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教学案例
了解目的与要求:
1、“说”是古代文体。
可说理,也可记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借描绘事物以抒情言志。
《爱莲说》是托物言志的佳作。
2 内容上,这篇文章可分为二部分:前一部分铺排描绘莲花高洁的形象,第二部分则揭示了莲花的比喻义,分评三花,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深沉的慨叹。
3、《爱莲说》北宋学者周敦颐。
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重点难点
1、重点: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难点:“出淤泥而不染”等语句对应的人的品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习宋代周敦颐的千古传诵的名篇《爱莲说》。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蕃淤濯涟亵鲜噫(学生在书上标注并熟读即可)
3、解释词语。
(学生在书上标出相关的注释,并抄写关键注释于书上原文中空白处)
爱莲说、可爱者甚蕃、自李唐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二不可亵玩、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君子、噫、陶后鲜有闻、同予者何人、宜乎众矣。
4、翻译句子:(口译即可。
先自己口译,不懂的句子可以讨论)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教师点拨】(1)正确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课文。
遇到问题先圈点勾画,努力自己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同桌讨论。
教师巡视解决共性问题。
三、探究课文:
1、继续阅读,请标出、朗诵并熟记作者具体描写荷花的句子。
思考并讨论:
a、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b、作者对荷花的感情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答案:“独爱”)
c、作者仅仅是为了表达对莲花的爱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答案: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
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d、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朗诵并理解。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教师点拨】(1)尽量自己理解并组织答案。
(2)同组互助。
遇到想不清楚的问题讨论解决。
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
a、根据课文回答,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教师补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说明他宁可隐居,不与统治者合作的生活态度。
然后用其诗《饮酒》印证(教师朗读并板书名句即可)。
结庐在人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b、周敦颐爱不爱菊花?为什么?(答案:不爱。
理由是:(1)他自己说“独爱莲……”(2)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
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c、“甚爱牡丹”的“甚”字可否删去?(答案:不可。
“甚”表示爱牡丹的人很多,爱得也很深;若删去会削弱反衬的效果。
d、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1)莲,(2)菊,(3)牡丹。
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
)
【教师点拨】(1)鼓励学生发言积极。
(2)同组互助。
四、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⑴可爱者甚蕃多⑵出淤泥而不染沾染
⑶濯清涟而不妖洗涤⑷不蔓不枝长蔓(牵牵连连)
⑸香远益清更加⑹陶后鲜有闻少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花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3.理解回答。
⑴文章借花喻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⑵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莲花的高洁可爱。
⑶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为什么将它放在结尾?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
4.《爱莲说》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
要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追名逐利、趋炎附势。
5.《爱莲说》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人像自己这样钟情于莲花的。
【教师点拨】(1)同桌互对答案。
(2)教师解疑。
(3)收交作业。
五、背诵课文: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该文。
六、课后积累:
有兴趣的同学可将学过的咏物诗集中并背诵,以扩大积累。
如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卜算子·咏梅》、郑燮《竹石》、陈毅《青松》等。
七、板书设计
爱莲说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香气---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风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喻人
菊花牡丹对比烘托
《爱莲说》教学分析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材,明显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性,课文中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在“讲”与“练”字上下了很大工夫,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是机械的识记,从而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因此我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构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上完《爱莲说》一课后我对此更深有体会。
在教学课文《爱莲说》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遇自己身处污浊环境,洁身自爱,不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我组织了学生展开大讨论,后来我提出:学习这篇文章有没有
现实意义呢?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有的同学说:“做人要随和,要亲和,否则会被社会淘汰,因为社会需要的是胸怀大志,无私奉献,能与人和睦相处,诚实敬业的人。
”有的同学说:“本文在当今生活中还教育和鼓励人们在浮躁的现实中保持一颗宁静的心。
”还有的同学说:“我认为坚守独立的人格,需要有坚强的毅力。
”当学生们争先恐后讨论到此,我就告诉他们:“是的,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一定要保持宁静,挥别浮躁,否则学到的知识就不扎实。
你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环境,有好的,有差的,有的可能暂时生活在‘污泥’中,但文章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社会怎样,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头脑,有独立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绝不能随波逐流,要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做一名坚强、自信、自尊、自爱的人,在逆境中同样健康成长!”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语文教学重在学,学生是主人。
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帮助其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内容太多,课堂太紧张。
可以考虑减去课堂中适当环节内容。
二、“2、口语练习,同时进一步理解课文”,变之为课外练习;补充资料可以再精简,或只是提到即可,不必全诗朗诵或板书。
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三、课堂朗诵不足,在课内完成背诵任务有点难。
利用自习完成背诵任务
这堂课,学生学得不够轻松自如,这堂课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
以前的课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的尝试,如果以后再上这样的课文,我会适当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一些,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