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9月2000年 第5期外国文学Foreig n LiteraturesSep.,2000N o.5,2000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赵国新 摘要:本文主要从论述英国文化研究的4部奠基之作入手,分别探讨了它们对英国文化研究发展的初期阶段,即“文化论”阶段的重要贡献。
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在继承和批判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基础上,扩大了文化的定义,规定了文化分析的任务;《漫长的革命》具体提出了文化分析的手段;理查·霍加特的《读书识字的用途》为具有英国特色的阶级文化研究提供了范例;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发掘出底层民众的政治文化,它对工人阶级主体经验的重视和正视社会现实给予早期文化研究以重要启发。
关键词:文化研究;全部生活方式;情感结构;工人阶级文化;文化论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_5529(2000)05_0055_06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英国人文学科当中就一直存在着文化批评的传统,即雷蒙·威廉斯所揭示的“文化与社会”的传统。
它的核心思想是,工业革命之前还存在的和谐、有机的文化受到了人为的工业文明的侵蚀,导致当代精神和文化的危机,摆脱危机的出路在于发现和扩大有机的社群(community)和文化价值。
这种文化危机感绝非英国一家独有,只不过它并没有像面临相同困境的德国和法国那样产生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经典社会学,以解释现代社会中萌生的崩溃感,提出恢复社会和谐的对策;思想贫瘠的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土壤是养育不出强劲有力、气度恢宏、具有总体性特征的哲学和社会学传统的,于是,这项艰巨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诸如马修·阿诺德、塞缪尔·科尔律治、T.S.艾略特、F.R.利维斯等文学批评家的肩上。
而没有清晰的学科界限、没有固定的方法论、以一切当代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的英国文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些批评家所苦心经营的文化与社会传统的继续,只不过它是在战后新的社会背景下探讨新出现的文化现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认真的、批判的学术工作中,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很少有不间断的连续性。
”①英国文化研究没有确定的开始日期,但是,诸多论述文化研究的著述一般都认为它成形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理查·霍加特的《读书识字的用途》(1958)和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的出版为标志。
它直接脱胎于艾略特和利维斯的文化观念和文学批评,就其早期实践而言,它既是对他们的保守的文化观念的反拨,又是对他们宣扬的细读式文学分析方法的秉承。
①Stuart Hall,“Cultu ral Studies:Tw o Paradigms”,见Jessica M unns&Cita Raj an(eds.),A Cu ltural Studies Reader:History,Theory,Practice(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1995).艾略特的文化观念与以阿诺德为代表的保守派人文思想一脉相承,他认为只能为少数人所掌握的高雅文化是不能传播给大众的,因为这样做会降低高雅文化的标准和质量;文化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自然地”演化,文化的发展依靠超越阶级利益的精英。
尽管艾略特的兴趣主要在高雅文化上,他还是承认文化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所传授的知识,在《文化的定义札记》的一段被广泛引用的文字中,他将文化界定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化包括“大赛马、亨利赛艇会、考克斯海上快艇赛、猎鸡日、足球决赛、赛狗、弹子球桌、飞镖盘、温斯利戴尔干酪、煮熟的卷心菜块、醋腌甜菜根、19世纪哥特式建筑以及埃尔加音乐”。
①尽管艾略特在此罗列的内容仅限于运动、娱乐活动和食物,而不是“全部生活方式”,但他毕竟将文化的含义扩大到文学和艺术之外,这就向流行文化研究迈了一大步,②有助于确立文化研究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予威廉斯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定义以启迪。
利维斯的文化观念与艾略特的文化观念极为相似,他将少数精英掌握的所谓高雅文化与大众文明对立起来,只不过他不像艾略特那样认为“大众”不可救药,他还是相信可通过“人生的批评”即文学来提高大众的鉴赏水平的,他所确立的“伟大的传统”就是这样一种尝试。
他宣称,在19世纪之前,英国存在着一种有机的共同的文化,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迁将这种有机的文化分解成两种文化,一种是少数人掌握的文化,另一种是大众文明。
少数人的文化体现在“思想和谈吐的精华”(the best that has been thought and said )所具有的价值和标准之中,凝聚在伟大的文学传统之中,归少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支配。
与此相对的大众文明指的是大多数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所消费的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如流行小说、广播、电影和广告等。
在《大众的文明与少数人的文化》和《文化与环境》两部重要的文化批评著作中,他利用细读式的文学分析方法分析了这些大众文化现象。
他认为,在未被工业革命肢解的英国有机社会环境里,由于社会分工明确固定,各阶层各司其职,作为“人类对过去最美好的体验”记录的高雅文学作品,在少数文化精英手里得以保存和传播。
但是,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在以批量生产流行文化产品为特征,物欲横流,分崩离析,人文精神丧失殆尽的现代社会中,以盈利为目的的大众和流行文化侵蚀了人类最美好的体验和文化,激发起大众不可抑制的物质欲望,降低了大众的精神道德水准。
