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讲 物权法定主义与物权的类型

第五讲 物权法定主义与物权的类型

第五讲 物权法定主义 与物权的类型
01 物权法定主义的含义和内容
02 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在理由
03 违反物权法定主义的效果
04 关于物权法定主义之缓和
05
物权的类型
一、物权法定主义的含义和内容
物权法定主义,系19世纪近代各国进行民法典编纂运动以来各国关 于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物权法定主义含义:指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民法或其他法律统一确 定,不允许当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由创设、变更。即除民法或其他法律 明文规定的物权外,当事人不得任意创设物权,也不得变更民法或其他 法律所规定的物权的内容。
1.物权的绝对性。物权法定主义成立的第一个前提是物权与债 权之区分及其对立。债权由其性质所决定,无法定主义之可言;而 物权,因有对世的效力,可以对抗一般人,所以如果允许其以合意 创设,将有害于公益。
二、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在理由
2.物权的直接支配性。物权为直接支配标的物并享受其利 益的权利,享有某种物权的人,即依法律规定该物权的内容, 直接支配其物,并排除他人的干涉。若物权的种类,可任由当 事人的意思自由创设,则所谓直接支配特定物的权利,将成为 有名无实;若物权的内容,可由当事人的意思自由创设,其结 果与创设法定以外的物权的无异。
物权法定主义对民事生活中当事人的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即当 事人只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物权类型及其内容行使物权权利和为有关 物权的法律行为,如设立、移转、变更或消灭物权等,否则将不产 生物权法上的效力。
二、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在理由
物权与债权,为近现代和当代民法两项并驾齐驱的财产权制度。 债权关系,除基于法律规定(如不当得利、侵权行为和无因管理) 发生外,当事人还可依合同自由创设,原则上不受任何限制,因此 不发生法定主义的问题。物权则实行法定主义,其理由如下七点:
五、物权的类型
(一)物权的理论上的分类 1.所有权与定限物权 这是以对标的物的支配范围为标准所作的区分。所有权,指在法 律限制的范围内对所有物为全面支配的物权,又称为完全物权。它对 物的全面的支配利益表现为两种利用形态:一是实物的利用形态(物 质的利用形态),指所有人自己对物进行利用,或通过设定用益物权 或债法上的租赁权、借用权等将所有物供他人利用而自己收取对价; 二是价值的利用形态,指所有人将所有物供作债权的担保而获取融资 (即担保物权的利用形态)抑或将所有物变卖而自己收取对价。
三、违反物权法定主义的效果
4.物权设定行为虽因违反物权法定主义而无效,但如果当 事人的行为具备其他法律行为的要件,则该行为仍可发生该其 他法律行为的效力。易言之,违反物权法定主义尽管不能发生 物权效力,但当事人之间如有发生债之关系的意思时,因债权 行为不受物权法定主义之禁止,故仍可发生债之效力。
四、关于物权法定主义之缓和
二、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在理由
5.公示的需要。为了保全通过市场交易而取得的权利 (尤其是物权权利),在和社会第三人的关系上有必要将 所取得的权利加以公示。
6.交易安全与便捷的需要。只有通过法定主义使物权 类型化、法定化,财产秩序才能透明化,市场交易的安全 与便捷也才有其保障。
7.整理旧物权,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违反物权法定主义的效果
违反物权法定主义而创设物权时,其法律效果宜区分 不同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分别确定:
1.法律有特别规定时,从其规定。 2.对于违反物权法的物权设定行为,法律无特别规定 时,则此法律行为因违反强制性或禁止性规定而无效,不 能发生预期的物权设定效果。 3.当事人的物权设定行为部分违反内容强制的规定, 但如果除去该部分,其他部分仍可成立的,则仅违反禁止 规定的部分无效,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我国《物权法》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一、物权法定主义的含义和内容
物权法定主义的内容主要有下列两点:
1.当事人不得创设法律所不认可的新类型的物权,学说称为“类 型强制”。亦即,当事人只能依法律规定的物权类型和要件设立物 权。
2.当事人不得创设与物权法定内容相悖的物权,学说称为“类型 固定”。
3.物的经济效用。物权与一国的经济体制唇齿相依,与一 国的社会生活具有密切关系。以法律明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 建立物权类型体系,有助于发挥物的经济效用。
二、物权法定主义的存在理由
4.保障完全的合同自由。为了保障充分的合同自由, 避免强行法对私的交易秩序的介入,有赖于预先确定作为 交易的标的物的物权的内容。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唯有前 者采取法定主义,后者赋予当事人的意思自治才有可能。 即意思自治成为可能以物权法定为其前提。若不采物权法 定主义,为防止于一物之上任意创设数个物权,则对单个 合同从外部加以控制将成为不可避免,但其结果势必损害 合同自由原则,同时也徒增合同当事人的交易成本。因此, 只有采取物权法定主义,充分的合同自由的实现也才有其 可能。
物权法定主义,因其将所言的“法”拘泥于民法(物权法)等成 文法,结果使自身陷于僵化的泥坑,并与社会的需要脱节,甚至成为社 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可见物权法定主义,非追随社会生活的变迁而不 断注入新的因素不可。承认社会惯行上产生的、不悖于物权的绝对支配 性和保护的绝对性,并有适当的公示方法的新类型的“物权”的合法性, 即社会惯行上新产生的“物权”,其是否为物权法定主义所包容,应从 其与物权的绝对支配性和保护绝对性,以及有无适宜的公示方法上进行 判断。如果其与物权的绝对支配性和保护的绝对性既不相悖,且也有适 当的公示方法,以及社会上确有其存在的必要或需要时,即应肯定它与 物权法定主义宗旨无违,进而也就应当通过从宽解释物权法定主义予以 接纳。因此,物权法定主义缓和说,值得重视。
四、关于物权法定主义之缓和
在我国物权法的立法进程中,坚持物权法定主义不动摇 系一项重要的立法原则。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物权法制从来不 发达、不完善,现今物权法制初建,如果此时不严格坚守物 权法定主义,则所建立的物权法制及其体系将与债法制度及 其体系发生混淆,且与司法实务长期的一贯做与积聚的经验 相悖,其结果将造成我国大陆民法体系(尤其是物权法体系) 的解构,对国家和民族将有害而无一利。因此,我国应该坚 持物权法定主义不动摇,在此前提下,鉴于这一主义之局限 并因应社会生活发展、变迁的需要,也应对物权法定主义进 行扩大解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