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
3.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和特殊句式。
能力目标1.学习从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运用历史资料,提出中心论点的方法。
2.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借古喻今,忠告汉代统治者勿蹈秦王朝灭亡覆辙的主旨。
2.把握本文的对比手法和铺叙的特点。
3.学习本文中名词作状语的古代语言现象。
学习难点1.对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
2.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学习实践课外阅读《过秦论》的中、下篇,试比较上篇与中、下篇在写法方面有何不同,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认识。
解题《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全文通过反复的对比映衬,从中引出结论,逻辑缜密,说服力强,具有汹涌澎湃的气势,鲁迅先生曾给予“西汉鸿文”的美誉。
结构分析1.请阅读课文,划分课文的结构。
参考: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记叙部分,写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前四段)第二部分:议论部分,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最后一段)解析:课文共分为五个自然段:第一段,交代秦的地理优势,政治雄心;概述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情况以及西河之战首告大捷的情况:总的是写秦孝公的功业,他为秦的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段,主要是写秦惠文王、秦武王与秦昭襄王的功业。
第三段,总写秦始皇帝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四段,总写陈涉起义的情况及其亡秦的结果。
第五段,归纳作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第一部分:(1~4)写秦朝兴亡的过程。
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
第二部分:(5)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主要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再分析记叙部分的层次,可分两大层。
(1)兴起的过程(前三段)(2)灭亡的过程(第四段)2.第2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叙述秦国五位国君的事迹的?参考:作者记叙了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即孝公之后、始皇之前的五位国君的历史事迹,其间长达90年,作者将这90年间的历史叙述得详略得当、顺序合理。
解析:将惠文、武、昭襄三朝87年间的事情集中到一点上来写:秦的领土日益扩大引起诸侯恐惧,以诸侯反衬秦国。
孝文、庄襄二朝则一笔带过,详略得当。
这是从总体上看。
写秦扩大领土,按南、西、东、北四个方位说,显出其军事力量无比强大;写诸侯,按“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从散约解”的顺序说,并极力渲染其声势,以反衬秦人困诸侯之易(“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顺序合理,条理井然。
这是从局部来说的。
统观此段叙史,近乎艺术概括方式,本质是真实的,但客观的历史过程并非如此。
3.第3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参考:本段承接上文秦的兴盛来写秦的统治措施,为中心论点服务。
解析: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重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参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
这篇课文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这个观点也贯穿在其余两篇之中。
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即从反面说明“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而“安之”之策莫大于施行仁义,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2.作者是如何推出自己的结论的?参考:是从秦孝公直至秦亡整个过程中秦王朝兴亡的历史事实推出结论的。
解析:本文在选材上以秦兴亡的历史事实为论据来论证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这样选材,可以通过概括的叙述和形象的描绘,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说服力强。
具体分析:前四段是叙事笔法,以大量史实为论据,写秦由弱到强、由极盛到覆亡的过程。
起势迅猛,灭亡迅速,大起大落。
从富国强兵、攻城略地、建功立业中看出其威势;从焚书毁城、收缴兵器、肆行暴虐中埋下速亡的种子。
作者步步紧逼,在列举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很自然地推导出结论(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叙和议紧密结合,叙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则是记叙的思想内容和深化,使观点和材料、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极为密切。
3.本文叙史的特点是什么?参考: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进行高度概括。
解析:例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
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从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
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策略的继续。
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过秦论》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难点理解1.如何理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参考: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崤山以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
处于攻势“高诈力”,处于守势“贵顺权”。
“顺权”,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
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
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
解析:对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理解,一直有这样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因为秦始皇不施行仁义,所以才使攻守之势起了变化,(秦)由攻势转为守势。
一种认为,在贾谊看来,始皇吞并六国时,处攻势,靠权术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夺取天下之后,形势不同了,就不该只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了,而应施行仁义,注重教化,才能维持住威势,避免灭亡。
第一种观点不能自圆其说。
一是秦从孝公以来,从来没有对谁施行过仁义,却仍然一直能够取攻势;二是攻,应指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应指保住秦王朝的帝位。
陆贾曾对刘邦说过“逆攻而顺守”,应是指这个意思。
这儿应是指秦始皇取得天下后,就从过去的攻势转为巩固政权的守势了。
第二种观点基本意思对,但说得仍不够准确。
根据文章的脉络看,这个论点的基本意思似乎是:秦的迅速灭亡,在于不施仁义。
如果说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靠的是权谋武力,它可以凭此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并把这个胜利推向巅峰的话,那么这其中已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
一旦夺取了天下,过去的敌人一下子消失了,过去掩盖着的矛盾迅速激化,如果施行仁义,矛盾可以缓和、软化;可秦始皇在攻守形势转化情况下,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过去攻取的办法对付百姓,致使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使帝王之业迅速土崩瓦解。
这就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基本含义。
(《高中语文导学大全(二年级)》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2.怎样看待贾谊对陈涉的评价?参考:贾谊是对陈涉做出高度评价的第一人,但也有阶级偏见。
解析:陈涉起义,天下云集响应,并起而亡秦。
作者对陈涉起义的历史作用予以了很高的评价,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能对这一历史事件做出如此公正的评价是难能可贵的。
但在课文中作者对陈涉出身、才能和贫富的评价却很低,暴露出作者的阶级偏见。
写法分析1.请谈谈本文的论据的类型。
参考:以史实为论据,叙事铺陈,用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
解析: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到秦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
这就帮助我们对这一段历史事实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把大量事实摆出来,结果道理可以不讲而自明,或少讲而大明。
2.这篇文章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即作者用全篇对比到底的手法写出了他的论点。
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参考: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
解析:对比手法并没有什么稀奇,而本篇精彩处却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结构自然宏伟,气势也自然磅礴,话也显得更有分量了。
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
3.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点:贾谊在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
解析: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
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
下面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
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有欲罢不能之感。
4.谈谈本文的语言特色。
参考:大量运用排比和对偶句是本文的一大语言特点。
解析:排比一是用同义和近义词组成,二是用几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组成,气势磅礴,有强烈的论辩力量。
如:先以“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四个相同的主谓结构的句式排比,显示“合从缔交”的广。
接着以“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三个相同的联合结构的词组排比,显示上述四君子的谋略才干。
再以“……中山之众”,“……杜赫之属为之谋”,“……乐毅之徒通其意”,“……赵奢之伦制其兵”四个基本相同的带有长串定语的主语以及相同谓语形式的句子,显示“天下之士”合从缔交,戮力攻秦的力量。
最后更以“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伏,弱国入朝”八个结构异同交错的四言句,显示秦乘胜前进夺天下,摧枯拉朽攻诸侯的声势。
排比句式使文章气势奔放,如果只是一式到底,那又机械呆板了,将多种句式的排比句组合起来,则整齐与参差结合,相为映照,文章便张弛有致、气韵流转了。
5.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参考: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解析:全文作了以下几项对比:一是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实力远远大于九国;二是将秦国的实力与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国的实力大于原秦国十数倍;三是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的实力则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