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郑州黄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郑州黄河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
1.1.2 社会经济概况
保护区位于郑州市的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自西向东分别与巩义市的康店、河洛两个乡、惠济区 的古荥、毛庄、花园口三个乡、金水区的姚桥乡、中牟县的万滩、雁鸣湖、狼城岗三个乡等 15 个乡(镇)97 个行政村相邻。
保护区内基本无居民,周边乡镇总人口 30.46 万人,共有 11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 0.23 万人,以回族为主,少数民族 在居住上有大分散、小聚居的特征。
由于天然冲刷和人为破坏,保护区内已无天然林存在,现有植 被主要是以杨树为主的防护林及果园等。黄河大堤上、路边、农田边 上广泛种植防护林,起到防洪、护堤、护路、防风固沙等作用,目前 主要树种为杨树、旱柳、榆树、刺槐等。主要果树为苹果、梨、桃、 葡萄、枣、杏等,在老滩的村庄周围多有栽培,种植面积有逐年增大 的趋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 分标准》(GB/T14529-93),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属“自然生态系统类”中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 类型”以及“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类”中的“野生动物、 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类型”,以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以 及珍稀动植物为保护对象。保护区有大片河漫滩地,形 成典型的河流生态系统。拥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黑 鹳、白鹳、大鸨、白尾海雕、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 白头鹤、丹顶鹤、白鹤 10 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 白鹈鹕、白额雁、大天鹅、白琵鹭、黄嘴白鹭、鸢、红 隼、灰鹤、水獭等 33 种,物种种质资源非常丰富,具 有极好的科研和观赏价值。 根据已有的调查,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 80 科 284 属 598 种,约占全省植物总数的 11.6%,其中野 大豆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据历次有关调查 和历史资料记载,郑州黄河湿地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 217 种,其中鸟类 169 种、兽类 21 种、两栖类 10 种、 爬行类 17 种。2003 年 3 月 28 日,在巩义市双槐树 滩区,一次观察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鸨 78 只,是 河南省一次发现大鸨数量最多的记录。
2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南京林业大学
本保护区位于河南省中部生态脆弱地区,若遭破坏将影响全省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从而威胁郑州市乃至区域生态 安全。
(5)保护区面积的有效性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 38007 公顷,为一东西方向长方形,保护区连接着周围的其他湿地保护区,扩大了有效保 护面积,加之黄河大堤两侧有成片的防护林,可以将其看做一个生物墙,不仅满足当地生物物种的需要,而且为鸟类提供迁 徙、越冬的提供场所,也有利于整体的保护和管理。 (6)生物多样性丰富 黄河进入黄淮平原后,形成大面积的湿地,淤积、冲刷、改道等不断发生,形成了该区生态环境类型多样的特点,野生 动植物资源较丰富,尤其是湿地鸟类资源丰富。
1.1.1 自然地理概况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属于北温带季风性气候,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冬季干寒。四季分明,年 平均气温 12.8-15.5℃,7 月最热,平均气温 27.3°C ;1 月最冷,平均气温 0.2°C 。年降雨量 618~878mm,年均日照时间 2292 小时,年平均无霜期 227 天,年平均降水 82.3 天。年平均自然降水量和蒸发量分别为 616mm、1664mm,年平均相对湿度 68%。 在冬春季,东北风、西北风盛行。由于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布不均,易发生水、旱、风、雹等灾害性天气。区内河道 总长 158.5Km,比降为 1/5525。本河段黄河河床宽浅,沙洲密布,汊河较多,冲淤剧烈,主流摆动幅度很大,属典型的游荡 性河段,洪水多发性地段。
保护区周边地区是传统的农业区,人均耕地 0.1 公顷,产业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小麦、玉米、花生、水稻、蓬 菜等,另有部分群众从事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林业、第三产业,黄河大堤外有规模不等的鱼塘,保护区实验区内有零星 果园分布,周边经济相对富裕,国民生产总值 54.5 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 4.9 亿元,林业产值 0.1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 3216 元,比所在区(县)农民人均收入高 354 元。近几年,保护区周边群众的经济观念逐渐调整,经济林、鱼塘等不断增多。
1.1 自然保护区概况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南京林业大学
一、现状概述
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于 2004 年 11 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保护区位于郑州市北部,地理坐标在北纬 34 °48′~35°00′,东经 112°48′~114°14′之间,属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也在黄河冲积扇的脊轴上。河床普遍高于大堤, 形成“悬河”的景观。两岸大堤之间距离在 5~10km 之间,河槽宽 1~3km。保护区东西长 158.5km,南北宽最大跨度 23km, 总面积 38007 hm2。保护区北临焦作市的孟州市、温县、武陟县和新乡市的原阳县,西接洛阳市的偃师市,东靠开封市的郊区, 南沿郑州市的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 5 个县(市、区)15 个乡镇 89 个行政村,其中巩义、荥阳段属黄河 中游地区,惠济、金水、中牟段属黄河下游地区。
1.3 现状评价
1.3.1 生态自然质量评价
(1)典型性和代表性 该自然保护区的典型性体现在两处:首先是本保护区有众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尤其是水鸟资源,保护和科研价值 极大;其次保护区属于典型河流湿地,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湿地系统。 (2)区域位置的独特性 保护区所在的黄河中游和下游过渡地段,地里位置独特,同时又是候鸟迁徙中线的重要节点,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候鸟迁 徙提供良好的越冬和繁殖地,区域位置重要。 另一方面本保护区将河南西部的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开封柳园口省级自然保护区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更加 有利于对于湿地的保护研究, (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表示了该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在近年来土地资源紧张,人为干扰加重的压力下,如果本保 护区受到破坏,那么典型的黄河湿地植被和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将遭到破坏,其保护价值将降低,同时加重水土流失,威胁黄 河中下游用水安全,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4)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保护区内的湿地类型主要有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两类,其中河 流湿地包括永久性河流(河床、低河漫滩)、泛洪平原湿地(二滩), 主要分布在主河道和防洪堤之间;沼泽湿地包括草本沼泽和灌丛沼 泽,主要分布在二滩、老滩和背河低洼地。植物群落资源丰富,主要 有芦苇群落、蒲草群落、莲群落、莎草群落、浮萍、各种藻类群落等。
