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提升方案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营造学生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提高物理教学效果?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我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精心备课,做到事无巨细;三是讲究课堂教学艺术;四是注重物理实验的教学。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梅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处于疲倦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
”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兴趣、对知识产生兴趣,从而有效消除学生学习中的心理疲劳,使教与学和谐融合、互相促进。
如何营造学生学习中的积极心理氛围?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物理学的学科特点,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直以来,师道尊严、等级观念严重,师生感情冷漠,严重束缚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往与交流,也束缚了学生个性和思维的发展。
新课改要求,物理教师要多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
同时,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自己特长,使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
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可使学生由喜欢物理老师到喜爱物理学科。
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能转化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物理老师交往为快乐迁移到以学习物理为兴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归根结底,教学还是要以人为本,要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
二、精心备课,做到事无巨细
一堂好课,从精心备课开始。
备课时要做到“知识要细,重点要明,难点要透”。
也就是说:知识点要梳理清楚,对学生容易错的地方要了如指掌且细致讲解;重点知识就是一节课的核心,所以要点明、点亮,告诉学生这些就是中考考点;难点就要运用一切方法化难为易,比如运用画图、多媒体、实物演示、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类比等等,只有突破了难点,学生才能对这节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提高。
三、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要靠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善于引导、归纳、总结并能够很好地利用一切优化了的教学资源加以表达。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产生注意的基础、求知的动力。
初中物理概念、规律繁多而且比较抽象,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就容易产生厌学心理。
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精心组织教学。
例如,在讲物理规律时,可以穿插讲讲这些规律发现的背景资料。
通过讲解名人轶事等物理学史,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现了由厌学到爱学的转变,同时培养了学生不畏艰难肯钻研、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索精神。
2.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
讲物理首先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语言表达要准确规范,切忌语法混乱、言不及意。
同时教师的语言要饱含激情,饱含对学生真诚的期待、对物理教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精辟见解,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其次,教师语言语速的快慢、声音的高低要恰到好处。
语速太快,学生反应不过来;语速太慢,学生又提不起精神。
声音太高,精神容易疲劳;声音太低,学生注意力难以保持。
因此,课堂教学中语言应快慢适中、高低适宜。
当然,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的形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高度的责任心,也依赖于教师雄厚的知识底蕴和个人性格情操的魅力等等。
3.掌控课堂秩序,以防学生思想抛锚
学生的注意力在集中一段时间后容易“走神”,而生硬的批评未必奏效,且易激起抵触情绪。
老师不妨适时使用一些调侃语言制造一些幽默,以此来唤回学生的注意力。
我班有一学生叫李思远,在一堂课
上老向窗外望,我就对学生们说:看思远同学老是思念远方。
一句话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克服了疲劳,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四、注重物理实验的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
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了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及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总之,只有立足实验、面向学生、培养关系、讲究艺术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备课,使学生真正喜欢物理,让兴趣变为一种动力,让钻研成为一种习惯,才能真正成为一堂高效之课。
初中物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课前预习(明确目标、以标导学)
1、根据上一节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示,建议以学案形式呈现。
2、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或有针对性、有选择性的阅读教材。
对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求边看边思,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并作出标记,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
3、在自学基础上,完成学案中的问题。
此环节建议在课下进行,也可以课上进行,但时间不可过长。
二、交流质疑(情境导学,唤醒思维)
1、小组内或全班面前展示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惑。
2、在学生交流(或展示)过程中教师注意对本节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中与分类,以便于教师在新授课中集中讲解。
三、典型讲解:(精讲适练、突出探究;)
1、针对各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教师精选的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交流(如可以利用实验进行的探究性问题应该用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进行推理和验证)。
对于展示情况展开质疑释疑,注意捕捉学生学习中发现的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方法,营造多维互动氛围。
此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和点拨,保证展示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2、学生整理学案、理解记忆。
由学生个人、或小组、或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习的内容(或实验结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整理完善本模块的知识系统。
四、自主学习(及时反馈,分层巡批)
1、下发《导学提纲》,学生根据《导学提纲》对本节的知识点进行综合与分类(分组进行)。
2、每四人一组根据教师下发的《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注意:生教生,生帮生,生查生,由小组长调控管理。
3、教师巡堂指导。
五、课堂巩固:(规范作业、强化监控)
练题导思:分层次完成《导学提纲》中的题目,要求:
1、独立完成基础知识点
2、交流讨论完成综合点、难点
3、对所做的题目反思:思考并找出所做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做到“做有所为”——知道教师出这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并记录于反思本。
六、知识检测与矫正:(有效反思,提升自我)
1、检测:下发本节分层次的检测题目,学生选择其中适合于自己的题目作答。
2、矫正:教师查组长,组长查组员;教师教组长,组长教组员,组员教组员——师生互动。
3、教师订正出现问题的知识点。
注意: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可以边梳理知识体系边进行有关的练习、讲评等活动,达到及时巩固之效;也可以先梳理后进行有关练习、讲评活动;还可以先提供一些层次渐进的练习,在练习的讲评活动中梳理知识体系。
要根据实际内容进行安排。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不要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套用模式,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变式”处理。
只有“变”才会显示出灵活性,只有“变”才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只有“变”才会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艺术风格。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会更具有创造的活力。
正如魏书生所说:“探索课堂教学方法,确立课堂教学类型,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不应该非把自己框定在某一种模式里不可,可根据自己与学生的实际确立一种基本模式。
基本情况如此,情况有变则变。
如果自己眼界比去年开阔了,学生基础比去年坚实了,学习积极性比去年高了,那么课堂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必须随之改变。
”这应该是我们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面对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所持的科学态度。
总之,高效课堂要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要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要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要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要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导向。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课堂就会变得“更精彩”,从而实现“活力课堂,高效教学”。
打造高效课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做一个教学上的有心人,不断地在教学中去探索、实践、完善,才能逐步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