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败局》读后感_《大败局》读书笔记五篇

《大败局》读后感_《大败局》读书笔记五篇

《大败局》读后感_《大败局》读书笔记五篇《大败局》是由吴晓波所写,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采访型图书,该书精选了吴晓波专访里其中9家著名企业的案例,并由吴晓波亲自作了教案式解读。

书中内容探寻了中国企业“中国式失败”的原因,揭示了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秘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几篇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吴晓波先生的《大败局》系列以案例的形式,揭示了中国改革三十年来一些经典企业的失败规律,给人诸多启示。

近日读《大败局》第二部,笔记如下:案例一:健力宝李经纬的失败,原因有二,一是自恃自己是企业的创始人,从而认为企业应该转让给自己;二是对于那个时代,政府官员在国企股权转让和改制中的潜规则,或不了解,或不屈从。

他的失败缘于他的个性太强。

试想,如果那时的李经纬肯放下身段,对相关官员进行利益输送,对当地政府今后的税收有承诺。

估计,企业早就转让给他了。

张海之所以顺利拿到健力宝的股权,不仅是他忽悠有术,更大的可能是张海对相关官员给予了一定的承诺。

这就是潜规则,身在这个环境中,诸多事情往往身不由己意。

案例二:科龙潘宁的出局和李经纬相似,都是中国特色的企业红帽子问题。

而顾雏军的失败,一是政治介入,二是扩展过度,而这中间确有违规行为。

令我疑惑的是,科龙作为香港和深圳两地上市公司,如此众多的违规操作,投资者和监管当局又是如何维护投资者利益的。

案例三:德隆唐万新的失败原因,一是资本运作中赌性太重,二是战略失误,盲目多元化推进不仅没能实现优势互补,反而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个案例是本书中写的最精彩的案例,基本上概括了民营企业失败的根源——过分追求规模扩张,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规模扩张的速度,实体产业效益跟不上规模扩张的资金需求。

案例四:中科创业吕梁的失败原因,是资本市场上久赌必输的经典案例。

另外,老鼠仓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众多,远超主谋者的控制能力。

这个案例应该算不上企业经营的失败案例,而是典型的资本市场坐庄失败案例。

案例五:华晨仰融的失败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及企业的红帽子问题,这都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的产物。

仰融其人有商业天赋,虽不乏投机色彩,但是其商业运营能力和后天学习能力是超群的。

他的失败让人可叹可惜。

案例六:顺驰孙宏斌的失败原因,一是盲目扩张,后遭遇宏观调控,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二是破坏行业竞争规则,几乎得罪了所有的同行。

他的失败主要缘于他的性格。

案例七:铁本戴国芳的主要失败原因是未能正确认识社会,也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做了超出自己控制能力的事情。

他的失败主要缘于他的视野。

案例八:三九赵新先的失败原因,一是盲目扩张,非相关多元化的兼并收购耗费了资源,却不能产生互补效应;二是企业规模的扩张超出了赵新先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三是一人决策的弊端,没能形成成熟的管理团队。

案例九:托普宋如华的失败,主要原因是宋如华的能力不足以驾驭偌大的商业帝国。

宋如华的个人经验和能力仅止于一家小企业的运营和管理,后来托普的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企业运营和管理能力。

再加之,宋如华赌性过重,且集团管理团队中无人能够对其赌性进行制衡。

因此,失败是必然的。

总结以上失败企业的教训,可以归结为三条,一是没有处理好中国特色下的政商关系,二是资本运营和企业经营中违背了基本的商业规律,三是盲目追求规模,企业规模的扩张超出了经营者的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超出了企业的资金实力,即做了大量超出能力圈的事情。

其中一些案例的主人翁不乏有当时大环境下的历史宿命,“但归根结底,商业是一场有节制的游戏。

所有的天意或宿命,其实都是企业家性格的投射”(摘自书中德隆案例)。

看看诸多知名企业的失败史,会对资本市场上的各种故事和概念保持警惕。

从企业发展规律来说,各种神话和神奇终将灰飞烟灭。

我终于读完了吴晓波的《大败局II》,感受颇深。

书中介绍了很多商界悲剧,看到了很多明星企业的陨落。

在这本书中,吴晓波分别用健力宝、科龙、华晨、迅驰、三九等9个企业的经典败局,讲述2000年到2007年发生在中国商界的很多兴衰往事。

吴晓波将其9个败局案例称为“中国式失败“,让人感叹不已。

吴晓波认为,中国企业存在于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一直处在一个转型的时代,法律制度在建设和完善之中,许多企业往往需要穿越现行的某些法规才能成功,这造成很多企业不时要处在灰色的中间地带,企业家不可避免地遭遇商业之外的众多挑战。

如同作者本人在书的最后强调的一点:本书所描述的失败都发生在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试验之中。

在此前提下,这些失败的企业具备三大失败共性因素:“政商博弈的败局”、“创业原罪的困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

按照作者的总结,该书至少给当今企业家如下警示:首先,企业应更策略性地应对宏观政策。

在中国这样一个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在中国这样一个政府主导的改革开放、政府引导的带有计划又带有市场经济性质的经济环境下,政府是裁判,政策是规则。

要想赢球,首先得尊重裁判,遵守规则。

企业要结合自身实践,顺应政策潮流,小心谨慎、妥善应对。

谁逆宏观经济政策而行,谁就可能被淘汰出局。

其次,规避创业原罪,创新营运发展模式。

“原罪”是一个变革时代的必然现象。

但是,随着政策漏洞的弥合,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反商业贿赂的常规化,进行规范化的经营,构建良性的基于企业原点的经营环境“生态平衡”,将直接关系创业企业和创业者的安全和效率是创业企业不得不察之事。