1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南京林业大学
主要草本群落有沙蓬群落、虫实群落、白茅群落、沙引草群落、碱蓬群落、柽柳群落等。 当地农田主要分布在老滩,二滩在非汛期也有较多种植,主要作物为小麦、玉米、大豆、绿豆、花生、高粱、西瓜等。 其中金水区和中牟县的大堤外有水稻。
1.2 保护功能及保护对象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中部地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分布的重要地区,也是我国鸟类迁徙三大通道中线的重要地 区。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具有典型的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丰富,每年有数量巨大的候鸟在此停歇、越冬或繁 殖,位置十分重要。 南京林业大学
机遇,紧紧围绕新形势下林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抢抓机遇,狠抓落实,使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保护区通过加强不 定期巡护和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乱占湿地的不法行为,使资源威胁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保护区内基本实现了无 盗伐林木、无乱捕滥猎、无重大森林病虫害的目标,乱占湿地的情况也有所好转。近年来,大量大鸨、大天鹅等国家和省级 重点保护鸟类在郑州黄河湿地越冬,如 2003 年 3 月 27 日在惠济区花园口镇八堡村河道一次观测到 1 群苍鹭约 400 余只;2003 年 3 月 28 日在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滩一次观测到 1 群大鸨 78 只。
1.1.3 用地现状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总面积 为 38007 公顷,均在黄河大堤以内,全部属于 国有土地,权属单一。其中林地面积 2055 hm2, 占总面积的 5.4%;农地 7352 hm2,占总面积 的 19.3%;滩地 1.9 万 hm2,水域 9500 hm2, 占总面积的 25%;其它土地(鱼塘、莲池)100 hm2,约占 0.26%。
1.3.2 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1)管理条件评价 ①管理体制:2006 年 3 月 20 日,经郑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副处级全 额事业单位,隶属郑州市林业局,下设 5 个管理站和 10 个保护点,分别隶属于涉及到的县(市、区)林业局(农委),形成 中心、站、点的三级管理体系。并依据国家的有关法规,建立和健全了护林防火、野外巡护、财务管理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 度,基本能满足保护区保护、科研和执法等工作开展的需要。聘用巡护员开展巡护活动,有效的保护了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 源。 ②管理队伍:河南郑州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总编制 66 人,其中“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领导 3 人、 办公室 2 人、保护管理科 2 人、科研科 2 人、财务科 2 人、派出所 5 人、生产经营科 2 人、环志站 2 人、保护管理站 28 人、 保护管理点 18 人。保护区人员配备具备一定广度,涵盖了保护区工作的主要方面。 ③基础设施与设备:保护区没有固定资产,黄河老滩的生产道路是所在地方群众投资兴建的,可以用于保护区保护和管 理,但需要购置交通设备。保护区均在当地无线通讯网络覆盖范围,固定电话可从保护区周边村落连接。保护区管理中心办 公用房已经建设完毕,但是绝大部分管护站、管护点尚无办公用房,保护和科研设施仪器等需要添置。因此,保护区基础设 施与设备薄弱,距自然保护工作进一步开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④边界及土地权属:保护区边界清楚,土地所有权均为国有,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很大便利。 (2)管理措施评价 ①建立部门协调机制:建立郑州黄河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机制,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协调各部门的权 益关系。林业、水利、黄河管理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各负其责,监督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有关的工作。 ②严格制度建设:在保护区建立以前,郑州市的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湿地主管部门就对郑州黄河 湿地实行严格保护,根据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了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主要包括:案件查处制度、保护管理制 度、森林火灾扑救预案、病虫害防治检疫制度等,有效地促进了黄河湿地保护工作的开展。 ③加强教育、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郑州黄河湿地,必须转变不利于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传统的资 源环境观,如:要尊重自然规律,改变“人定胜天”的观念;要转变“以粮为纲”的观念,实行多种经营,着力调整湿地农 业经济结构;要转变“以土为本”的观念,实行退田还湿等。同时,教育群众逐步树立新的资源环境观。充分运用各种传媒 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倡和支持环保组织和其他社会团体开展与湿地保护相关的活动,特别是加强群众性的湿地保护 科普活动。运用行政手段,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 ④建立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经济政策:在不改变当地湿地功能的情况下,积极开展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工作。 坚持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调动全社会重视和投入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制定鼓励节约利用湿地自然资源和在经济发 展中优先注意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政策,在投资、信贷、项目立项、技术帮助等方面解决政策引导问题。 (3)管理成效评价 ①管理机构评价:保护区所在的巩义市、荥阳市、惠济区、金水区、中牟县湿地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思想素质较好,业 务能力较强,管理效率较高,在郑州黄河湿地资源保护管理的实践中,推动湿地保护的发展,与其他部门齐抓共管,谋求自 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管理具有一定的组织基础、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将成为保护区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力量。 ②保护工作评价:保护区以“抓管理、建体制、保资源、增效益”为总体目标,特别是借国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的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