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调查分析(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系08级地理科学二班刘云鹏08160216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义《辞海》对农业的定义是:利用植物和动物的生理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

通常分为种植业和养殖业两大部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粮食、副食品和工业原料。

中国理论界普遍认为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产和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各种要素总和,包括物质性基础设施、金融性基础设施以及服务性基础设施。

其中,物质性基础设施包括农村公路、水利灌溉、通讯设施、电网系统、自来水和沼气工程等;金融性基础设施主要是指金融系统网络的空间布局和网点分配;服务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私人提供的服务和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会计、审计、新闻监督、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社会福利和娱乐等设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定义是: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密切相关的各类基础设施,是支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农村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湖南农村主要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成效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湖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省的战略目标和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农村公路、农田水利、农村教育等基础设施问题,大力推行“三化”和“一化三基”工作,不断加大各种投入,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9.97亿元,比1978年增长279倍,比2003年增长2.6倍;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654.35亿元,比1978年增长160倍,比2003年增长84%,现代农业水平大大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和谐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到2008年底,全省公路总里程达184605公里,公路通车总里程和密度比1978年增长2.1倍;农村公路总里程达168892公里,是改革开放前的3.8倍,乡镇通畅率、建制村通达率和通畅率分别达到91.7%、92.2%、61.5%。

根据省交通厅质监站的汇总结果,去年实施的农村公路建设项目质量抽检我省总体合格率为92.9%,同比提高了4.1个百分点。

其中路基压实度、路面强度、路面厚度和混凝土强度合格率分别为93.6%、87.8%、93.1%和97.1%,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2个、2.9个、9.6个和1.9个百分点。

2007年,省政府出台了《湖南省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农村公路管养职责、资金筹措和运行机制。

2008年,省级安排4.4亿元(其中财政专项安排1亿元)用于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同时明确市、县两级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资金分别与省级补助按同等比例配套,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步入正常化、规范化轨道。

(二)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通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我省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313.5万处,其中大型灌区21处、中型灌区296处、渠道36.8万条长81.7万公里、塘坝227.2万处、小水库1.3万座、小微型集雨工程39.9万处,小泵站8.2万处,设计灌溉面积2285万亩,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57%。

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方式、投入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

(三)农村教育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农村教育历来是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针对普及义务教育重点、难点在农村的实际情况,湖南先后实施了“扶贫教育工程”、“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逐步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

据统计,从1978年到2007年,湖南省小学校舍建筑面积由1292.33万平方米增加到3230.81万平方米,增加1.5倍。

生均校舍面积由1980年的2.50平方米增加到7.12平方米,初中由1980年的4.0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0.17平方米,高中由1980年的4.08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16平方米。

农村中小学危房率明显下降,从1978年到2008年,小学危房率由15%下降到4.24%,中学危房率由20%下降到3.05%。

小学和初中寄宿生占在校生比例分别达到11.3%和45.4%,居全国第六位和第八位;累计建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站点2.5万个,覆盖100%的县(市)和100%的农村中小学。

三、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一)农村公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目前,我省农村公路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背景新要求下,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不适应需要,农民出行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难。

目前, 受财力制约,“十一五”全省建制村通畅工程建设规模为90242公里,到2010年底,建制村通畅率也只能达到80%,仍将有9565个建制村不能通畅,涉及里程33205公里,其中县乡道13559公里,村道19646公里。

到2008年底,建制村通畅率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7%的有衡阳、邵阳、益阳、郴州、永州、怀化6个地市。

全省还有1774个村完全不通公路。

二是农村公路管养不力。

农村公路点多面广,养护资金不到位,管理养护责任不落实,无法保证正常养护,影响了农村公路的安全畅通,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

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6.9万公里,但大部分建成的农村公路缺乏有效管养,农村公路管养工作机构缺位、资金不足等问题比较突出。

据调查,我省相当一部分村的公路硬化了好几年,但至今没培路肩、水沟仍未通,更谈不上路面清扫,安全防护设施等,这样既影响了道路的使用寿命,同时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三是农村公路路面质量差。

农村公路建设的责任主体为市县政府,实际工作主要由县乡村组织实施,交通部门提供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管。

由于县、乡公路技术管理人员有限,并受专业技术水平所限,难以掌控辖区内所有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

2008年全国农村公路质量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3.5%,我省为92.9%,低于质量年活动目标和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路面强度合格率还存在较大差距。

