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一轮复习题目答案(第五六分册)

世界现代史一轮复习题目答案(第五六分册)

世界现代史题目精选(第五、六分册)一、选择题(共30题)1.1919年6月28日,德国外长在签订条约后意味深长地说:“如果要我承认我们是这场战争的唯一祸首,我知道那是扯谎!”而远在柏林的德国总理公然指责条约是“杀人的魔锤”。

当天,德国许多报纸上纷纷出现了镶着黑框的悼念文章,号召全民复仇。

这种现象说明A.凡尔赛和约建立在战胜的大国分赃和瓜分的基础上,必然会遭到相关国家的愤慨B.德国不是这场战争的发动者,而是这场战争直接受害者,因此制裁本身纯属非法C.战争是列强瓜分的产物,德国军国主义阴魂犹存,制裁激起了德国复仇主义情绪D.凡尔赛和约必然遭到德国的强烈不满,也为后来法西斯纳粹党的上台埋下了伏笔2.某个时期的美国幽默小品写道:“在旅馆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出去。

”“旅店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下列对这则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出现了1825年经济危机B.第一次工业革命导致上述现象C.当时事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D.上述事件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状态3.2009年6月11日美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国计划在今后100天内创造或挽救60万个就业岗位,将是7870亿美元刺激方案实施头100天所创工作机会的四倍。

罗斯福新政时期相似的措施包括A.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B.建立社会保障体系C.“以工代赈”,兴办公共工程D.保障工人的经济政治权利4.美国著名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

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对以上评述理解最恰切的是A.罗斯福改变资本主义长久以来自由放任政策B.罗斯福使美国先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C.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政治制度发生了本质变化D.罗斯福新政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5.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下列选项最符合文中“世界重建”的是A.雅尔塔体制 / 布雷顿森林体系B.欧洲联盟 / 欧元C.不结盟运动 / 亚非会议 D.冷战 / 北约6.右图是某一时期发行的一幅宣传画,其主旨当是A.打败同盟国集团 B.反对共产主义C.联合对抗法西斯 D.建立联合国7.“1939年起,德国采取一连串的对外侵略行动,波兰、捷克、挪威相继为德国控制,1940年六月以后的一年里,只有一个欧洲国家与德国抗衡。

”这个国家是A.英国B.法国C.西班牙D.苏联8.右图是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

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不结盟政策③经济全球化潮流④多极化趋势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9.在二战前的大约1100年中,法国和德国一共打了200多场战争,平均5年就开战一次。

历史给这两个持续对抗了几个世纪的国家两败俱伤的惨痛教训,也启迪了它们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政治智慧。

这种“政治智慧”始于A.《罗马条约》B.《欧洲煤钢联营条约》C.《欧洲联盟条约》D.欧元的启用10.“冷战是一个多因素的产物”,影响冷战形成的因素包括①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上的差异②美苏双方互感“安全威胁”③英国等欧洲国家推波助澜的作用④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瓦解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11.某论文的中心词主要有“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苏联解体”。

此论文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 B.美国霸权地位的崩溃C.世界政治的多元化趋势 D.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12.史家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领袖的性格:丘吉尔“有想象力但不稳定”,罗斯福“天真而喜欢喊口号”,他们并不比“往往情绪失常而暴怒”的希特勒更明智。

对于这种说法,以下理解何者较为适当?A.这位史家的说法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陈述,可以采信B.这个说法只是这位史家的片面的主观意见,不足采信C.这是史家从特定角度评论历史人物的结果,可以作为参考D.可见当时各国领导人都不明智,因而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3.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

梅森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恐怖军力平衡避免新的世界大战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14.美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巴特沃恩在为《通向欧洲联盟的道路》一书的序言中说:“它提供了密切联系西德与西方的最初手段,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础。

它带来了作为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楷模的共同机构的新形式。

”“它”是指A.国际联盟 B.联合国C.欧洲煤钢共同体 D.欧洲联盟15.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二十六国共同宣言发表后,……已成为反侵略之中心,于是我国遂列为四强之一;国家之声誉及地位,实为有史以来空前未有之提高,甚恐受虚名之害,能不戒惧乎哉”。

