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2.3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
b、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
c、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
4.6 生态旅游规划 4.6.1 本区生态旅游的原则 4.6.2 规划的指导思想 4.6.3 旅游资源评价 4.6.3.1 旅游优势 4.6.3.2 山地景观 4.6.3.3 水域景观 4.6.3.4 生物景观
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4.6.5 环境容量分析 4.6.6 客源和市场分析 4.6.7 环境质量控制 4.6.8 绿化美化规划 4.6.9 三废处理 4.6.10 旅游项目规划 4.6.11 旅游效益分析
d、 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或总面积 <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 分)
2.2 科学价值(8分)
a、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 研究价值(8分)
b、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 研究价值(5分)
c、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 研究价值(2分)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
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
内物种总数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种数<500种,或脊椎
动物种数<100种(0分)
1.4 稀有性(10分)
a、 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 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5分) c、 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 d、 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可保护属性(20分)
2.1 面积适宜性(8分)
a、 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 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
b、 面积基本满足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其总面积10000-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 顷(5分)
c、 面积尚可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面积 5000-1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1000公顷;或总面 积>2000公顷,核心区面积>600公顷的以岛屿状自然 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2分)
4.7 多种经营规划 4.7.1 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 4.7.2 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4.7.3 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4.7.4 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
第五章重点建设工程
5.1 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5.2 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5.3 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5.4 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5.5 多种经营设施工程
4.4 基础设施规划 4.4.1 局、站址规划 4.4.2 界碑、桩和指示牌规划 4.4.3 道路建设规划 4.4.4 供电与通讯规划 4.4.5 生活设施规划
4.5 社区共管规划 4.5.1 社区共管的原则和目标 4.5.2 社区共管规划 4.5.3 团组织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4.5.4 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4.2 科研监测规划 4.2.1 任务与目标 4.2.2 开展科研的原则 4.2.3 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 4.2.4.科研队伍建设 4.2.5 科研组织管理 4.2.6 科研档案
4.3 宣传教育规划 4.3.1 对参观者的宣传教育 4.3.2 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 4.3.3 职业培训 4.3.4 教学实习基地
方面的研究价值的高低;
② 面积适宜性(8分)一保护区面积能满足有效
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程度;
③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一在资源利用、旅游、
教育等多方面的意义。
3、保护管理基础
① 建区状况(6分) 一 是否已建保护区,级别
如何;
② 基础工作〔6分〕一 科学考察、本底资源
掌握和总体规划等完成情况;
3.2.4 远期目标
3.3 保护区功能区划
3.3.1 区划原则
3.3.2 区别依据
3.3.3 功能区(核心区、缓冲区、
实验区)
3.4 总体布局
பைடு நூலகம்
第四章 规划内容 4.l 保护管理规划 4.1.1 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4.1.2 保护措施 4.1.3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4.l.4 防火规划 4.1.5 保护方式 4.1.6 病虫害防治规划
1.3 多样性(10分)
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极为复杂,类型复杂多
