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腹满寒
疝宿食病脉证治
一、条文分析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3)
里急——就是肚子里拘急疼痛。

寒性收引。

悸——血管的跳动,营养不够。

心下悸、就是心跳。

衄——出血。

仲景一般指鼻出血。

阴虚而阳亢。

阳不足固摄无力而衄。

手足烦热——手足心是阴的部位,阴不足而阳亢盛。

主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阳气不足)。

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血亏虚)。

病机:阳气不足,阴血亏虚。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

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二、方药分析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
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三、与桂枝汤的区别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四、增减变化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五、临床运用
临床化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也可治疗其他虚损性疾病,如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等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

六、小建中汤医案
李妇,38岁。

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

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

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

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为疏:桂枝10克芍药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

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刘渡舟医案
按: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