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思想发展史PPT演示文稿

中国思想发展史PPT演示文稿


3、墨翟与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当时有“非儒即墨”之说。 4、韩非子与法家 历史发展观; 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二)认识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实质及影响 原因: 实质: 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 中的必然反映。
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
法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提倡法治和暴力统治;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三者具有很大的互补性,分别适用不同的情况。事实上到了汉武帝以后,中 国历代统治者均采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的统治 模式,影响深远。
二、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思想--儒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洋务运动: 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 3、19世纪60年代以后: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4、19世纪末: 5、20世纪初: 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6、20世上半期: 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中共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 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毛泽东思想 也开始逐步形成。
2、在现代社会,儒学具有哪些价值?
儒家的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道德 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维护中华民族统一、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的使命感 和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和保护生 态环境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近代中国的思想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 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 思想流派。 1、鸦战期间: 林、魏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复习目标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 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佛教思想和道家思想对儒学思想发展的影 响。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 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4、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 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5、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传播及其中国化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6、了解三民主义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概述毛泽 东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的深远影响。认识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指导意义。
09届高考复习专题: 中国思想发展史
考点扫描
近年来中国思想史成为考查热点。2008年是 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中共中央提出要进一步解 放思想,以应对形式的发展。所以对于古今历史 上的思想解放的内容一定要高度的关注。 思想史内容易与政治结合,可用政治中的社 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现象与本质、理论与实践关 系原理去解释某种思想的产生、发展和变化的现 象,尤其是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和走向问题,而 这些又是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研讨的热点之一.
(二)认识 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主要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 留在“器物”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 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为指导,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 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和新文化运 动兴起,构成了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3)从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 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经历了“学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到 “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思想历程。
Hale Waihona Puke 影响: 促进学术文化的繁荣,开创了思辩、讨论的学术风气,形
成了一系列哲学流派,影响了后世文化的发展;
各派学说,为不同阶级、阶层服务,各取所需,有的成为诸侯国改革 变法、立国发展的理论基石;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又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 一步发展。
2、儒、法、道家思想的特点
这三派为封建统治者设计了各具特色的治国思想。
2、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 富强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学习西方的历程: 器物 制度 文化
甲午战争失败宣告单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不能挽救中国的;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失败说明了完全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样也不能挽救中国; 中国人最终选择的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就是社 会主义道路。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的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进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民主和科学的提倡,动摇封建思想统治地位,呼唤五四运动到来;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强大的思 想武器。
(一)形成和发展 春秋末期产生 战国时期初步发展 两汉官方化、神学化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与其他文化相互批驳与渗透)
宋元明清时期理学化 (二)认识 新文化运动的批判
1、儒学为什么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位?
其一: 其思想内核是一切剥削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后共同需要的理想武器,在根本上 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 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 政治上的“大一统”。 其二: 儒家的人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 变面目。 汉代儒学; 宋明理学(“三教合流“;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
知识连线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一)各派主要思想主张 1、老庄与道家 老子: 含有朴素辩证法思想;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庄子: 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产物;鄙视富贵利 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现象。齐物观
2、孔孟荀与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学说;“礼”的思想;以德治民;主张改良;教育思想; “五经”。 主张施行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 土地和劳动时间。 唯物思想;“制天命而用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