样;物种相对丰度极高,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
或行政省内物种总数的比例>40%,或高等植物种数>2000
种,或脊椎动物种数>300种(10分)
b、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比较复杂,类型比较丰
富;物种相对丰度较高,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
(七) 技术方案、总平面布置方案比选说明
(八) 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产品市场
调查报告
(九) 引进技术的考察报告、设备分交协议
(十) 利用外资项目各类协议文件
(十一) 其它
除以上外,附图包括:
1、 建设地址地形或位置图(注有等高线)
2、 总平面布置方案(注有标高)
3、 工艺流程图
审指标: (1) 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2) 野生生物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3) 自然遗迹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一 自然生态系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评审指标及赋分
1 自然属性(60分) 1.1 典型性(15分) a、 属全球同类型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好代表(15分) b、 属全国或生物地理区的最好代表(12分) c、 属生物地理省的最好代表(6分) d、 代表性一般(0分) 1.2 脆弱性(15分) a、 地理分布狭窄、破坏后极难恢复(15分) b、 地理分布较狭窄、破坏后较难恢复(10分) c、 地理分布比较狭窄、但破坏后恢复的难度不大(5分) d、 地理分布较普遍,破坏后容易恢复(0分)
③评审分值>80。
2、省级自然保护区 ① 面积l 0万亩以上; ② 已建县(市)级自然保护区2年以上,无林权
和土地权属纠纷,最近一年管理工作年度考核 等级为“一般”及以上等级; ③ 评审分值>60。 3、县(市)级自然保护区 ① 面积3万亩以上,无林权和土地权属纠纷; ⑦ 评审分值>40 4、自然保护小区 ① 面积2000亩以上; ② 保存较好的天然林生态系统
二 研究工作依据性文件
1、项目建议书 2、各类批文及协议 3、调查报告及资料汇编 4、试验报告及其他 (二) 建设地址选址报告书 (三) 资源勘探报告书 (四) 贷款意向书 (五) 环境影响报告书 (六) 需要单独进行可行性研究的单项工程或
配套工程(如自备电 站、铁路专用线、码 头、水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②脆弱性(15分)一地理分布狭窄,易受破坏,
且不易恢复的程度。
③多样性(10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类型
和保护物种的丰富程度。
④ 稀有性(10分)—物种的珍稀濒危程度。
⑤ 自然性(10分)—保护区特别是核心区保持
自然状态的程度
2、可保护属性 ① 科学价值(8分)—在生态、遗传、经济等多
2.1.3.3 交通、通信
2.1.3.4 土地或资源的权属
(法定权属 与实际权属)
2.1.3.5 土地现状与利用结构
21.3.6 地方经济(产业及特点、经济发展
水平、居民生存方式等)
2.1.3.7 社区发展(文化、教育、卫生、
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
2.1.4 历史和法律地位
2.1.4.1 历史沿革
1.5 自然性(10分)
a、基本处于自然状态,人为干扰极少,保 护区内无居民(10)
b、虽有少量人为干扰,但核心区保持自然 状态,且核心区内无居民(5分)
c、受到比较明显的人为干扰,核心区内有 少量居民分布,但核心区基本保持自然 状态(3分)
d、人为干扰非常明显,且核心区受到人为 破坏(0分)
2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
环发[1999]67号 1999-04-15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评审指标由自然属性、可保护属性和保 护管理基础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为11-12项具体指标。
1 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于一定分值,总分为100分。 2 评审指标总得分小于6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3 评审指标得分出现0分时,同样具有否决意义。 4 根据所评审的自然保护区所属类型,评审标准采用三套评
4、 主要车间(单项工程)布置方案简图
5、 其它
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大纲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1.1 项目背景 1.2 规划依据 1.3 规划的指导 1.4 规划期限
第二章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2.l 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2.1.2 自然条件 2.1.2.1 地质地貌 2.1.2.2 气候 2.1.2.3 土壤 2.1.2.4 水文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3.1 行政区域 2.1.3.2 人口数量与民族组成
主要附件
1、 本底资源调查报告 2、 建立及规范保护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 3、 保护区动植物名录(标明保护等级、多度、频度等) 4、 总体规划专家评审意见
建立自然保护区评审标准和条件
一、评审标准
1、自然属性
①典型性(15分)--对生物地理区的代表程度
和物种在区系和分类学上的代表意义
③ 管理条件(8分)一管理所需的工作、生活用房、 供水、供电设施、道路、交通工具、通讯设施、仪
器设备等基础设施状况,管理机构是否健全。专业
技术人员在管理人员中所占比例,运转经费保障程 度等。
二、条件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①面积15万亩以上;
②已建省级保护区3年以上,无林权和 土地权属纠纷,近两年管理工作年度考 核等级均为“好”及以上等级;
2.1.4.2 法律地位
2.2 现状评价 2.2.1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2.2.2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2.2.3 保护区经济评价 2.2.4 保护价值 2.2.5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