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说课稿

两个铁球同时落地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08小教本二第五组成员,缪朦朦。

一、说教材
爱因斯坦曾说过:追求客观真理和知识是人的最高和永恒的目标。

而哥白尼也说过“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

可见科学家都把追求真理当作他们一生中最至高无上的事。

我今天要说的也是这样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的故事《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篇课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

本课选自于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组,本单元的主题是“明确目标,不懈追求”,要求学生能够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并从故事中获得启发。

编者将该篇文章编排在本单元之首,旨在让学生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方法,如通过典型事例展示人物形象、运用环境或侧面描写的方法烘托人物等等,以此让学生感受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但是本课的实验原理学生还是比较难以理解的。

他们对科学知识具有很大的好奇心,有探究的欲望。

因此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避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探讨实验原理上,而应让学生把重心放在阅读上,让学生掌握本文的写作特点,感受本课所传达的思想并有所启发。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通过侧面烘托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2.了解伽利略试验的基本步骤,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勇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会通过具体事例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品质。

重点:“了解伽利略试验的基本步骤,感受并学习伽利略勇于向权威挑战,敢于质疑,追求真理的精神。

”“初步掌握通过侧面烘托来描写人物的方法。


难点:“初步学会通过具体事例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品质。


二、说方法
本课使用的较为突出的方法有诵读法,对话式谈话法。

运用诵读法不仅可以培养语感,锻炼朗读能力,而且更加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情感脉络。

语文的教学应该是在平等对话中进行的,要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言语实践机会,因此对话式谈话法时本课的核心方法。

三、教学过程
达成教学目标,解决重难点需要有效的方法来支持,而方法的运用又必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因此,下面重点阐述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一共有四个环节。

(一)揭示课题,把握关键
书写板书,让学生齐读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突出哪一个词?在第一课时中学生已经对本课的大概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第二课时的导入可以抓住题目的关键词,直入主题,节约时间。

(二)初读课文,
引导学生从本课的最后一句话出发,抓住“才”字,让学生找出之前大家是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的,回顾第一课时解读的第二段的内容,这是伽利略进行本次试验的背景。

再从“说的话不是全对的”出发,找出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什么话,自然而然的过度到了第二个
环节。

本课的最后一句是整个故事的结果,是本课中具有启发性的重点句子。

我将这句话先展示给学生,从结果出发,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精读课文,感知形象
这是落实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板块。

整体把握伽利略的试验过程,这个过程分为自主试验与公开试验。

而在此之前先让学生分析伽利略的猜想,想想他的疑问是如何产生的。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质疑,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小组讨论,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汇报。

接着再着重分析自主试验部分,其中可以抓住“反复”这个词,让学生想想能把反复换成重复吗,为什么?从中感受到伽利略追求真理时的认真执着。

同时,从结果“都”、“的确”、“总是”三个词可以说明伽利略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也正是他敢于公开实验的前提。

最后学生多次的朗读公开试验前的人们的对话,要求语气表情都能够到位,从这些话体会到人们对伽利略轻蔑、嘲讽的态度。

再出示课文的图片,猜想人们看到实验结果时会说些什么话,会有怎样的表情。

抓住最后一段的惊讶这个词,让学生思考这次实验之后,人们对伽利略的态度又会是怎样的呢?通过人们的态度的巨大转变,从侧面说明真理必将战胜一切,反衬出伽利略勇于追求真理的伟大品质。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总得来概括一下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向他学习?
2再次分析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体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