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part6智力与创造力中文、对外使用网络版

part6智力与创造力中文、对外使用网络版

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发展
4、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1977年)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应从内容、操作和产物三个维度来考虑。

智力的第一个维度是操作,即心理活动过程。

操作分为五种:认知、记忆、分散思维、聚合思维、评价。

第二个维度是内容,即活动对象和信息材料的类型。

内容有五种:视觉、听觉、符号、符号、语义、行为。

第三个维度是产物,即信息加工所产生的结果。

产物有六种: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蕴含。

5、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
加德纳(美)认为人类至少有八种智力成分: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音乐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

6、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1985年)
斯滕伯格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当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由此,他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即人的智力由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三个部分构成。

二、智力的测量
(一)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
1、比内—西孟量表
1905年,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孟编制而成,史称“比内—西孟量表”,其最初目的是为了鉴别低能儿。

2、斯坦福—比内量表
“比内—西孟量表”后被引入美国,经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于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比内量表”。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 。

斯坦福—比内量表所采用的是比率智商,即用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映智商,其公式为:IQ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评价:比率智商的高低基本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但是人的实际年龄逐年在增加,而
其智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基本稳定在一个水平上。

这样采用比率智商来表示人的智力水平,智商将逐渐下降。

因此比率智商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3、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1939年起韦克斯勒(美)编制了若干套智力量表,统称“韦氏测验量表”。

韦氏智力量表采用的是离差智商。

离差智商表示被试者成绩偏离他自己这个年龄组平均成绩的数量(单位为
标准差)。

计算公式为:IQ = 100+15Z 其中Z =(X- X)/S。

其中Z代表标准分数,X代表个体的测验分数, X代表团体的平均分数,S代表团体分数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的根据:
人的智力水平符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其平均值IQ=100;离平均数越远,获得该分数的人数就越少;人的智商从最低到最高,变化范围很大。

智商分布的标准差为15。

这样,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就可以用其测验分数在同龄人的测验分数分布中的相对位置来表示。

评价:
优点:①离差智商是对个体的智商在其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的度量,因而不受个体年龄增长的影响。

②韦氏智力量表包括成人、儿童和学前儿童智力量表,针对性和广泛性更强。

③韦氏智力量表包含了言语和操作两个分量表,这样不仅能够测量智商的一般水平(综合智力),而且还可以度量出智商的不同侧面。

不足:容易造成对智力的绝对水平的误解。

(二)科学运用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被广泛用于教育、医学等领域,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和因材施教等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在医学上还可以帮助鉴别脑机能障碍病人。

但是,智力测验也受到一些质疑和批评。

对它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问题:
(1)智力测验测出的究竟是智力还是知识技能?由于智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非常密切,而测试者很难保证测试题都是被试未曾经验过的。

因此,有时很难确认智力测验测出的是智力还是知识技能。

(2)智力测验公平吗?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会有很大差异,智力测验的项目很难保证所有的被试都有相同机会学习相关方面的内容,因此有人批评智力测验不公平。

(3)智力测验能全面完整地反映人的智力状况吗?多元智力理论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只测试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而其他智力特别是创造力被忽略了。

(4)智力测验的结果能预测一个人将来的成就大小吗?智力水平虽然会影响个体的学业成绩,但是并不能决定将来取得的成就大小。

(5)智力测验会带来消极影响吗?如果操作不当,就可能给个体的心理带来消极影响。

总之,应用智力测验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现行的智力测验所评估的智力并不能代表智力的全部。

因此不要因为智力测验的结果而骄傲或气馁。

第二,现行的智力测验所测得的结果并不能预测未来事业的成就或生活的圆满。

第三,智力测验的实施专业性很强,测验
的操作必须规范,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必须十分慎重。

三、智力的发展
1、智力的一般发展趋势
根据贝利的研究,13岁以前智力是直线上升发展的,以后缓慢发展到25岁时达到最高峰,25~30岁保持高原水平,35岁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不同,而且衰退的速度不同。

年龄10-1718-2930-4950-6970-89
知觉10095937646
记忆95100928355
比较判断72901008767动作、反应速度
88100979271
合计355385382338239
2、智力发展存在个体差异
(1)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

大致来说,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

超常者——智力的高度发展。

20世纪初,推孟认为智商超过140为天才儿童。

50年代,吉尔福特提出智力是多元的,智力测验并不能全面鉴别天才儿童的所有能力;70年代,仑朱莉提出“三圆圈天才儿童概念”,认为天才儿童具备以下特点:①中等以上的智力,②对任务的承诺,③较高的创造力。

智能不足者——各种心理能力低下。

智能不足可分为三个等级:轻度,智商70-50,生活能自理,能从事简单劳动,但应付新奇复杂的环境有困难,学习有困难,很难领会学习中抽象的科目。

中度,智商50-25,生活半自理,动作基本可以或部分有障碍,能说简单的字或很少的生活用语。

重度,智商在25以下,生活不能自理,动作生活有困难。

(2)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有早有晚。

人才早熟者——年轻时就表现出卓越的才华。

大器晚成者——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智力的充分发展。

(3)结构的差异。

能力有不同的成分,这些成分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结构上的差异。

加德纳
(美)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八种智能成分: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4)性别差异。

20世纪30年代的许多研究发现,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没有性别差异。

20世纪40年代,韦氏智力量表问世。

其后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虽然男女在一般智力因素上未表现出差异,但在特殊智力因素中的确存在差异。

第一,空间能力的性别差异。

空间能力是体现性别差异最明显的一种能力,也是较难描述和解释的一种能力。

林兰德研究发现,空间能力包括空间知觉能力、心理旋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研究表明,在空间知觉能力和心理旋转能力测验中,男性明显优于女性,而在空间想象力测验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第二,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

言语能力是对语言符号的加工、提取、操作的能力,表现在听、说、读、写方面。

霍沃研究发现,女生的言语能力普遍比男生好,在各种言语能力中,以词的流畅性所显示的女性优势最为明显,而言语推理则显示了男性的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言语能力的性别差异没有得到完全一致的结论。

第三,数学能力的性别差异。

数学能力主要表现在计算能力和问题解决上。

海德的研究表明,在计算能力上,女生在中小学阶段具有优势。

在问题解决能力上,女生在中学时期略好,男生在高中及大学阶段具有优势。

3、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1)遗传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血缘关系接近的人在智力发展水平上确实有接近的趋势;同卵双生子的智力的相关高于异卵双生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亲生父母与子女的智力相关高于养父母;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智力相关仍然很高。

无血缘关系的人的智力相关很低。

(2)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产前环境、出生后早期环境、学校教育对智力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产前环境的影响。

胎儿出生前生活在母体的环境中,这种环境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以及出生后的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母亲的孕龄、服药、患病、营养因素都会影响胎儿的生活环境。

出生后早期环境的影响。

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的智商平均水平低于正常环境长大的孩子。

学校教育对能力的形成也有极其重要影响。

(3)实践活动的影响
(4)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