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1)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1)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二年级上册《乘加乘减》精品教案教材分析“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中的内容。

本节课是表内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的乘法的意义和1-5的乘法口诀后进行教学的。

例5通过旋转木马的实例,呈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具体形象地说明乘加乘减的计算顺序,并利用计算形如“3×3+2”的题目,知道两句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用连加、加减混合、乘加、乘减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乘法口诀。

同时通过利用图式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得计算顺序。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学习混合运算和解决稍复杂实际问题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1.学会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够正确地进行乘加乘减的运算。

3.学会用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含有乘加乘减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难点:学会用含有乘加或乘减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2×2 =2 ×4 =4 ×4 =1 ×3 =32 =1 ×4 =3 ×3 =3 ×3 + 3 + 3 =2 + 2 + 2 + 2 =以开火车形式汇报答案,并请学生选择一道题目说说表示什么意义。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谈话:同学们公园去过吗?(课件出示游乐园图。

)公园里蕴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呢,这节课我们一同去公园中寻找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出示4匹小木马,每匹小木马上有3人。

)教师:仔细观察,你从这幅图中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学生列式:加法算式:3+3+3+3=12(个)乘法算式:3×4=12(个)加数相同我们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教学例5(1)过渡:仔细观察有什么变化,看谁的小眼睛最亮,(走了一个人)现在一共有多少人?能直接列乘法算式计算吗?请同学们讨论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汇报交流。

方法1:根据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用连加计算,列式:3+3+3+2=11(个)方法2:前面3匹的人数一样,可以列乘法算式,加上另外2个人。

列式:3×3+2=11(个)方法3:假设每匹小木马上的人数是3人,那就是4个3,我们在假设时多加了一个人。

因此,算完后要把这个人拿走。

列式:3×4-1=(个)(3)引导观察算式。

教师指出:像3×3+2,3×4-1这样的算式有乘又有加减的,我们把它们称为乘加、乘减。

这两个算式怎么算呢?思考:在3×3+2中,在3×3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加2在3×4-1中,在3×4下面画一横线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还要减1?小组讨论、回答教师小结:乘加乘减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然后再算加减法。

2、教师出示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看图列算式。

并让学生说说算式中每部分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四、巩固练习1、你能快速算出有多少人在看动画片吗?练习十二第4题此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图,而且鼓励算法多样化。

2、5×3-5 =5×3+5=5×4+5=5×2 =5×4=5×5=上下两题对比的形式,使学生了解算式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记忆乘法口诀的方法。

五、总结全课,分享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我们计算乘加、乘减时,按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的顺序。

在忘记口诀时,通过联相相邻口诀来计算得数,如4×4可以通过4×3+4得到。

六、【板书设计】乘加乘减一共做了多少人?3+3+3+2 3×3+2=11(个)93+3+3+3-1 4×3-1=11(个)12 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一、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8页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

四、教具准备:主题图,题板。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自由谈话,引入秋天。

2、出示主题图。

春天,勤劳的小熊种下了一些玉米,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小组交流。

学生汇报:一共有几个玉米?3×4 4×3 3+3+3+3小熊掰下一个玉米,还剩几个玉米?3、有什么办法算出“还剩几个玉米?”呢?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1、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自己想想一想,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交流解决过程。

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并指导学生“说清楚,听仔细”说清楚:(1)你想出了哪种方法?(2)算式怎么列?(3)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听仔细:(1)同学的方法和你的一样吗?(2)怎么不一样?3、展示学生的解法,交流讨论。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①3+3+3+2=11 ②3x3+2=11 ③4x3-1=11 ④3x4-1=11 (1)师:看黑板上小朋友做的方法,你看懂吗?有什么问题要问吗?(2)生生、师生相互质疑。

意义:①3+3+3+2=11 连加;②3x3+2=11 比3个3多2的数③4x3-1=11 比4个3少1的数4、选择自己喜欢的解法,对同桌说一说算理。

5、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6、观察比较,板书课题。

方法①我们已经知道了,它叫连加。

方法②、③,你给它们取个名字,叫什么好?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加,乘减)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1、小熊想把剩下的玉米分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够吗?(出示图片:共5张桌子,其中4张,每张3只小动物,第5张4只动物)(1)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结果:①3+3+3+3+4=16 ②3x4+4=16 ③3x5+1=16 ④4x5-4=16 ⑤4x4=16等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方法③是把第5张桌子的4只动物看成3只,则有3个5,然后再加上一个1。

方法④则把每张桌子都看成4只动物,这样就有5个4,再减去多看出的4只。

(2)重点讲解如何计算3x4+4。

(先算3x4等于12,再加4等于16。

也可以这样想:3x4就是有3个4相加,再加一个4,则有4个4相加,四四十六。

)四、挑战自我1、猜一猜贴五角星时,一次贴三颗,最后还多了1颗,问一共有几颗?(得数不超过20)让学生猜一猜,写一种可能,并列出相应的算式。

2、买东西东东去商店买本子。

本子每本3元钱,他带的钱最多买2本,请问东东他可能带了多少钱?3、根据4X6=24,填写4X□+4=24,4X□-4=24。

3、8X7+8=□X□等等。

(设计意图: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基础,不同的学习进度。

机动题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得选择一些题目)五、课堂总结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同的问题吗?附:板书设计乘加乘减还剩几个玉米?3+3+3+2=11(个)3×3+2=11(个)3×4-1=11(个)9 12教学反思:新课程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乘加、乘减”是方便学生根据前后口诀间的关系进行乘法的正确计算,但如果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会“正确计算”这一层次,可以说不用老师多讲,学生一听就会,变成类似于练习课。

如此一来,学生学得索然无味,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反面得不到丝毫发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这节课我主要注重从以下做起:1、我这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并不是计算教学。

2、注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意见,增强学生的分辨理解力。

3、课堂上以鼓励,赏识,你能形的激励语言,给学生学习的信心。

教学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放大的教材主题图,让学生在秋天美好的景色中轻松进入学习活动中来,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发现有关的数学信息,并自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有什么办法算出还剩多少个玉米呢?”自己想想一想,试一试,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并指导学生“说清楚,听仔细”通过自主、合作,让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交流,获得多种的解题策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由交流意见,以达全员参与的目的;提倡并鼓励算法多样化,注意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探索过程中锻炼提高能力;同时学会倾听,在同学的经验上想出新的方法。

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自主完成“意义分析”、“算理的表述”、“运算顺序”并从算式的特点中实现“乘加乘减”课题的板书。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不仅解决了问题,而且通过情境理解了乘加、乘减的意义,自然得出了计算的顺序,同时为今后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学习建立了感性认识的基础。

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和算法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

三、巩固运用,模型内化围绕“小熊想把剩下的玉米分给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够吗?”这一具体情境问题,继续合作探究,认识活动得到进一步加深。

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算法多样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①3+3+3+3+4=16 ②3x4+4=16 ③3x5+1=16 ④4x5-4=16 ⑤4x4=16等四、挑战自我设计有梯度的习题,层层递进。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基础,在层层递进的问题情境中思维不断提升,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让学生自由的说明方法,并展现算法的多样化,有效的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都是具有丰富潜力的个体。

事实证明,正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灵活驾御教本,新教材才能展示它深沉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