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泥塑资料

中国泥塑资料

从考古资料看,华夏先民用泥土塑造各种形象的历史由来已久。

泥塑起源于中国古代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神灵崇拜。

“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

”(《风俗通义》)女娲抟土造人,这大概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有影响的泥塑创造活动。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泥塑在民间已经演变为与普通生活相关的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各地蓬勃发展,具有浓郁的中国地方特色。

其中,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大吴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被称为中国三大泥塑。

今特介绍七大泥塑。

一、潮州大吴泥塑具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雅称的古郡潮州,僻处南国一隅,是一座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山川灵秀、风物独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潮州贴塑(别称潮州泥偶、潮州泥塑、潮州大吴彩塑、大吴…安仔‟)便诞生在这文化底蕴深厚的潮汕平原,它始于南宋末年,盛于清末和民国初年,距今已有750多年历史。

清乾隆至宣统年间是大吴泥塑鼎盛时期,能工巧匠有400多人。

岁末年初,村头巷尾到处走动着各地采购“大吴安仔(玩具)”的商贩。

在这个时期,大吴村涌现出大批才华横溢的泥塑艺人,最具代表性的吴潘强,他开创了大吴泥塑制作的新纪元:“贴塑”艺术。

捏制泥人时,身体的每一个部分,包括衣服冠履,都是“贴”上去的,这就是“贴塑”艺术。

做“安仔头”、“纱灯头”虽然都是大吴泥塑的传统,但大吴泥塑最大的特色就是“贴塑”,出名也是靠“贴塑”。

大吴村也是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

大吴泥塑种类齐全,制作工艺形成固定模式。

它的工艺程序大致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

从捏塑成形到煅烧直至上彩,一个泥人起码要五天才能完成,数量有限。

加上制作的时候只能用原始焙烤方式,成品率也低。

或许这也是传统工艺的无奈。

潮州贴塑主要以脸谱、贺丁喜童、戏剧典故为题材,艺术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划、彩等,尤其以手工贴塑技艺为主(这也是潮州贴塑别于其它泥塑的最大特点)。

其作品写实者细腻、逼真、呼之欲出,形象生动逼真;夸张者神情毕肖、体态回旋,蕴含着浓郁的民间文化,体现民众的心态和审美观,是优秀的艺术品、观赏品、收藏品。

二、天津泥人张天津泥人张彩塑是清朝道光年间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自张明山先生创始,历经四代流传,至今已180年历史。

第二代张玉亭(1863一1954年)继承父业,善于从动态中表现人物,其作品更多反映劳动人民,讽刺揭露黑暗势力,艺术成就极高。

张明山、张玉亭的作品曾获巴拿马赛会的金奖,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的荣誉奖。

“泥人张”第三代张景祜(1891一1967年)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作品,为彩塑艺术开创了新的途径。

如今第五代传人张乃英以及彩塑专业人员的一些优秀作品已为国家收购和博物馆收藏定期陈列,部分作品并选送外国展览。

日本芦屋市恩巴“中国近代美术馆”于1983年曾为“天津泥人张彩塑”建立了陈列专室,展出作品58件。

艺术风格: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匠心独特,形成了独立的体系,达到了形神兼备,令人爱赏不已。

郭沫若、赵朴初、吴作人、徐悲鸿等大师都分别题词、著文予以颂扬。

工艺特点:泥人张彩塑属于室内陈列性雕塑,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故又称为架上雕塑。

它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

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

塑造好的作品应避免阳光直射或置于炉火周围,正确的晾干方法应是自然风干。

“泥人”彻底干燥后要入窑烘烧,温度要达700摄氏度左右,出窑后经打磨、整理即可着色。

彩塑的用色,现在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

过去的颜料为水粉色,覆盖力差容易爆裂、脱落、褪色,不能长久保存。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使用丙稀色,尽管价格较贵,但优点很多,覆盖力强,不爆裂、不脱落、不易褪色,干后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水冲洗,一件完整的作品一般需要30天左右。

三、大阿福——无锡惠山泥人无锡彩塑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

经艺人世代艺术实践,创造出享誉世界的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品类丰富,分为粗货、细货两大类。

粗货又称耍货,用模具翻制,主要以吉祥祈福为题材,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其造型夸张,线条简拙,整体丰硕稚胖,彩绘用笔粗放,色彩对比强烈。

主要供儿童玩耍。

细货是以手捏为主塑造艺术形象。

内容大多以戏剧题材为主,故称手捏戏文。

也捏佛像和反映现时生活的作品。

一件作品从脚捏起,从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

在彩绘上则以细腻的笔触,从头到脚,从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裥作精致的描绘。

手捏戏文再现了戏剧演出的典型场景,突出戏剧人物的瞬间神态,造型生动,色彩艳丽悦目,装饰精美,历久不衰。

是人们家居的装饰品和送礼的佳品。

在清代,彩塑师王春林制作五盘泥孩儿进献,得到清代乾隆皇帝的赞赏。

清同治到光绪年间,出现大量戏剧为题材的戏文泥人,这也是惠山泥人历史上最昌盛的时期。

这一时期,惠山有作坊、店铺四十多家,专业匠师30多人。

在慈禧太后60大寿时,地方官把一套大型手捏戏文泥人《蟠桃会》供奉内廷,从此惠山泥人成为贡品。

惠山泥人题材多为戏曲人物,或祈福避邪的春牛、老虎、大阿福、寿星等。

惠山泥人造型丰满、简练,夸大头部,着重刻画表情。

匠人特别重视彩绘,有所谓“三个坯子七分画”之说。

常用的色彩有大红、绿、金黄、青等原色,对比强烈,主次分明,鲜明艳丽。

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就是惠山大阿福,在惠山还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

