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岭三章
由此句生发,奠定了全章的感情基调。极言当时斗争环境
极为恶劣,死亡近在眼前,但诗人竟能以高度的革命理智 向自己提出问题,清醒的思想、坚毅的斗争、冷静的神态,
集中地展现了出来。这正是一个革命者视死如归、英勇不
屈的光辉形象的写照。
2.引经据典,意义深远。 诗中提到的泉台、阎罗、烧纸钱等,本都是封建迷信 中的传说和行为。而诗人将阎罗和阴间地府比作祸国殃民 的蒋介石和蒋介石反动政府统治下的人间地狱,用纸钱来
整体感知
朗 诵 梅岭三章 陈 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 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 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
(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2 梅岭三章
学习目标
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 包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2.品析诗的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
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新课导入
“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
走近作者
【陈毅】(1901—1972),中国
共产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政
仁、义的论述,并直接借用了文天祥就义诗中“取义
成仁”的说法。典故的运用,增强了诗的表现力,使 其意义深远,感情强烈。
学习环节五:品味赏析
1.“此去泉台招旧部”中的“去”字写出了什么? 一个“去”字写出诗人视死如归的气概。面对死亡, 诗人不是恐惧和绝望,而是万丈豪情的澎湃和激荡,发 出了“死而不已”的战斗誓言。表现作者对革命事业至 死不渝的坚贞气节,其精神足以惊天地、泣鬼神。 2.“死后诸君多努力”中的“多”字表达了什么? “多”表达了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期望。表现了诗
人切盼胜利消息的强烈感情。
3.将“血雨腥风应有涯”中的“应”换成“该”可
以吗?为什么?
不能换。此句中“应”这个副词表明诗人坚信反 动镇压必定会有尽头,会结束;信念坚定,感情充沛, 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如果换成“该”字
就没有了这样的效果。
4.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族十万斩阎罗。(重 点词的表达效果)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
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
和忠贞不渝,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
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 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 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乐观 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 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 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 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 必胜信念。
5.“捷报飞来当纸钱”中的“飞”能否换成 “飘”“传”?为什么?
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 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 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 这一 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 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
总
结
郭沫若评价陈毅的诗:“一柱天南百战身; 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元帅以其崇高的思想、
炽热的情怀、从容不迫的气度和过人的文采证明
了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 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望尘莫及。
代替革命军队的胜利捷报,赋予它一种全新的含义。陈毅
借用伍子胥“眼悬国门”的典故,不仅表现了他不亲眼目 睹国民党反动派的彻底灭亡死不瞑目的精神,更表现了他
坚信革命必胜,希望在胜利之日能够亲眼看到捷报,分享
胜利喜悦的心愿。
此外,取义成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南 宋政治家文天祥在被捕就义前藏于衣带中的《自赞》 诗里,写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 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的诗句。陈毅在诗中熔遍种自由花。
学习环节二:分析意象,理解诗意
第一章
百战多(生前) 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死后)
至死不渝的革命气节, 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章
头悬国门 捷报飞来
心系革命 期待胜利
第三章
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 人间遍种自由花
革命必胜是坚定信念 为革命献身的精神
学习环节三:探究 这三章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
1977年其遗作专集《陈毅诗词选
集》出版。
阅读小序,思考:内容?作用? 写诗人在被围困的险境中写下三首诗的 经历。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 情怀。
交代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环境、背
景。
学习环节一: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读准字音 2、朗声读,读出节奏 3、分组读,讲解句意
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 析比较。
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三首诗共同表现了革命家革命豪情 和崇高伟大的人格力量。
学习环节四:背诵
写法探究
1.设问开篇,总领全章。
第一章首句“断头今日意如何”是一个设问句,是说 “我”今日面临死亡的威胁,想些什么呢?余下的诗句均
6.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 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 角度赏析)
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
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 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乐 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 “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为 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