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1.1 项目背景1996年,怒江州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请示”。
鉴于怒江自然保护区和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同属高黎贡山山脉,地理、生物资源都连为一体,拟要求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6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通过,2000年4月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后,将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统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设怒江管理局和保山管理局,各管理其辖区。
由于原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按原林业部(1992)119号《关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示》,于1994—2000年七年内完成了南段一期工程建设,现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函(2000)34号批示,将原怒江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规划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将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纳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函[2000]34号)。
●国家林业局计资司《关于规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和建设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林计财规字[2000]64文)。
●《关于下达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任务的通知》(云林保护字[2000]第27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4)。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1997)。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8—2010)。
●《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计划》(2001—2005,GEF)。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理所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
●《怒江省级自然保护区福贡部分发展规划》(1996—2010)。
●《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怒江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投资报告书》(1999)。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十五”发展规划》(2001—2005)。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技工作“九五”计划与2010年发展规划》(1996—2010)。
●《怒江自然保护区管理计划》(1999—2003,GEF)。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部分)初步综合管理计划》(1999—2004,FCCD)。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部分)初步综合管理计划》(2000—2004,FCCD)。
●《滇西北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规划》,2001—2010,中美合作滇西北地区保护与发展行动计划。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3.1 指导思想依据国家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及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天然林保护的决定和有关自然保护建设方针政策。
为进一步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保护区规划必须在全面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和拯救珍稀濒危物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多种经营和促进社区发展,最终建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优美独特、风光绚丽多彩的集保护、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A级自然保护区。
1.3.2 原则根据保护区的保护价值、保护目标和保护对象的分布范围及其栖息场所,结合周边地区民族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取得的经验、存在问题,确定二期总体规划的原则为:(1)遵循有利于加强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科研监测水平的提高,方便职工的工作与生活的原则。
(2)保护工程的规划侧重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系,添置必要的管护设备,加强管护能力建设,以达到全面有效的保护。
(3)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充实科研技术力量,添置必要的先进设备,创造科研监测条件,进一步开辟科研监测项目。
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合作。
(4)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办公用房为主。
(5)旅游与多种经营,应量力而行、稳步实施。
(6)社区发展项目、扶持工程项目以社区为主,保护区予以科技扶持,同时协助社区争取外资和扶贫项目。
(7)工程项目的建设要体现实用性、先进性,避免重复和落后的设施建设。
