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提升100题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

2021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提升100题 专题六 世界现代史

2021届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提升100题专题六世界现代史1.对于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

”可见,列宁认为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 A.沙皇为摆脱危机参加了战争 B.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C.布尔什维克的正确指导D.战争使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2.下面年代尺呈现了苏联(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程,其中与序号相对应的史实正确的是( )A.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②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C.③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一D.④赫鲁晓夫改革直接导致苏联解体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组织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有着许多共同点,下列选项中表述错误的是( )A.都确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在部分地区的“新秩序”B.都解决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长久维持了世界和平C.都涉及了中国问题,体现了大国意志D.都损害了其他弱小民族的利益,表现出“弱国无外交”4.对下图中甲、乙线及导致甲、乙线数据变化原因的判断,都正确的是( )A.甲线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甲线数据下降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B.乙线是美国失业率的变化;乙线数据增长的原因是经济大危机C.甲线是美国失业率的变化;甲线数据增长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D.乙线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乙线数据下降的原因是经济大危机5.1929—1933年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上台之后,大力推行改革,全国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措施被称为“新政”,这说明( )A.变革了社会制度B.优先发展重工业C.增强了国家干预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6.“1945年到1960年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

”这一时期反抗殖民主义并取得成功是由于( )A.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国家开始衰落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D.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击了帝国主义国家7.“德、意都是法西斯国家,最近他们又订立协定,拉拢了东亚的日本。

至于苏联,是共产主义的国家,一向为国际所不容;但是到了现在,英、美等国看到法西斯势力一天一天扩大,觉得苏联毕竟站在民主的立场,渐渐地与其联络起来。

”以下属于“联络起来”的表现的是( )A.诺曼底登陆的成功B.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D.太平洋战争的爆发8.1942年1月,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各国保证竭尽全力,相互合作,彻底打败法西斯国家。

下列事件体现这一宗旨的有( )①莫斯科保卫战②诺曼底登陆③雅尔塔会议④苏联出兵中国东北A.①②③B.②④C.②③D.②③④9.下面大事记主要说明的是( )A.欧洲联盟面临分裂B.欧洲一体化进程出现波折C.欧洲共同体加强多层次的联合D.欧洲国家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10.“日本在战争中被炸为废墟,但是,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东西。

”这段话表明二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是( )A.美国实施全方位的扶植政策B.根据本国实际适时调整政策C.自身的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好D.制定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1.下面是二战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变化表。

对该表反映的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较为正确的是( )A.一直萎靡不振B.保持繁荣稳定C.起伏变化明显D.保持攀升势头12.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的、冷淡的。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

”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13.“1945年到1960年期间,至少40个国家和8亿人口(超过世界人口的1/4)反抗过殖民主义,并赢得了他们自己的独立。

……亚洲和非洲人民的地位以及他们与欧洲关系的改变,是一个新时代来临的最有力表现。

”下面对“新时代”理解正确的是( )A.二战后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B.亚非国家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世界舞台C.亚非拉国家全部实现了民族独立D.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14.柏林墙这道“德国的伤疤”,东德官方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西柏林市政府则认为这是限制行动自由的“耻辱之墙”。

同一面柏林墙却有不同的称谓,是因为( )A.美苏两国进行冷战B.德国因此而发生了分裂C.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雅尔塔体系遭到了破坏15.“经济全球化并未造就‘没有国界的世界’”“各国依然牢牢把守着国家主权,通过参与经济全球化来捍卫国家的根本利益”。

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各国的国家主权意识在经济全球化中起核心作用B.世界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捍卫国家利益C.经济全球化是指经济活动跨越国界而非国家主权D.世界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目的是建立主权国家16.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变……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材料中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是指( )A.美苏两极格局形成B.“一超多强”格局形成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世界各国势均力敌17.1975年生产计算机软件的微软公司仅是一家小型企业,比尔.盖茨为其创始人之一。

到1999年,在短短的24年间,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了90.5万倍,公司市值达5000亿美元左右。

该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的时代B.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C.经济全球化的开启D.信息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

由题干中关键信息“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可知,D符合题意。

2.答案:B3.答案:B4.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中关键信息“1929”“1932”及甲、乙线数据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美国的工业产量大幅下降,失业人数激增,失业率升高,由此可知,甲线代表的是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乙线代表的是美国的失业率。

故选B。

5.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罗斯福上台之后,大力推行改革,全面整顿金融体系,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开创了一种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新模式,C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美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是变革社会制度,A项排除;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模式的特点,B项排除;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D项排除。

故选C。

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1945年到1960年间”“反抗过殖民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A、B、C与题干中时间不符。

故选D。

7.答案:B解析:由题干中关键信息“德、意都是法西斯国家”“英、美等国看到法西斯势力一天一天扩大,觉得苏联毕竟站在民主的立场,渐渐地与其联络起来”等,回归教材可知,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建立。

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故选B。

8.答案:D解析:莫斯科保卫战开始于1941年,①不符合题意;1944年6月,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②符合题意;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③符合题意;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本关东军发起进攻,④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1967年,欧洲共同体建立”“1993年,欧洲联盟建立”“2020年,欧盟正式批准英国脱欧”可知,材料主要说明了欧洲一体化进程出现波折。

故选B。

10.答案:C解析:由题干中关键信息“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东西”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二战后日本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日本自身经济发展基础比较好。

故选C。

11.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美国从1950年到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状态,有时高,有时低,甚至还出现负增长的情况,故选C。

12.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主要由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故A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的说法正确,但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不准确,故B不符合题意;“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的、冷淡的”体现的是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苏联解体使苏联的国家形态发生了改变,影响了俄罗斯民众的情感。

因此,苏联民众对此的反应却是敌对的、冷淡的,故C符合题意;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答案:B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柏林墙”“东德官方称之为‘反法西斯防卫墙’”“西柏林市政府则认为这是限制行动自由的‘耻辱之墙’”可知,柏林墙是德国国家分裂的象征,也是冷战政策在欧洲的具体反映,A符合题意。

B明显错误;1955年华约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最终形成,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A。

15.答案:D解析:材料论述了当今世界各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是在牢牢把握国家主权的基础上捍卫国家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各主权国家在已经握有国家主权的基础上进行的活动,而非通过经济全球化去建立国家主权,D说法错误。

故选D。

1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群雄竞起”可知,材料所述的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中形成了多方强大的力量,这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有关。

故选C。

17.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关键信息“计算机软件”“199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标志着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故选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