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演示文稿
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演示文稿
种
丙类传染病11种,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 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 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 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3.报告
(1)责任报告人及报告时限
医疗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 法定报告人
2004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共38种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 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2.法定分类
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种,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I流感、
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演 示文稿
优选第十章传染病的预防与控 制
教学结构及目标展示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 行过程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 防与控制 第三节 免疫规划与 计划免疫
掌 握
传染病 流行过程 的三环节; 法定传 染病分类。
熟 悉
法定传 染病的报 告; 消毒; 预防接 种的种类 及注意事 项。
了 解
疫水接触特征
➢ 疫水接触史 ➢ 地区、季节与职业上的差别 ➢ 多见于与疫水接触的人群 ➢ 大量易感人群与疫水接触可爆发 ➢ 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发生
(二)传播途径
3.饮食传播
4.生物媒介传播
5.接触传播
6.垂直传播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三)易感人群
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和降低 的因素有哪些?
3 建立预警制度
4 严格相关管理
5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措施
具体的方法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控制 切断 保护
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 早治疗、早隔离
加强卫生管理,养成良好 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
锻炼身体,避免接触传染源, 加强防护,实行计划免疫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一)对传染源的措施
炭疽杆菌芽孢 面,干燥后形成尘埃
特征
➢ 传播途径易实现,易爆发流行 ➢ 冬春季高发 ➢ 少年儿童多见 ➢ 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播途径
饮用水污染特征
➢ 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 ➢ 除哺乳婴儿外,其余人群均可发病 ➢ 如经常被污染,可表现为慢性流行经过 ➢ 如一次性严重污染,可出现爆发流行 ➢ 水源停用或净化后,爆发或流行可平息
1.报 告
• 1955年7月5日,卫生部公布《传染病管理办法》,法定传染病2 类18种。
• 1955年9月6日,新增7种,法定传染病2类25种,其中甲类3种, 鼠疫、霍乱、天花。
• 1989年9月1日,我国实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3类35 种,传染病管理走上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法制道路。
• 1991年12月6日,卫生部发布《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
麻疹、 百日咳、水痘 乙肝 鼠疫、狂犬病
易感者 携带者
传染病流行图
获得免疫者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 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分类
➢ 空气传播 ➢ 经水传播 ➢ 食物传播 ➢ 接触传播 ➢ 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 土壤传播 ➢ 医源性传播
(2)报告时限
甲类(包括乙类中艾滋病、肺炭疽)
城镇
2h内
农村
6h内
乙类 城镇
12h内
农村
24h内
丙类
24h内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受到甲类、传染病爆发、流
行的报告后,于2h内报告卫生部。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二)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消毒:用理化、生物方法杀灭和消除传播途径上(环境中)的病原体。
预防性消毒 疫源地消毒 :随时消毒
➢ 垂直传播
流感、肺结核 霍乱、血吸虫 痢疾、伤寒 淋病、疥疮 疟疾、西尼罗热 炭疽、破伤风 丙肝、艾滋病
风疹、梅毒
(二)传播途径
飞沫在病人呼气、喷嚏、咳嗽
流感病毒
时经口鼻排入环境
1.空气传播
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
分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
结核杆菌
核称为飞沫核
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甲类、乙 类和丙类, 共三类39
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 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 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 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四、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影响因素
经济
社 政治
接触
会 因 文化 素 宗教
水
传 病人 染 携带者 源 受感染
动物
传 食物 播 途 医源性 径
垂直
风俗
易 感 人 群
媒介 土壤
自 然
气候
因 地理
素
2 第二节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防治策略
1 预防为主
2 加强监测
终末消毒
二、传染病的控制措施
(三)对易感者的措施
(1)免疫预防 (2)药物预防 (3)个人防护
第三节 免疫规划与 预防接种
预防疾病——事半功倍 治疗疾病——事倍功半
预防接种——预防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保证
新任卫生部长陈竺: “中国在医学领域的科研应该注重预防、
注重改善环境因素,这样投入少而见效明显。 13亿人的健康,不可能光靠看病吃药解决, 加强预防和保护环境是根本”。
传染 病防治 策略
1 第一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一、传染病流行状况
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 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 这场危机
《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
HIV隐性冰感山染现-象-冰山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人类征服 传染病的斗争比以往更加艰巨,有些似乎已被 征服的传染病正在卷土重来;有些区域性的传 染病正在昔日的“安全地带”蔓延;有些疾病 的病原体产生了抗药性,使其治疗变得极为困 难。此外,近30年来世界各地至少出现了40种 新传染病,以至于 WHO 呼吁“全球警惕,采 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
病原体
细菌 病毒
二、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寄生虫
宿主
途径
得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 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 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一)传染源
患者
死亡
传 病人 生长繁殖
染 源
动物
排出病原体
传 播 途 径
侵入
患者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