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江苏专版一轮配套讲义: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

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专题十五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挖命题【考情探究】分析解读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与教训,江苏高考每年都有涉及,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其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是命题重点,尤其注重对核心素养立意的考查。

考查材料的选取多为文字和图片两种,强调能力立意,注意与现实的联系和启发意义。

复习本单元要注重对现实有较强借鉴意义的知识点的复习,注意不同领导人执政时期经济政策的演变,切实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适当联系必修一、必修三中与这一阶段相关联的政治、思想等内容。

【真题典例】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二、知识线索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充满挫折的探索,建立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对人类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期列宁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维护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又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现了经济的突飞猛进,并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使苏联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但其存在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缺陷,后来逐渐僵化,失去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二战后苏联为摆脱斯大林模式对经济发展的束缚不断进行改革,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考点集训】考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2018江苏苏北四市一模,17)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

这说明苏俄(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征集制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答案B2.(2018江苏常州1月,17)1922年,苏俄在重申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和禁止买卖的同时,从法定意义上确认了个体农民的存在和农民自由选择土地利用形式的权利。

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苏俄( ) A.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 B.农村改革进一步发展C.土地国有政策的动摇D.小农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答案B3.(2018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16)1925年,苏联的一位农妇马秀拉给《农民报》写信说:“共产党好像竭力要使所有的农民变穷……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苏维埃政权的敌人。

”材料表明( )A.农民对战后继续实行余粮收集制不满B.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善农民的经济状况C.新经济政策导致农民成为政权的敌人D.农民对经济状况改善后政治地位的担忧答案D4.(2015海南单科,17,2分)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

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答案B5.(2014课标Ⅰ,34,4分)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答案D考点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2018江苏南京、盐城二模,16)以下数据摘自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的《1928年和1940年苏联主要产品产量简表》项目1928年1940年增幅(%)钢(万吨)4301830326煤炭(万吨)355016600368棉织物(亿米)26.7839.5448谷物(万吨)7300955031对该表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农业集体化运动解决了粮食供应问题B.五年计划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C.新工业化模式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途径D.以指导性计划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答案C2.(2016课标Ⅱ,34,4分)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答案B3.(2016浙江文综,22,4分)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答案C4.(2015课标Ⅱ,34,4分)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A考点三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2018江苏苏北四市高三上学期期中,17)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答案C2.(2018海南单科,11,2分)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

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答案C3.(2018江苏苏锡常镇二模,17)1958年,苏共中央计划三到五年内,将拖拉机等农业机器卖给集体农庄。

但在赫鲁晓夫的要求下,不到一年就完成了。

结果,大多数集体农庄由于要花费大笔钱财购买机械设备,不得不取消或推迟许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缺乏技术人员,许多拖拉机处于闲置状态,这项改革最终不了了之。

由此可见,“拖拉机改革”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A.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模式B.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C.操之过急,缺乏科学规划D.未能调动农民积极性答案C4.(2018课标Ⅲ,35,4分)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A5.(2018江苏海门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18)1966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

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A.对斯大林模式有所冲击B.充分发挥了市场的主导作用C.完善巩固了斯大林模式D.放弃使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答案A探史料探究一“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史料呈现史料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①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牲畜种类和数量、作业方法、农艺措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中学历史教学》史料2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②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

——《世界历史》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1及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工业化有何重要特点。

答案片面发展重工业;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2.斯大林,有人视他为天之骄子,扭转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也有人说他是残暴凶狠的魔鬼,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

据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他创立了斯大林模式,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强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这一体制高度集中的弊端以及片面发展重工业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探究二从“修补”到“蜕变”——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史料呈现史料1 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

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但是,①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改革理论和思想。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2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②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史料应用1.结合史料1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答案史料1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

2.如何认识史料2中的观点?答案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他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又转向政治改革。

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过专题【五年高考】A组自主命题·江苏卷题组1.(2016江苏单科,19,3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

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

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 )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答案C2.(2015江苏单科,19,3分)“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