在很早以前,惠山一带野兽横行,危害儿童。

有个叫“沙孩儿”的小孩,勇斗猛兽,为民除害。

为了纪念“沙孩儿”,人们用惠山的粘土塑造了勇敢的“沙孩儿”形象。

后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加工创造,这个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艺术形象,便在人们心中活了下来。

四、凤翔泥塑凤翔彩绘泥塑为陕西省凤翔县的一种民间美术,当地人称“泥货”。

凤翔县位于关中平原西部,境内出土的春秋战国及汉唐墓葬中均有泥塑的陪葬陶俑,可见其泥塑工艺历史之久。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

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加孩子满月,长辈要送坐虎。

凤祥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时期,流传民间三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保留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的泥塑类手工制品。

凤翔彩绘泥塑主要分布在城关镇六营村及周边地区。

据说,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屯扎于此,这个村便命名为“六营”。

这些来自江西的兵士有制陶手艺,闲暇无事,就和土为泥,捏制各种形态的泥活儿当做玩具,并且彩绘示人。

后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其中部分人重操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和泥捏塑泥人,制模做偶彩绘,然后到各大庙会出售。

当地老乡购泥塑置于家中,用以祈子、护生、辟邪、镇宅、纳福。

六营村的脱胎彩绘泥偶由此出名,并代代相传,成为我国民间美术中独具特色的精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艺术特色: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粘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性,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凤翔泥塑的工艺程序为制模、纸筋、入泥、脱胎、挂粉、勾线、彩绘和涂漆。

凤翔泥塑制作方法简使易行,造型生动,色彩别具一格。

其用色不多,以大红大绿和黄色为主,以黑墨勾线和简练笔法涂染,对比强烈,使人爱不释手。

五、咕咕哨———河南浚县泥塑河南浚县地方民间泥塑艺术。

其产地集中在城关镇杨屯。

传说始于北宋。

泥塑与地方风俗也有关,农历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庙会上,“泥沽沽”(中间圆,两头细尖,可吹出海螺号声的泥玩具。

艺人在制作泥玩具时,习惯在泥玩具的不同部位礼上通孔,孩子们玩耍的时候还可以当哨子吹,“咕咕咕”的哨声伴着孩子们的笑声响遍村庄和田野,这种悦耳动听的音响效果,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所以,孩子们亲切地称它为“泥咕咕”或“咕咕哨儿”)是农村大娘媳妇爱购的玩具。

赶会时买上一篮泥玩具,回家的路上遇到小孩就给一个,图个吉利。

孩子们看见赶会归来的妇女,就前簇后拥地尾随在后,一边嬉闹,一边吟唱:“给个泥咕咕,回家抱孙孙。

给个咕咕鸡儿,生子又生孙”。

中原民间有一种崇尚童贞的心理,认为孩子嘴里说实话,当求子或求孙的妇女们听了孩子的话,心里十分高兴,她们会毫不吝惜地把大把大把的泥玩具撒给孩子。

这种活动意寓添子添孙的瑞祥吉兆。

浚县泥塑的原料就是俯拾皆是的黄胶泥。

人们将黄泥晒干,碾碎过筛,加上棉花或纸浆,再掺水和匀,用木头捶打数通,使胶泥变得柔软细腻。

然后,经过搓、拉、捏、掐小小的一块黄泥,玩笑之间就变成了一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

刚刚捏好的泥玩具容易变形,人们把它放在锅台上,待供热冒烟时,赶忙用黑或棕色颜料打底。

之后,再在晾干的泥玩具上涂上各种鲜艳的色彩,使它与动物的造型协调一致。

经过彩绘的泥塑,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缤纷,煞是好看。

红绿黄蓝等色彩把胶泥的本色完全覆盖了,不知道底细的人,还真不知道这栩栩如生的玩具竞取材于泥土。

浚县泥塑以小件为主,有战马、骑马武士、独角兽、辟邪、狮子、鸡、鸭、羊、猪等,还有孙悟空、猪八戒、兔二妞。

雕造工具仅一根竹筷子,方的一端刻眼睛模子,另一头削尖,用来修饰雕花。

施彩以锅烟黑或深综色做底,上描玫红、鲜黄、粉绿、白色花纹。

对比十分强烈。

浚县泥塑的狮子,个头大,模样凶,它威武雄壮的体魄,使一切邪恶都不敢抬头。

所以人们买它去朝拜神灵,祭奠祖宗。

六、泥泥狗——河南淮阳泥塑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

淮阳古为陈国,传说是上古伏羲和女娲结合,及女娲用泥造人的地方。

至今淮阴泥塑中仍有形如“人祖”猴的作品。

淮阳城北有座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民间举行太昊陵庙会。

淮阳泥塑是庙会上引人注目的艺术品。

人们将之作为辟凶、纳吉、求子的吉祥物。

淮阳泥塑题材广泛,可分传统和现代造型两大类,作为大手笔的艺术创造,淮阳泥塑不求形似,但求整体造型的独特和大胆夸张。

其风格简约概括,泥塑人物粗壮敦实,充满力度,面部表情静止凝重,单纯肃穆,凸显了中原农民亲切、憨厚、质朴的气质,具有浓郁的中原地域风格和乡土气息。

太昊伏羲氏是我国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可能是首先被征服,为人守户、报警、保护畜群。

这时,人的思想认识是图腾崇拜的,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生灵的,是人和畜群的保护神。

后来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氏族部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