是我们饮食化生的水谷化合物,再加上阳气,总而言之,它就是一个营养成份。

营养成份不足于外,就是外面的营养不够了,营养不良了,由于营养不良,在这个部位很多地方要出病了。

你像西医说的肢节神经麻痹,神经末梢它靠外头,它没营养也受不了,所以你像皮肤、肌肤有病都生疮,所以黄耆,你看本草上讲,治大恶疮,所以咱们关于疮疡用黄耆机会最多,道理一样。

它这块营养不良,它恢复不了,这是一。

第二,这块虚,有外邪去不了。

人的身体机能,它有自然驱外邪的能力,如果它这块营养不良,就去不了外邪,所以后人说它是补中益气的。

总而言之,里气也是虚,胃也是不好,所以他用黄耆,补中益气,增加这个地方的阳气也好,津液也好,营养成份也好;这块充足了,那么由于营养不良形成的疾病也要好,那么就是这地方会有毒物是因为虚,它能待得住,
实了,它待不住了,所以病毒也能去。

所以说这个黄汗啊什么的,都是由于皮肤这个地方营养不良造成的,比如恶疮
啊,那都由于这个地方虚,用什么药?用黄耆,所以黄耆的作用就在这儿。

后世都看它是补气,有肺病也吃黄耆,这是错的,大错,它不是补那个气。

仲景所说的阳气啊,通通的说的是津液,我们拿更通俗的话,就是养人的营养成分,我们吃了东西,血管吸收,它住各处的细胞都输送营养成分,古人管这个东西,在血管内叫做营,也叫做血,血是本体的,营是作用的,血管外叫做卫,也叫做气,所以这两个东西啊,它出血管给组织细胞营养,这就是西医说的毛细血管通透作用。

古人也认识,不是不认识,他也知道多汗则亡血,要是大发汗,血液就少;你要亡血呢,他就没有汗。

古人也看到这个但不细腻,它没有系统的说明,所以这个地方还是要参
照西医看一看好的。

但是很奇怪,西医尽管知道什么叫肢节
神经,这病它治不了,中医不知道他会治,可见中医辨证是
有道理的,那么中医把这个叫表虚证,又叫营卫不和,他用的桂枝汤嘛,表虚加上黄耆,他就能治,遇到这种病,你就用黄耆;遇到这种表虚,特别的恶风敏感,你用黄耆没错。

不是随便你脑子想,气虚了你就吃黄耆,不是那样子。

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去甘草,为什么去甘草呢?它要引领阳气,让气外达,快药不用甘草,甘草药缓,所以咱们泄下药,你像承气汤,用大黄、芒硝配上甘草叫调胃承气汤,它就能够使下的这个猛暴没有那么厉害,你要去了甘草,大黄、芒硝力量大了,加上厚朴、枳实,力量更大,那叫大承气汤。

那么我们让阳气尽快出表所以加黄耆,甘草不要它,里头主要是桂枝汤,还是调理营卫。

血痹,到这儿就完了,这个方子我常用,这个方子确实挺好使的,如果我们看到血更虚,可以加点儿血分药,常和当归芍药散配合到一起,随着证候的出入,用药加减变化,这个方子挺好使的,这个病的变化很少,所以这个也就一条。

但是在临床上呢,随着证候的出入,这个方子可有加减,我刚才说的就是一个例子本文来自网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