鉴于此,他大力倡导道德批评,呼吁文化精英承担教育大众的重任,培养大众的感受力和鉴别能力,以挽颓风。
尽管利维斯对流行文化采取排斥和敌视态度,但是他却从相反的方向上启发了文化研究。
他至少在两个方面促进了文化研究的出现:首先,他确认了现存的文化与其文化表现之间的密切联系,尽管他采取的是怀旧和神话化的形式;其次,他扩大了从前极为狭隘和专门化的文学研究话语,将流行文化研究纳入研究领域,尽管他对流行文化采取的是批判和诘难态度。
③利维斯对文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雷蒙·威廉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为威廉斯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起点。
威廉斯的第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文化与社会》(1958),是以利维斯思想的批判者和继承人的面目出现的。
伊格尔顿在《批评与意识形态》(1976)中曾对这部著作体现出的2000年 外国文学 第5期①②③Jere Paul Surber ,Culture an d Cr itique :An Intro -duction to Critical Disc ourse of Cutural Studies (Westview Press ,1998),p .236.Dennis Dw orkin ,Cultura l Mar xism in Pos twarBritain :History ,the New Left ,and the Origins of Cu ltur -al S tudie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p .82.T .S .艾略特:《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见杨民生、陈常锦译《基督教与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第104页。
利维斯情结不留情面地进行过攻击。
①20年之后,已经处于学术顶峰时期的威廉斯在接受《新左派评论》编辑部采访,回忆起早年(1947—1948)编辑《政治与文学》的经历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当时想编这样一本杂志……(它能够)将激进的左派政治活动与利维斯式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利维斯对学究习气、布卢姆斯伯里派、大都市的文学文化、商业出版物、广告的攻击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最先吸引我的正是这一点。
”②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和《漫长的革命》几近于对利维斯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综合。
威廉斯从利维斯那里继承了整体性的文化观念和细读式分析方法、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占有至关重要地位的思想,批判了“少数人的文化与大众文明”这种保守的文化精英主义;从马克思主义那里继承了对统治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力的“物质性”的激进社会批判,同时摈弃了在英国以考德威尔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驳斥曾经在左派知识分子中盛行一时的、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传统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模式。
比较起来,在这两部著作中,《文化与社会》的利维斯主义色彩最浓,而《漫长的革命》在许多重要问题上脱离了利维斯主义。
《文化与社会》以时间为顺序,分三部分论述了三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化批评,在这部著作的结尾部分,威廉斯归纳了这三个时期的基本特征,间接地交代了这种时期划分的理由:在第一个时期,从1790年到1870年,我们发现人们经过长时期努力形成了对待工业主义和民主的新生力量的一种普遍态度;正是在这一时期,进行了主要分析,主要的描述和观点出现了。
之后,从大约1870年起到1914年,普遍的态度分解为各种狭隘的看法,其标志是对艺术采取一种特定的专门态度,在一般领域中以关注直接政治为标志。
在1914年之后,这些解释继续存在,但是,一种日益明显的关注倾向是,不仅越来越关注旧有的问题,而且越来越关注因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和大规模的组织的普遍成长而产生的新问题,1945年之后,这种倾向接近了高峰。
③通过细读这三个历史时期之中的特定文本,威廉斯构建了英国文化史上的“文化与社会”传统,这种追溯英国民族文化传统的做法,与艾略特提倡有机主义传统观和利维斯确立伟大的文学传统的做法如出一辙;事实上,甚至在威廉斯彻底与利维斯主义决裂之后写就的《从爱略特到劳伦斯的英国小说》,就内容和体例编排而言,也是有意与《伟大的传统》形成鲜明对比,反其义而用之,这样做就是为了展开同利维斯的对话;在接受《新左派评论》编辑部的采访时,威廉斯对此坦然承认。
在《文化与社会》的结论部分,威廉斯驳斥了利维斯作出的“少数人的文化和大众文明”的对立,提出“事实上不存在大众,存在的只是看待大众的方式”这一著名论断,他认为,“文化不仅仅是知识和想像作品的总和,它也是、并且本质上是全部生活方式,”就这样,他在艾略特的文化定义的基础上扩大了文化的内涵,赋予文化以阶级内容。
威廉斯特别指出,“文化也包括作为集体的民主制度”的无产阶级文化,按照威廉斯本人的意思,这种无产阶级文化主要包括工会、合作社和工人阶级政党。
威廉斯也承袭了利维斯的有机主义的共同文化的理想,“我们需要一种共同文化,不光是为了抽象的缘故,而且因为,没有共同文化,我们就无法继续生存”。
同艾略特和利维斯一样,威廉斯提出共同文化观念一方面是为了批判功利性的个体主义,但是与二者不同的是,他认为,共同文化不应建立在艾略特赵国新 英国文化研究的起源述略①②③Raymond W ill iams ,Culture and Society (Har -mondsworth :Penguin Books ,1983),pp .286_87.Raymond Williams ,Politic s and Letters :Inter -views with New Left Review (London :Verso Books ,1979),p .65.Terry Eagleton ,Cr iticism and Ide ology :A Studyin Mar xist Literary Theory (New Left Books ,1976),详见该书的第一章《批评意识形态的嬗变》(“M utations of Criti -cal Ideolog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