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修身与用人智慧
5、十条常课 重在坚持
一、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 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 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 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 西阅,徒外为人。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 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 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 孝。
乡气与官气----推广四字用人法 关于基层
官气多者好讲资格,好问样子,办事 无惊世骇俗之象,语言无此妨彼碍之弊 。其失也,奄奄无气,凡遇一事,但凭 书办、家人之口说出,凭文书写出,不 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 下身段去事上体察一番。吾欲以“劳苦忍 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气而姑用乡气之 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口到 、眼到者。赵广汉好用新进少年,刘晏 好用士人理财,窃愿师之。
Hale Waihona Puke 8、坚忍为意志之本坚忍者何?刚强牢固为坚,勇毅强 挺为忍。君子持威重,执坚忍,临大难 而不惧,视白刃若无也。欲立不世之功 ,得成勋世伟业,非坚忍所不能也。坚 忍于战则无敌,于礼则大治;外无敌, 内大治,厚道载物乎!
9、练就耐字诀和悔字工夫 人生要经得耐字苦况
耐即等待时机之谓
耐字乃进境之必由之路
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不为上司所器重, 耐冷为要。
庄子曰,美成在久。骤而见信于人者,其相 信必不固;骤而得名于时者,其为名必过情 。君子无赫赫之称,无骤著之美,犹四时之 运,渐成岁功,使人不觉。-----日记
10、修养不足而致败
(1)、“天道有三恶” :盈 、巧 、贰。贰者,多 猜疑也,不忠诚也,无恒心也。
(2)、凉薄之德有三端,均足以致败:
闻有恶德败行,听之娓娓不倦,妒功忌名,幸灾乐祸, 此凉德之一端也。
2、修身目标-----天地位、万物育
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 ;吾之气顺,则天地之心亦顺焉----朱注中庸 京城“圣贤功夫”----日课册
3、纲领与根本:五箴与不忮不求
立志箴---民胞物与之量,内圣外王之业。 居敬箴---天地人乃三才,不苟且、不轻慢。 主静箴---毒蛇猛虎不惊,日对三军不乱。 谨言箴---不巧言、不浮夸、不传言、不讪笑 。
2、曾国藩的识人口诀 五到:眼到,着意看人,认真看公 牍。手到:于人之优劣,事之轻重,随 手笔记,以备遗忘。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案例:江忠源 刘铭传和雕毛扇
3、建立人才档案
先造册,第一项是现任官职, 第二项是履历,包括历任官职、所 派之差、所游之地,第三项是家世 ,包括三代脚色、兄弟宗族科名、 官阶等内容。曾国藩召见后,在下 面填注评语。第一天召见的是三位 安徽州县官。曾国藩对三人的表现 并不满意。
有恒箴---日增一黍,久之盈斗,天君司命, 敢告马走。
---道光二十四年
4、修身日课四条
一曰慎独则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 心既知有善知有恶,而不能实用其力,以为 善去恶,则谓之自欺。方寸之自欺与否,盖 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独知之,故大学之诚意 章,两言慎独。能慎独,可以对天地,质鬼 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 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药 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
-----戴尔卡耐基
1、传统鉴人法
吕不韦八观六验法
总达众材而不以事自任---人物志
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 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音悚) 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俸入悉 以养士,老儒宿学,群归依之。尤知人 ,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 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清史稿
柳传志总结自己成大事的第二原因是 他掌握了以“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 ”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三要素”。
“官气”即圆滑取巧,心窍太多,敷衍塞责,不 能负巨艰,担大难;推崇“乡气”,任用久困 场屋,沉沦下僚,有用世心肠而无从致用的 人。这种人守着一个“拙”字,遇事能身到、 心到、口到、眼到,能忍辱负重。
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 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 、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胡锦涛七一讲话
曾国藩修身与用人智慧
从曾国藩的评价说起
薛福成:持之有恒者,以克己为体,以进 贤为用。
梁启超:凡能成大事者,必其自胜之力甚 强。制之有节,行之有恒,实为人生品 格第一大事。
毛泽东:能动其心者,必有大本大源。曾 文正有大本大源,其成功非幸运。