第三,补足和重振职业精神。

从败局中可知,必须规避两大“中国式企业家性格”缺陷:其一,不要违背了商业的基本逻辑,失去了对管理本质的把握,不要无比凶险的大跃进;其二是遏制企业家内心欲望的膨胀,任何超出能力极限的欲望,一味求大求快,都将引发可怕的后果。

由此可见,从人治到法治,形成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将是创业企业生存发展、长治久安的必修课。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存的企业是幸运的,《大败局II》中的失败企业和企业家,让后来者获得许多有益的借鉴。

吴晓波,我个人心目中国内财经作家的TOP1。

提起吴晓波的著作,这位毕业于复旦新闻系的高材生可谓“硕果累累”。

而《大败局系列》和《激荡三十年上下卷》无疑是其所有作品中最出彩、最家喻户晓的。

《大败局系列》作为吴晓波的成名作,使这位出生于宁波,学成于上海,目前长居于杭州的江南才子声名鹊起。

一直以来,中国企业的种种管理理念和方法等企业管理经验都是效仿国外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而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又使大部分中国明星企业很少能够基业长青,它们的陨落往往具有鲜明的中国烙印。

通过阅读《大败局系列》,让我明白在华夏大地上,一个知名企业从巅峰跌入谷底是多么的正常与无奈。

秦池酒厂、巨人集团、爱多DVD、三株口服液、健力宝、科龙、德隆、华晨、三九、铁本集团等十九家中国知名企业从不可一世到日渐式微甚至完全消亡,背后的种种原因时至今日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而“政商博弈的破局”、“创业原罪的困扰”和“职业精神的缺失”等中国式企业失败的“基因“依然流淌在如今无数中国企业的”血液“中。

史玉柱的东山再起、李经纬的仰天含泪、牟其中的“中国首骗“、宋如华的”纵横捭阖“等等,书中的每个故事和人物、每个场景和画面都让我记忆犹新。

在1990年至2001年,这段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蛮荒年代中,无数的商业狂人运营并不高明的手段和策略攫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促使其挖到了金矿,更有甚者成为中国首富。

但是挖金矿容易,守金山难。

很多企业家成功之后,比如巨人集团、三株口服液等案例中,在企业成功之后,其领导人往往犯了盲目自大和激进夸张的错误,而无视市场规律,最终只能自食”恶果“。

而从健力宝陨落、华晨易主的案例中,”初创阶段“的产权结构不明晰,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埋下了“祸根”。

导致企业的”创始人“要和”背后控股集团“陷于长期的权力争夺,进而导致企业从内部开始分崩离析。

还有就是在铁本案例中,我则明白了在政府进行市场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企业如果逆势而为,面临的结局也许不仅仅是逆水行舟不进自退那么简单。

看过一则新闻报道,说国内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3年,而国外发达国家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10年,为什么除了阿里巴巴、腾讯和华为,中国就难以诞生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享誉全球的跨国公司?我想,这是一道需要国家、社会和我们每个人都要花心思,下苦功夫去不断解开的难题吧。

《大败局 2》是吴晓波写的一本关于几个过去叱咤风云的中国企业衰败的书,读罢令人唏嘘。

书中撰写了健力宝、德隆系、三九集团、托普集团、迅驰、科龙、华晨、铁本、中科创业九个公司的兴衰史。

贯穿《大败局》整本书,讲述的都是失败企业的故事。

所有的企业名字都是遥远但不陈旧的记忆,太阳神、爱多、飞龙等等。

这是一部冷静描绘企业发展与衰败史的书。

开始的故事总是充满了传奇, 到最后都不过是一片废墟的孤寂,逃不过无情的命运。

综观下来,就如同一个王朝的覆灭,只在花开花落时。

在任何一个商业社会中,成功永远是偶然和幸运的,而失败则无所不在。

商业,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对企业家来说,失败则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

这是一件让人遗憾但不可耻的事情,失败往往伴随着伟大的创新和冒险。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燃烧在企业家内心的那股不甘平庸的勃勃野心,在一次次地颠覆着陈旧的秩序,掀起并发动了商业上的巨浪与革命。

我称这些企业家是时代的英雄,因为他们各个都是营销的高手,在那个市场就是一切的年代,他们如鱼得水,大显神威,创造了曾经的辉煌。

但是我们也必须要冷静下来分析他们失败的原因,用以祭奠那些辉煌一时的企业。

这些游走在制度与政策的边缘的英雄们,一开始就宿命般的为自己的结局下了某种定论,归结起来,他们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政府与企业的矛盾。

政商之间的博弈在历史和现实中也似乎不断的进行着,官员最重视的是本地利益及政绩的最大化,因此他们的视野带有一种先天的局限性,而企业家们最重视的则是企业利益最大化,他们为了寻求更广阔的资源配置空间,需要放眼全中国,因此就难免产生利益冲突,而在这种冲突中,不懂得适当妥协的企业家,往往连带着企业成了博弈的牺牲品,当然这也并非出自企业家和政府的本意。

健力宝就是这样一个血淋淋的例子,无论其管理多好,产品质量多高,市场多大,现金流多好,由于当地政府与李经纬经营团队的决裂,一切都成了空想。

地方政府的意愿往往会主导企业的发展,比如铁本,原本戴国芳想一步一步发展,而当地政府为了当地利益,铁本项目从200多万吨级加码到840万吨级,工程预算为106亿元。

戴国芳提出“3年内超过宝钢,5年内追上浦项”,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背着中央政府审批用地,最总导致铁本的胎死腹中。

2、诚信的缺失。

诚信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社会信用的发达程度。

如果企业只想“过把瘾就死”,那么诚信就可以抛在一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