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理环境。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2.河流侵蚀基准面。
河流下切到接近某一水平面以后,逐渐失去侵蚀能力,不能侵蚀到该面以下,这种水平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侵蚀基准面又可分为终极侵蚀基准面和局部(地方)侵蚀基准面。
控制河流下切侵蚀的最低基面称为终极侵蚀基准面。
3.雪线。
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4.地貌灾害。
在地貌发育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地貌恶化,以致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灾害性的破坏。
5.荒漠。
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沙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荒漠如按地貌特征及地面组成物质来分,可分为岩漠(石质荒漠)、砾漠(砾质荒漠)、沙漠(沙质荒漠)和泥漠(泥质荒漠)等四类。
6.自然地理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7.地震系列。
地震有孕育、发生和衰减的过程。
在一定时间内(几天或几个月)发生在同一地质构造带上,而且具有成因联系上的一系列地震。
包括:a.主震---在一个地震序列中,能量最大的一次地震。
b.前震---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c.余震---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8.地质作用。
促使组成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和表面形态等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地质作用。
9.喀斯特作用。
即指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的破坏与改造的作用。
即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冲蚀、堆积,以及重力崩塌的总称。
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蚀作用为辅。
10.水土流失。
当流水对土壤、风化壳或碎屑堆积物的侵蚀量(值)超过允许侵蚀量(值)时,称为水土流失。
11.地壳运动。
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化的机械运动。
根据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两类:古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前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发生于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包括人类文明时期的构造运动12.化石及其形成条件。
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活动的遗迹。
形成条件:①必须有不易分解的生物硬体,如骨骼、鳞片、贝壳、木质纤维等;②生物死亡后要迅速被掩埋,遗体被掩埋得越快,和空气隔绝越快,就越有利于保存成化石;③埋藏后的生物遗体还要经过长时间的炭化作用,或与CaCO3,Si O3等物质进行交换、充填等作用,才能变成化石。
13.融冻作用及其类型。
冻土地区地温低,而且发生周期性的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水分也相应地出现相变和迁移,从而引起岩石的破坏、碎屑物的分选、堆积层的变形、冻胀、融陷、流变等一系列变化过程,总的称为融冻作用。
作用方式有融冻风化、融冻泥流和融冻扰动等。
(1)融冻风化冻土层中的大小裂隙常被水填充,当夜间及冬季地温降至O℃以下时,水分冻结,形成冰脉,由于冰脉体积膨胀而向两侧围岩(土)挤压,使裂隙扩张。
白天或夏季冰体融解,融水进一步向下深人,然后又再度结冰。
这样经过反复冻融之后裂隙不断扩大,岩(土)体也受压破坏。
这种因冰脉冻融而使岩(土)破坏的作用,称为融冻风化作用。
(2)融冻扰动发生在活动层内,每年冬季冻结由地面向下进行时,以下尚未冻结而含水的融土,在上部季节冻土及下部永冻层的挟逼下,发生塑性变形,造成各种褶曲,称为融冻扰动。
(3)融冻泥流发生在冻土的斜坡上,夏季活动层融化时,土中的水分因下部永冻层的存在而不能下渗,造成该土层饱含水分,甚至稀释成泥浆状,在此过度湿润的情况下,土体便沿斜坡向下蠕移,成为融冻泥流。
泥流速度很慢,每年3-4cm,至多也不过30—50cm。
融冻泥流可以发生在多年冻土区或季节冻土深度大的地区,它是冻土区最重要的物移动方式和地貌过程之一。
14.沙漠化。
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15.海滩及其类型。
海滩是海底泥沙在平衡剖面塑造过程中,由波浪从水下带至岸边堆积而成。
海滩又可分为砾石海滩、沙质海滩和淤泥质海滩。
1)砾石海滩砾滩由粗大的砾石组成,一般只分布在有砾石供应的海崖前方。
有的成为砾石平铺的滩面,略向海倾斜;有的呈砾堤状,宽度较窄,而且两坡较陡。
砾石经过反复磨蚀后,磨圆度好或中等,形态扁平、球形或杆形等。
2)沙质海滩①完全剖面海滩呈堤状,有前后两坡,前坡向海倾,位于潮间带,即前滨,是海滩的主要部分,又称滩面。
海滩沙粒因经常受到冲流和退流的簸选作用,分选性较好,由陆向海变细。
后坡向陆倾而窄,位于平均高潮面之上,又称为滩肩或后滨,它与滩面之间的交接处突起,成为滩肩脊。
滩肩由较为粗大的沙砾组成,它是在大浪时被强劲的冲流挟带,并越过滩肩脊堆积的,分选性较差。
完全剖面海滩发育在乎缓而宽广的水下岸坡上,因为这样才能使激浪流得到充分的活动和获得全部的堆积。
这种海滩与海岸平行分布,如堤状,故又称为沿岸堤。
②背叠海滩在狭窄的海岸带,山丘紧靠着水边线,水下岸坡坡度较大,海滩的发育受到地形限制,只能形成单面向海的堆积,后方紧贴着海蚀崖。
3)淤泥质海滩淤泥质海滩发育于潮间带,主要由涨潮流和河流带来粘土及粉砂堆积而成,此外还有少细砂。
主要分布在河口三角洲附近、海湾、泻湖以及开阔而平缓的海岸地区。
该类海滩的发育,首先要有丰富的细粒物质来源。
其次是潮差不大,加上坡度小的水下岸坡地形,使波浪抵达潮间带时,能量大量消耗,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
16.褶皱的基本形态。
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
即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改变了原始产况,形成倾斜的及各种弯曲的形态。