蒋介石: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之道,足以为吾人之师。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嚣讼,即多言也。历观名 公巨卿,多以此二端败家丧生。余生平颇病执 拗,德之傲也;不甚多言,而笔下亦略近乎嚣 讼。静中默省,我之处处获戾,其源不外此二 者。温弟性格略与我相似,而发言尤为尖刻。 凡傲之凌物,不必定以言语加入,有以神气凌 之者矣,有以面色凌之者矣。温弟之神气稍有 英发之姿,面色间有蛮狠之象,最易凌人。凡 中心不可有所恃,心有所恃则达于面貌---致二 弟
本讲总结
员工效忠,老板轻松,而赢得效忠的 不是手段,而是真诚----胡林翼与李家 兄弟
单纯用功名利禄驱使人的问题,往往 出现在关键时刻---李鸿章用人的评价
以利分众而成功的刘邦与吝赏的项羽
第三讲 同僚援手成大事
要点一:难度指数最高,风险最大 。曾国藩说自古以来,同僚之间最为 难处。
要点二:近代以来的竞争证明,在 所有要素中,同僚关系成败。
重视三缘:血缘、地缘、业缘
主要将领182人,籍贯可考的156人中,湖 南130人,占百分83,其中湘乡56人,占 湖南一半。
5、用人的四大标准 分为武职官员和文职官员,各有四项标准
武职官员的四项标准: 第一要才堪治民, 第二要不怕死, 第三要不急名利, 第四要耐受辛苦。
文职: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居卑思尊,日夜自谋,置其身于高明之地,譬如金跃冶 而以莫邪干将自命,此凉德之二端也。
胸包清浊,口不臧否者,圣哲之用心也;强分黑白,过 事激扬者,文士轻薄之习、优伶风切之态也。而吾辈 不察而效之,动辄区别善恶、品第高下,使优者未必 加劝,而劣者几无以自处。此此凉德之三端也。
(3)名公巨卿之三败:长傲、多言、怨天尤人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
八、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 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九、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有求深意是徇人。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 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可一味耽著,最 易溺心丧志
6、降龙伏虎,控制情绪
雍正与林则徐 ---制怒 情商故事 林则徐:知难而退,此虽保家保身之 善谋,然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也! 柳传志---每临大事,燃上一炷香
7、修得八德,万事可成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进 德,则孝悌仁义是也;修业,则诗文作 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则我之 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今日进一分德 便算积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业又算余 了一文钱。德业并增,则家私日起。至 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自主 。
4、理念先导,尤重三缘
理念---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蒋介石序言
《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 达而达人。
四知之目,即《论语》末章之知命、知礼、知言 ,而吾更加以知仁。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 达者四达不悖,远近信之,人心归之。我欲足 以自立,则不可使人无以自立;我欲四达不悖 ,则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达人之义也。 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
从曾国藩成功的前半部说起—修身关系 人生成败
苟有富必能润屋,苟有德必能润身。 凡盛德之君子,必有非常之仪范,是真 龙必有云,是真虎必有风。凡修业之大 ,人必有景从之徒党。斯二者,其几甚 微,其效甚著,非实有诸己,乌可幸致 哉。----曾国藩
曾国藩的大儒人生
1,奠定基础 准备阶段,1811----1838 28年 2,平步青云 积蓄力量,1838----1852 15年 3,艰难成功 走向颠峰,1852----1864 12年 4,忍辱负重 曾国藩时代 1864---1872 7年 人生三境说: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
要求四条都具备,似乎求全责备, 但是后面的这一条不具备,是不可以当 领导的,这就是忠义血性。一般说来, 如果有忠义血性的人,则这四条往往都 随之而有,无忠义血性,那就是表面上 看好像具备这四条,但最终也不可靠。”
忠义血性,有激情,能担当,讲仗义,有 献身精神。---案例—对李家兄弟的评价
7、忠诚至上,避免效忠分歧
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要坚持工 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 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 民忧、暖民心。要把基层一线作为 培养锻炼干部的基础阵地,引导干 部在同群众朝夕相处中增进对群众 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
----胡锦涛七一讲话
6、忠义血性是最佳人选
观察人以朴实廉介为本质,再加上才能, 此最可贵。没有品质就是有长处也靠不住。“ 甘受和,白受采”,古人所说人无本不立,意 义在于此。换句话说,用人以质朴为尚,不应 专取才华。虽说用人只是用他的才能,其他根 源不需深究,但也必须足以驾驭,才能为我所 用,而不致受牵累。人的才品,虽然多有不同 ,然而最主要的是只有质朴才能长久。探究起 来说,以质朴为主而用人的过失不过十之二三 ,单以才华而用人的过失则常十之八九。
(4)高官要坚持三不一习 三不:不与、不胜、不终 一习:金丹换骨在学习
一生四部书 韩愈、孔子
第二讲 曾国藩识人与用人理念
人事决策决定着组织取得成效的能力,他会对 一个组织产生持久的影响,而且难以改变
---彼得·德鲁克
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有百分之十五归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