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作业:1.班级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它把一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序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2.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行为的形式来陈述的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活动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3.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之中,为使教师的专业水平继续提高、不断获取反馈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而进行的系统性评价。
它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目的是为了找出教师工作中的不足,为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4.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实际完成某任务或一系列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在理解与技能方面的成就,以及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问题解决能力等的评定,称为表现性评价。
5、档案袋评价:是指教师和学生有意地将各种有关学生表现的材料收集起来,并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解释,以反映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努力、进步状况或成就。
6.课程评价:是对老师一堂完整的教学课程的综合评价。
7、发现式教学:是学生通过自己再发现知识形成的步骤,以获取知识并发展探究性思维的一种教学方式。
8、个别化教学:是为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而设计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9、隐性课程:是指在学习环境,即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种环境就是非正式的、潜在的课程。
10、区分度:又叫试题的鉴别力,是指测验能否拉开分数距离的指标11、座位模式:是指为满足教学活动对教学空间的不同需要,将教室内课桌椅按照一定的形式的排列,它是一种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12.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
13.教学设计:是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分析和策划的过程。
简言之,教学设计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一种操作方案。
14、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5、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适应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以本校教师为主,充分利用所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所开发的课程。
16、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性的研究和探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
是一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和形式进行学习.17、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分析和评定。
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
18、课堂:是在一个大教室内设计若干个功能不同的活动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活动区进行相应的学习活动,形式不固定。
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的学习创设并布置好学习环境,并提供指导19、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中,通过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20.难度:难度指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方面的各种问题的难度。
21.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22、总结性评价:是对活动结果的评价,它的目的在于评判活动的效果。
第二次作业:1.学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功能有哪些?答:(1)传播知识与发展能力;(2)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3)培养与发展个性。
2.什么是教学内容的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答:纵向组织又称序列组织,是指按照一定的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教学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将各门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
3.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要经历哪几个阶段?答:教师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模仿性教学阶段、**性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艺术性教学阶段。
4.教学设计的程序有哪些?答:教学设计作为对教学活动系统规划、决策的过程,其程序包括:教学设计背景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
(1)确定教学目标;(2)进行教学任务分析;(3)起点行为分析;(4)编写教学具体目标;(5)设计标准参照试题;(6)开发教学策略;(7)设计教材选择与开发;(8)设计与实施形成性评价;(9)进行教学监控与调整;(10)设计与实施总结性评价。
5.上好一节课有哪些基本要求?答:一堂好课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教学目的明确。
即教师要明白这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技能,要养成哪些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2)教学内容正确。
是指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作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
(3)教学方法恰当。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
(4)课堂组织得当。
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节奏紧凑,不同任务变换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师生积极性高。
气氛热烈,是指课应自始至终是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教学效果显著。
6.形成性目标的含义和优点。
答:形成性目标是在教学情境中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逐渐形成的教学目标。
其优点是形成性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过程性、逐渐形成性,这克服了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之间的二元对立,同时可以带来教学活动的丰富性、拓展性,使得教学目标更加切合教学的实际情境。
7.程序教学的原则要求是怎样的?答:把教材分为小步子,学生对所学内容作积极反应,反应后即刻反馈,尽量降低错误率,教学应自定步调。
8.分层次教学的优点是什么?答:(1)充分照顾了学生的发展差异,能够因材施教。
(2)消除了智力歧视,易被学生接受。
(3)分层次教学内含的竞争机制,使得学生在不断流通的过程中,接受挑战,实现跨越,从而易形成生动活泼、互帮、互助、互赶的教学局面,形成多向互动的课堂教学局面,而且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
9.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哪些?答:教学艺术的共性特征有:形象性、情感性、独创性、个性化、实践性。
10.为什么说教育目标包含教学目标?答:(1)教育目标是一个关于教育活动之预期结果的总的概念,是指一定的教育活动所要促成的预期的身心变化。
11.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答:(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基础性。
(2)教学内容应该贴近社会生活。
(3)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学生实际。
12.课堂管理的内容包括哪些?答:课堂管理的内容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课堂教学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
13.为什么说教学设计不同于传统备课。
答:(1)传统教学中的备课往往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以教师为中心,凭借教学经验、主观意志进行安排和策划,其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较低。
(2)教学设计,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在最大程度上摆脱了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树立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遵循了学习的内在规律。
14.教学环境的特点是什么?答:教学环境的特点是具有特定的环境区域、具有特定的环境主体、具有特定的环境内涵。
15.贯彻与实施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⑴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功能和作用。
⑵运用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⑶实施教学原则要处理好继承与发展、引进与吸收的关系。
16、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怎样的?答:课的基本操作程序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1)组织教学,既是课堂管理又是指示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引起学生注意的过程。
说它是课堂管理,是指教师要了解学生出勤情况,维持课堂纪律和秩序。
(2)检查复习,是指检查学生的课外预习或复习情况,已学过的内容的掌握情况,适当复习旧知识等。
检查复习可起到旧课向新课过渡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新教材,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是课的结构中最重要的一个程序。
(4)巩固新教材,是要求学生在理解新教材的基础上,当堂能牢记或熟练掌握新教材。
为了巩固新教材,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复述、自学辅导、练习或概括性讲授等方法。
(5)布置课外作业,一方面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新教材的理解,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课或下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进一步发展做准备。
预习是教学取得主动的重要保证,不可忽视。
教师布置课外作业,要注意学生的用脑卫生,练习要少而精,不搞题海战术折磨学生。
17、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包括哪几种形式?答: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有以下五种形式: 1.领导评价。
2.学生评价。
3.同行评价。
4.教师自评。
5.专家评价18、运用讲授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答:以问题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指教师或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组织和指导下,通过学生比较**的探究和研究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如下:(1)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的良好的教学情境。
(2)要依据学科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学生实际已有的和可能的发展水平,选择和确定探究发现的问题(课题)与过程。
(3)有序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探究发现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