四是安保设施严重不足。

受资金投入的限制,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全省没有客车安全通行的农村公路技术标准,防护设施、标志、标线等安保设施严重缺乏,运营后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成为重大交通事故的潜在威胁。

根据造价分析,按照“十一五”期间我省农村公路11万公里建设目标,仅安保工程建设需投入资金在22亿元以上,全省各地面临巨大筹资压力。

同时,危桥改造和渡改桥工程进展比较缓慢,影响到农村公路交通安全服务水平。

(二)农田水利基本设施保障能力较弱。

持续多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虽然取得巨大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直接影响农业生产,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毁损严重。

据省水利厅统计,至2006年底,全省大中小型灌区加权平均灌溉水利用率仅为0.413,其中小型灌区灌溉水利用率为0.407。

小水库、小塘坝蓄水能力不到原有蓄水量的60%,泵站机电设备严重老化,大部分是使用60年代的电机,能耗高、出力低,一般出力不足60%。

灌区渠系破毁损严重,大部分土渠淤塞不通。

山丘区抗旱机埠只有50%可以利用,遇到大旱年,远不能保证抗旱需要。

同时小型水库、灌区、机埠、泵站和塘坝的安全隐患令人十分担忧。

湖区一般蓄洪垸堤安全设施建设滞后,遇到分蓄洪水时启用困难。

二是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缺口大。

表现在:总体规划与实际投入之间的差距较大。

根据2006~2015年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全省需要总投资120.54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总投资68.72亿元,每年需投资13.74亿元。

而目前实际投入不到十分之一;地方配套难以落实,很多市、县对所承诺的地方配套资金无法到位,直接影响到中央对省里的水利投入;群众投入主体地位削弱。

三是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严重削弱。

我省有12万水利职工,大部分工作在基层,战斗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一线,承担了组织发动、规划设计、技术指导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公共服务任务,肩负着防汛抗旱、水土保持、农村水资源开发保护、农村涉水事务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多项职责。

目前,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和乡镇水管站面临严重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很多单位水利职工收入低,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有的连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都达不到,生活十分贫困,群体性上访不断。

(三)农村教育设施建设力度仍需加大。

湖南农村教育依然是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环节,部分学校特别是偏远乡镇的中小学教育设施十分缺乏、陈旧,有的学校甚至连课桌椅都要学生自带,与现代化教学要求还存在十分明显的差距。

一是资金缺口大,校舍危房多。

湖南农村中小学校校舍一部分是20世纪60--70年代建造,建筑标准较低,历经二、三十余年,校舍老化严重,存在较多隐患。

目前全省农村中小学有危房515万平方米,其中严重危房310万平方米,师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是教学设备简陋,达不到国家基本要求。

按教学大纲要求,各中小学必须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及仪器。

调查中发现,全省部分农村中学仅有物理实验室和化学实验室,小学基本上没有实验室,教学仪器也严重缺乏。

三是学校生活设施欠缺,卫生状况堪忧。

大部分农村学校食堂面积狭小,厕所卫生条件极差,食品安全隐患十分突出:一是学校饮水设施欠缺;二是大多数学校无就餐、洗浴场所;三是缺少医务室。

目前农村所有的中学都有学生在校住宿,少数小学也有寄宿生,但很少有学校配备医务室和医务人员。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与建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中央连续六个一号文件聚焦农业发展与农村改革,为湖南农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湖南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我们建议:(一)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加强政策执行监督从我们抽样调查的情况看,部分地区对政策执行不力,国家惠农政策执行、支农资金使用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政策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上的优势和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农民对此反映较大,在今后工作中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加强政策执行督查。

一是我省“十一五”农村公路“部省共建”目标,是指导当前农村公路建设的纲领性规划,要认真实施,确保完成。

对农村公路通畅状况实行目标管理,积极推广长沙市农村公路管养模式和株洲醴陵市、湘西州花垣县资金配套做法,落实农村公路管理机构和养护资金,加快安保工程建设,提升农村公路管养水平。

二是认真执行湖南《水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措施》、《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意见》,以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全面落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责任体系,并与耕地保护和防汛抗旱责任挂钩。

三是按照2008年版《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建设农村合格学校,将农村校舍危房改造资金、农村中小学改水、改厕和改厨(简称“三改”)资金专款专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