背斜——一般是向上凸曲,核心部为老岩层,向外部岩层时代越来越新。
向斜——一般是向上凹曲,核心部为新岩层,向外部岩层时代越来越老。
17.晶质矿物与非晶质矿物。
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律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称晶质体。
晶质体(晶质矿物)由于受晶体内部构造,即空间格子构造的控制,具有一定的规则几何外型。
这种具一定规则几何外型的晶质体称晶体。
如:方解石晶体、水晶等。
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离子、原子、分子)作不规则排列的物体,称非晶质体。
如:火山玻璃、琥珀、天然沥青、蛋白石、由地质作用形成的火山熔岩流快速冷凝形成的珍珠岩。
18.岩石及其成因。
岩石是指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依据成因,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19.河流袭夺。
分水岭迁移的结果,侵蚀能力强的河流夺取了侵蚀能力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的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20.戴维斯地理循环轮。
他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
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即地壳从平原到高地,再从高地到平原的过程)21.大陆边缘及其组成。
它是大陆至洋底的过渡地带,地貌上由陆向洋分成三个部分,即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裾。
22.泥石流及其类型和形成条件。
在山区突然爆发、历时短暂、含大量泥沙和石块等固体物质并具有强大破坏力的特殊洪流。
粘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很高,泥石流运动时水和固体稠成一个整体,大石块在泥浆中呈悬浮状态,作等速运动,液固两相无垂直交换;稀性泥石流:固体物质含量较少,在运动过程中,水和固体分离,两相有垂直交换现象。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丰富的物源,要有集水盆和急陡的沟谷地形,充足的水分。
23.河口地区最大的地貌单元。
三角洲就是在河流下游河口地区形成的大型三角状堆积体,往往形成于堆积作用大于侵蚀作用的情况下。
三角港则是在河流泥沙缺乏的条件下,强大的潮流作用侵蚀河口而形成的三角状河口湾。
24.构造地貌从小到大的分级。
第一级为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为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为地质构造地貌。
25.近代火山地理的分布特征。
环太平洋火山带、地中海火山带、大西洋海底隆起带、东非火山带。
26.影响地貌形成的因素。
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又分为内营力(内力)和外营力(外力)二种;影响地貌发育的主要岩石特性是抗蚀性;构造运动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
27.岩层产状及其要素。
指岩层在空间的方位。
走向----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为走向线,走向线两端的指向即为走向。
倾向---在岩层层面上,垂直于岩层走向线向下所引的直线为倾斜线,它在水平面上投影所指的方向即是岩层倾向。
倾角---岩层层面倾斜线与它在水平面上投影线之间的夹角。
28.构造运动的方式。
构造运动即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大致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进行的运动。
常表现为岩石水平方向的挤压和拉张,产生水平方向的位移以及形成褶皱和断裂,使岩石圈块体发生水平位移,相邻地块之间或相向挤压、或相背拉开、或剪切错位。
(造山运动)垂直运动: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大致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表现为大规模的缓慢的上升或下降,引起地表大面积隆起或凹陷,导致地势高低变化和海陆变迁。
(造陆运动)29.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组成的特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成分可概括为四大类:固态的岩石、液态的水、气态的空气和活质有机体。
它们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组成成分。
地球的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气体、固体和液体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30.沙丘运动的动力。
风的搬运和堆积(碎屑物和坡积物)31.山地的概念。
具有尖锐的山顶、急陡的山坡(>25°)和低缓的山麓的高地。
32.三角洲的类型(根据三角洲的进退)。
建设性三角洲——向海淤积推进、处在发育过程中的三角洲;破坏性三角洲——由于侵蚀而后退、正在遭受破坏的三角洲。
35.冰斗及其意义。
冰斗----是山岳冰川上游的一种围椅状盆地,它由陡峭的冰斗壁、凹陷的冰斗底和在冰川出口处高起的冰槛等三部分组成。
指示雪线(当气候变暖时,古冰斗在雪线之下;反之,则在雪线之上)。
36.海岸地貌的类型(按其组成要素来分)。
山地海岸:构成海岸的地貌基础为山地或丘陵,组成物质为基岩,海岸线曲折,海蚀地貌发育,多岬角和海湾(岬湾海岸、沙坝—泻湖海岸、溺谷海岸、峡湾海岸、纵海岸、横海岸、斜交海岸、断层海岸)。
平原海岸:构成平原海岸的地貌基础为平原,组成海岸的物质为松散细颗粒碎屑物,海岸线比较平直,水浅,海积作用较强(三角洲海岸、河口湾海岸、淤泥质平原海岸)。
生物海岸:红树林海岸、珊瑚礁海岸。
37.河床纵剖面形态的类型。
顺直河床:当弯曲率为1.0-1.2时,为顺直河床。
弯曲河床:当弯曲率大于1.2时,为弯曲河床;如果弯曲率很大时,则称为曲流河床。
分汊河床:平原上的河流,如果河流中出现江心洲时,河床便会分汉,这种河床称为分汊河床。
(游荡河床为分汊河床的一种,河道不稳定,如黄河下游的河床)38.冻土的分类(按时间)季节冻土:每年冬季冻结,夏季融解;多年冻土:长期处于冻结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