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发展经济学(厦门大学 黄建忠) 第七章
发展经济学(厦门大学 黄建忠) 第七章
平衡增长论的三种方案
2. 即在第一种方案基础上,扩大到基础设施 的投资(交通运输、电力等)
3. 把范围扩大到生产各种资本品和投入物品 的重工业,如此将产生“外部经济”(本 部门扩大对外部门的影响及其相互促进关 系)
不平衡增长论的两种方案
如果国内尚不存在中间投入型制造业, 那么在一个国家就只有两种“最终产 业”可以建立起来:
1. 将国内生产的或进口的初级产品加工成最 终产品的制造业; 2. 将进口的半成品加工成最终产品的制造业。
政策建议 :
1. 当某些地区已积累起发展优势时,应当采取 不平衡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先进地区,以求 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增长速度,并 通过这些地区的发展及其扩散效应来带动其 他地区; 2. 各个地区的经济差距不宜拉得太大,当发达 地区发展起来后,为了防止累积性因果循环 造成的贫富差距无限扩大,政府不应消极等 待发达地区的“扩散效应”来消除差别,应 采取适当措施来激励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
简要评价
一.平衡增长论的前提是不现实的,假定各种资源无 限供给,同时回避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矛盾。 二.两种理论都未解决两个基本问题: (1)一个国家的现代部门究竟由哪些部门组成? (2)部门投资的优先顺序究竟是什么?发展极在 哪里? 三.发展中国家产业体系的缺陷使之难以产生“连锁 效应” 仅仅提出了问题而未解决问题。 返回
2、“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 有别于“增长极”: “发展极”理论的中心思想:
假定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的存在。这些企业 是熊彼特模式的新企业,其投资的着眼点, 不在于过去按常规办事而取得的成功,而在 于未来通过创新而预期的胜利。因此,“发 展极”是金融(资本)中心、信息(技术) 中心、生产中心、贸易中心、服务中心、决 策中心,是“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和辐 射作用。
1. 2.
“多元经济论”和“聚集经济”理 论
“多元经济论”: 各国不同地区的地理、文化、资源等差异性大,必 然存在不同的优势潜力,尤其是大国,多元经济是 必然的。应当多元发展,不应强求一致。 聚集经济理论: 企业出现适当集中后,在市场、成本、交易、创新 等诸多方面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它是经济增长中的 正外部效应。
不平衡增长论: 赫尔希曼(“联系效应论”)
不平衡增长论者倾向于生产的专业化,重视 出口和市场机制的作用。
1、“后向联系”:一个部门和向它提供投入 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2、“前向联系”: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 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不平衡增长论: 赫尔希曼(“联系效应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部门的联系效应比较 微弱 (农业,特别是农民农业是缺少联系 效应的),所以发展中国家要谋求发展, 则必须集中力量,把资源投入联系效应较 大的部门。 重点投资于社会固定资本。 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资于生产部门 返回
中国地区经济布局理论
① “山、散、洞”与“大三线建设” ②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 ③ 经济特区、开放地区与城市、西部大开发战略 ④ “三极联动”:东部继续发展、加快西部开发、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返回
第二节 世界经济周期与 不平衡性质条件下的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理论 “发展极”理论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 展的地区结构 倒“U”型理论
我国的产业、地区结构问题与对策
从“珠三角”和“长三角”看地区发 展问题
(1)外资驱动型(快速发展)和私企推动型 (启动加速)——积累型和增长型差异 (2)“同质竞合”与“小狗经济”(斑马经济) (3)外向型经济与内需拉动型增长
“珠三角”与“长三角”
“上海的谨慎和小气因为苏锡常与浙江民营经 济的虎虎生气而得到弥补;当我们目睹世界 五百强云集上海,台湾电子业龙头企业纷纷 奔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连珠江三角洲 的台商也蜂拥北上时,我们不得不为珠三角 的明天担忧了”; “北京的腐败与广东的混乱,都不及上海的 廉明与规范”。
不平衡增长论:赫尔希曼(“联系效应论”) “多元经济论”和“聚集经济”理论
平衡增长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论”)
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 认为资本形成的不充分是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而 影响资本形成的主要因素不是储蓄供给的不足,而 是投资有效需求的欠缺,因此,对一种工业投资而 不对其他工业同时作相应的投资,则投资将以失败 而告终。 返回
聚集经济有几种表现形式