文中省略的是A.苏、美、英、法B.中、美、英、法C.中、美、英、苏D.英、美、苏、意16.1951年4月,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其作用是①加强了成员国的经济和政治联系②推动了法国和联邦德国的和解③奠定了欧洲进一步联合的基础④防范了军国主义的复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7.某史学家说,新航路开辟,以西方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既促进着全球的联系,又造成了“全球分裂”。

这里“全球分裂”是指A .欧美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鸿沟扩大B .西班牙、葡萄牙在全球争夺殖民霸权C .欧洲形成了两个政治军事集团D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格局形成18.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影视材料中的历史”时发现,电视剧《潜伏》中多次出现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将领抢购黄金和美金的情节。

当时美金像黄金一样被抢购的主要原因是A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B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影响C .《联合国家宪章》的要求D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刺激19.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也没有为环境服务,更没有为全球稳定服务。

”约瑟夫·E ·斯蒂格利茨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应该是①全球化进一步拉大了世界贫富差距 ②全球化导致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③全球化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风险 ④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资源优化配置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0.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位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最可能出现于A .英国光荣革命后B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C .新中国建立之后D .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时21.右图反映民主德国政府于1961年开始修建柏林墙,用以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

民主德国政府称此墙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A .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B .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C .防止法西斯势力进攻D .反对美苏“冷战”对峙22.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西方列强”、“东方国家”和“南北对话”等涉及方位的概念,它包含的不仅仅是地域位置,更含有深刻的政治、经济内涵。

在历史文献中,二战后“西方”概念的内涵是A .欧洲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B .大西洋两岸的欧美国家C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D .欧洲与美洲的所有国家23.1992年,荷兰首相吕贝尔斯说:“对欧共体的三亿多人民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一个令人满意和充满希望的时刻。

” “这一时刻”是指A. 欧共体的成立B. 欧盟的成立C. 《欧洲联盟条约》签订D. 欧元诞生24.下列三幅图分别表示了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

他们所揭示的共同问题是:A.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争夺B.法西斯势力的猖獗C.大国之间结盟威胁和平D.“冷战”局面的形成25.戴高乐在1963年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作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

”言下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两大集团的对峙臭名昭著的轴心国 “铁幕”已经拉下A .布雷顿森林体系B .关贸总协定C .美国控制西欧D .欧洲共同体2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

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 .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 .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 .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 .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27.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二战后的国际关系课题时,要给以下图片选一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是A.美苏冷战B.和平与动荡并存C.多极化趋势加强D.“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28.作为国际贸易管理和仲裁机构,这一组织的建立适应了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有利于战后国际贸易中打破壁垒。

这一组织是A. B. C. D.29.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里说:“世界经济如不曾大崩溃,希特勒肯定不会出现。

十之八九,也决不会有罗斯福这号人物。

”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说:“恰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偶然现象。

但是,假如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有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以上两则观点都A. 反对脱离经济背景讨论政治B. 认为经济危机催生独裁政治C. 认同英雄人物影响历史进程D. 认可社会环境影响英雄人物30.基辛格在1993年的一次谈话中说:“世界新秩序之所以不同于旧秩序,就是因为它不由大国主宰,而是有很多权力中心,每一个都独立活动。

美国既是超级大国,也不是超级大国。

美国是唯一的军事大国,但靠军事力量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少。

至于其他问题,如经济问题,美国仅仅是一个大国,还有可能与美国匹敌的其他国家。

”根据上面内容,有人认为“美国仍然是超级大国,主宰着当今世界”,由此得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都离不开美国参与”的结论,该判断:A .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B .理解不准确,结论合理C .理解得准确,结论不合理D .理解得准确,结论合理二、主观题(共2题)31.罗斯福新政(10分)材料一:华盛顿(1933年)6月16日讯——史无前例地在和平时期对国家的经济生活采取控制做法的罗斯福总统今天开始将其从萧条中复兴的计划付诸实施。

……在两个小时之内,他签署了国会的数个法案,使他获得了控制工业、协调铁路以及启动耗资33亿美元的市政工程计划的权力,随后即拉开了积极实施诸如此类重大措施的序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