1.4 规划期限根据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阶段划分,本总体规划的期限为2001—2010年,共10年,分二期执行:近期2001—2005年;中期2006—2010年。
第二章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2.1 基本情况2.1.1 地理位置与范围高黎贡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山脉的中上部,北纬24゜56′—28゜22′,东经98゜08′—98゜50′之间,总面积40.55万hm2,由北、中、南互不相连的三段组成。
北段位于北纬27゜31′—28゜22′,东经98゜08′—98゜37′之间,北与西藏察隅县接壤,东起怒江峡谷,西至担当力卡山山脊与缅甸相邻,面积24.32万hm2;中段位于北纬25゜11′—26゜15′,东经98゜40′—98゜49′之间,西至高黎贡山山脊与缅甸相邻,东以泸水县、福贡县海拔2500m以上无人居住处为界,向南延伸至泸水县古登乡,北至福贡县的架科底乡,面积3.78万hm2;南段位于北纬24゜56′—26゜09′,东经98゜34′—98゜50′之间,东以泸水县和保山市隆阳区境内的高黎贡山东坡海拔1090m以上的山腰为界,西以泸水县、腾冲县境内高黎贡山西坡海拔1900m以上的山腰为界,面积12.45万hm2。
2.1.2 自然条件2.1.2.1 地质地貌保护区的地质构造比较复杂,但出露的地层却较简单。
区内所出露的地层以元古生界的一套变质岩和中生代以后侵入和喷出的岩浆岩为主体,并伴有少量上古生代的沉积地层和时代较新的第四纪沉积物。
在构造上,以板块碰撞挤压而成的板块缝合带伴生的褶皱带、大断裂带为主。
由于近期地壳大幅度上升,河流强烈下切,形成以高差巨大的高山、极高山为主的地貌形态,山顶上冰川地貌发育,还残存有现代冰川,河流深切的河谷多为V 型峡谷,以怒江峡谷最有名,境内最高峰嘎娃嘎普峰海拔5128m,最低海拔800m(怒江),相对高差达4328m。
2.1.2.2 气候保护区北段、中段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带,南段属中亚热带气候带。
整个保护区具有我国西部典型季风气候特征,气象要素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从河谷到山顶依次出现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4个垂直气候带;气温东坡比西坡略高,降水量西坡丰富,湿度西坡大于东坡。
保护区迎风坡(西坡)年降雨量高达3600mm以上,与印度东北部、东喜马拉雅并列,形成3个多雨中心。
北段、中段日照时数少,为全省的寡照区,太阳总辐射量为全省低值区,气温偏低,热量强度不足,降水量年进程呈双峰值,有春、夏两讯期。
年降雨量1667.6-3672mm,独龙江最高年降雨量可达4875mm,为全省4个多雨中心之一;南段太阳总辐射为全省中等水平,年降雨量为1204—1977mm,斋公房最高年份可达3904mm,泸水部分还有双雨季现象。
2.1.2.3 土壤保护区山地垂直带上的土壤有亚高山草甸土、棕色暗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以及燥红土、石灰土和紫色土三个非地带性土壤。
保护区成土母岩主要由燕山晚期喜玛拉雅早期的花岗岩、片岩、片麻岩、板岩、千枚岩等变质岩系的坡积物或残积物所组成。
反映出保护区东西坡水热条件组合上的差异和成土母岩的影响,红壤系列的褐红壤只分布在东坡,黄壤只出现于雨量丰沛的西坡,保护区南段的石灰土和紫色土也仅零星分布在东坡。
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水分增加,生物气候产生十分明显的垂直分异,各种土壤类型有规律地排列形成森林土壤垂直带谱:在海拔1000m以下地段,分布着燥红土,植被为河谷稀树灌丛、草丛。
在海拔1000—2200m地段,分布着红壤,植被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
该土类已多被垦为农地,水土流失严重。
西坡海拔1800—2200m地段,分布着黄壤,植被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旱冬瓜林。
该土类人类不断开垦种植,人为活动较为频繁。
海拔2200—2700m地段,分布着黄棕壤,植被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全量氮磷钾、速效氮磷钾含量丰富,是保护区生产力最高的一类土。
在海拔2700—2800m的地段,分布着棕壤,植被为云南铁杉林、铁杉与针阔叶混交林、苔藓矮林。
在海拔2900—3200m的地段,分布着暗棕壤,植被为油麦吊云杉林、苍山冷杉林。
在海拔3200—3800m地段,分布着棕色暗针叶林土,植被为较稀疏的苍山冷杉纯林,林下多杜鹃、箭竹,土壤呈强酸性。
在海拔3700—4200m地段,分布着亚高山草甸土,植被为亚高山草甸、杜鹃矮曲林和箭竹林。
2.1.2.4 水文保护区的河流很多,大小不一,有近百条,绝大部分属怒江水系。
怒江是保护区的主要河流,流经保护区的东侧约300km。
另有高黎贡山西侧的独龙江(流经保护区西侧91.7km)、龙江(流经保护区西侧100km)和脑昌卡河等,均属伊洛瓦底江水系。
分布在保护区的河流都是干流长、落差大,支流则短小,一般长约20km,最长不超过40km。
在保护区内无大型湖泊,但有很多小型湖泊和水塘型的湖泊,大多为冰蚀湖。
最大为嘎娃嘎普峰北侧的初干初湖,面积为0.6km2;其次为听命山和吴中山之间的听命湖,面积为0.02 km2,湖泊附近常发生降雨和降雪而具神秘色彩。
保护区附近的地下水极为丰富,泉水的出露点很多,泉水出露的地区也较广泛,最高处可达分水岭附近,最低处可达大江边。
此外,保护区附近,特别南段出现的温泉泉点数量也较多,区内温泉一般为中温温泉,也有不少为高温温泉。
2.1.3 社会经济状况2.1.3.1 行政区域保护区在行政区划上涉及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三县,保山市的隆阳区、腾冲县两县区。
其中贡山县境内有独龙江、丙中洛、茨开、捧打四乡镇,福贡县境内有架科底、子里甲、匹河三个乡,泸水县境内有洛本卓、古登、上江、六库、鲁掌、片马六个乡镇,隆阳区境内有坝湾、芒宽两个乡,腾冲县境内有明光、界头、曲石、上营四个乡。
生物走廊带属贡山县的普拉底乡,福贡县的马吉、利沙底、鹿马登、腊竹底等乡,泸水县的洛本卓、称戛乡。
2.1.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在保护区的19个乡镇中,直接受益于保护区森林水源涵养作用的约有109个村委会21.36万人口。
保护区周边是多民族聚居区,居住着汉、傣、傈僳、怒、回、白、苗、纳西、独龙、彝、壮、阿昌、景颇、佤、德昂、藏等16个民族。
其中汉族人口稍多,傣族主要分布在隆阳区境内,傈僳族、怒族主要分布在贡山、福贡、泸水三县境内,独龙族、藏族仅分布在贡山县境内。
2.1.3.3 交通、通讯自从1999年10月开通了独龙江公路后(独龙族是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少数民族),保护区周边19个乡镇及大部分村委会已通公路,有乡级以上公路约800km,还有部分村级公路,保护区各所、站连结的公路就有856km。
各乡镇、村委会已通电话,绝大部份村委会已通电,这对保护区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