a) 大规模的本地市场有利于专业化分工,可 以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 b) 同类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使资本、劳 动力和管理者趋于集中,从而为企业有效 地进行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c) 在大城市中成熟发达的金融和商业机能更 好地适应产业发展的特殊要求;
聚集经济有几种表现形式
经济周期理论
I. II. 康德拉捷耶夫“长波”理论 熊彼特“创新”(中波)理论
III. 基钦“短波”理论 返回
1、主张以非总量的方法安排计划
增长不是在每个地区以同样速度增加的, 相反,在不同时期,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 在某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而 这些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聚集的 地区常常是在城市中心,这些中心就成为 发展极。 发展极对它所影响的广大地区发挥着“扩 散效应”的作用(spread effects)
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必须根据区位特征确立地区发展战略 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必须兼顾,地区差距不宜 过大 “梯度发展战略”:基于世界与一国范围内客观 存在的经济技术梯度,该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 展,技术会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从而逐 步缩小地区间差距。 发展中国家必须消除封建割据和地区封锁,建立 统一高效的大市场 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正确认识政府 的作用。
不平衡增长论: 赫尔希曼(“联系效应论”)
认为,束缚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是决策能 力或企业家才干。 主张不要同时发展各项工业,而应当集中力 量首先发展一部分工业(主导产业群),以 之为动力逐步扩大对其他部分工业的投资。 实行不平衡增长战略可以使发展中国家有效 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加速经济增长。
倒“U”型理论
威廉姆森:随着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 提高,区域间的不平等程度大体上呈现 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变化。因此, 尽管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增长不平衡,区 际人均收入水平差距扩大,但从长期看, 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是趋于均衡的。
返回
平衡增长论的三种方案
1. 消费品工业平衡增长――整个经济主要以消费品工 业发展为内容,即根据消费需求的各类和数量及其 变化模式,投资于各消费部门以保持其横向的平衡 ――同时建立一大批生产各种不同消费品的新工厂, 就业机会就会增多,总收入提高,社会购买力就会 增加,消化新工厂的产出品,产生“收入效果”。 循环结果:打破市场狭小的局限——实现规模经 济——价廉物美的产品——消费者从传统手工业那 里转移出来,变传统市场为现代部门的市场,使产 业最终扎根。
1. 前者所起的作用是,把边沿地区的居民吸 引到发展极来,减少边沿地区的人口压力, 使农户的耕作面积扩大并改进生产技术, 从而可提高边沿地区的人均福利水平; 2. 后者则是投资的结果,将增加边沿地区的 人口密度。
3、吸引中心的“回浪效应” (Backwave Effect)
吸引中心存在对“发展极”周边地区的不利影响 (1)形成地理上的“二元结构”; (2)引起“累积性因果循环”,使快者越快、慢者 越慢。 但是,这种作用并非无限制的,在二元空间结构 中,当发达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人口稠密、 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 足等原因,该地区的生产成本将逐渐上升,外部经 济效益逐步变小,经济增长势头减弱,资本、技术 和劳动力将向其他地区扩散,出现“扩散效应”。 返回
第七章
经济发展与部门、地区优先顺序的 关系
经济发展与部门、地区优先顺序的关系
一.“平衡增长论”与“不平衡增长论” 二.世界经济周期与不平衡性质条件下的经济 增长 三.平衡、非平衡增长论的政策方案 四.我国的产业、地区结构问题与对策
第一节 “平衡增长论”与“不平衡增长论”
平衡增长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d) 城市的集中所带来的教育设施和娱乐、社 交可吸引高素质人才和管理人员; e) 城市的集中可以交流信息;
f) 企业的集中可以使竞争更加充分,大大强 化企业的创新动机。
城市发展的聚集过程具有乘数效应。
“循环累积因果机制”
新工业建立——地方就业增加、人 口增加——消费品工业与服务业发 展——对外贸易扩大——相关产业 发展——地方财富增加——税收收 入增多——建设更好的基础设施— —建立新工业。
2、“发展极”(Development Poles) 有别于“增长极”:
“增长极”的企业是“增长企业”,它们近似 于“群集的追随者”,即追随、模仿创新企 业而出现的一批企业。所以,增长极是由于 发展极的充满活力的能动作用而成长起来的。
发展极论者的政策建议是,如果一个不 发达国家或地区缺少发展极,那就应该 创新发展极。
“发展极”的形成必须具备三方面条 件
一个活跃的城市中心,并不自然而然地就 对周边地区产生扩散效应。
产业群的形成(推进型-创新型企业及其空 间聚集) ; 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是“发展 极”形成的重要条件 ; 必须具有规模经济效益和适当的周围环境: 组织和制度资源。
“发展极”可分作“吸收中心”和 “弥散中心”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