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第9课离骚节选教学案苏教版必修4

第9课离骚(节选)(一)作者简介(二)人物轶事屈原隐居花园洞屈原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从荆州过长江,渡洞庭,经常德,到汉寿,出十里柳溪到桃江羞山,寻访隐居在羞山的楚狂陆接舆遗踪,留下了“接舆髡首兮”的诗句。

进入桃花江后,屈原弃舟登岸,骑马沿着望浮古驿道的崎岖山路继续南行,“旦余济乎江湘”,“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在桃江停下流浪的脚步。

在今天的桃江花园洞村,留下了许多屈原隐居的传说和遗迹。

村口的“下马坪”和“下马石”是客人拜访三闾大夫下马的地方,村后有为纪念屈原而取名的“端阳山”,村里有多处“三闾桥”。

在杨家仑的山腰处有“屈女墓”,当地群众称“屈原小姐”墓,相传屈原的宝剑给爱女绣英陪葬,有四块金砖垫棺;墓在竹林中,竹叶盖满芳冢。

据传还有“鸟嘴山”,是屈原养鸟的地方,“鸭嘴塘”是屈原养鸭的地方,“放牛冲”是屈原养牛耕作之地。

屈原酷爱兰花,读书写作之余,种了很多兰花,“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离骚》),相传“花家坪”就是他的花圃。

屈原种下的兰花代代相传,如今,花家坪已成为兰花种植基地,所培育的兰花品种繁多,优雅芳香,闻名海内外。

屈原隐居在花园洞,过着恬静的田园生活,创作了不朽的诗篇。

《离骚》中很多诗句直接描述了桃花江一带的风物。

如“黄荣可以盈室兮”,“荣”音“绿”,就是桃花江山中到处都有的淡竹叶;还有“荪”,溪荪,就是溪边长的石菖蒲;“摘琮枝以为羞兮”,羞,通“修”,即腊肉;“户服艾以盈要兮”,则是典型的益阳、桃江风俗。

楚地尚巫,千百年来在益阳民间都有“收魂”的风俗。

屈原受这种风俗的影响,在去往汨罗投江明志之前,为自己写了《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魂兮归来哀江南!”(一)背景链接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至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被放逐约九年之久。

在此期间,他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和缠绵悱恻的情绪,这时的他“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常识整理Ⅰ.文学常识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

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

楚辞是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

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跌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

《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

Ⅱ.文化常识朕.皇考曰伯庸朕:本义为舟缝。

引申为迹象、征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取“天下皆朕、皇权独尊”之义,“朕”成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学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把握文言句式。

2.了解楚辞的特点。

3.理解关键词语,感悟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诵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帝高阳之苗裔...兮之:结构助词“的”裔:名词,后代(2)朕皇考..曰伯庸皇考:对亡父的尊称(3)摄提贞.于孟陬兮贞:副词,正,当(4)惟.庚寅吾以降惟:句首语气词,无实义(5)皇览揆.余初度.兮揆:动词,思量度:名词,时节(6)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纷:形容词,众,很多,指美盛的样子(7)又重.之以修.能重:再,加上修:形容词,美好的(8)纫.秋兰以为佩.纫:动词,联缀佩:名词,佩戴在身上的饰物(9)夕揽.洲之宿莽揽:动词,采(10)日月忽.其不淹.兮忽:形容词,迅速的样子淹:动词,久留(11)惟草木之.零落兮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2)不抚.壮而弃秽兮抚:动词,循,握持(13)何不改此度.度:名词,法度(14)乘骐骥..以驰骋兮骐骥:名词,骏马,比喻贤智之臣2.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肇锡余以嘉名锡同赐,赐给(2)扈江离与辟芷兮辟同僻,幽僻(3)来吾道夫先路道同导,引导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纫秋兰以为..佩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2)春与秋其代序..古义:递相更替今义:代替序言的文章(3)恐美人..之迟暮古义:喻指君主;一说,美人是自喻今义:美丽的女子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作动词,给……起名(2)字.余曰灵均字:名词作动词,给……表字(3)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德(4)朝.搴阰之木兰兮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5)夕.揽洲之宿莽夕:名词作状语,在黄昏(6)不抚壮而弃秽.兮秽:形容词作名词,秽恶之行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肇锡余以嘉名。

译文:一开始就赐给我美好的名字。

(状语后置句,状语“以嘉名”置于谓语“锡余”之后。

)(2)纫秋兰以为佩。

译文:把秋兰结成饰物挂在身边。

(省略句,“以”后省略了代词“之”。

)(3)恐年岁之不吾与。

译文:心忧岁月不等待我。

(宾语前置句,宾语“吾”置于动词“与”之前。

)(4)来吾道夫先路!译文: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省略句,“夫”后省略介词“于”。

)环节二:把握文意6.下列各句不属于表现屈原“内美”的一项是( )A.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B.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C.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D.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解析:选D D项,表现屈原的“修能”。

7.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述说自己的出身高贵,又降生在一个美好吉祥的时刻,表现出诗人高度的庄重自爱。

B.“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表现了诗人的焦虑和迷惘。

C.诗末诗人想象驾着骏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D.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

解析:选B B项,这四句诗是说诗人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而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表达的是诗人的焦虑之情,“迷惘”看不出来。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尊严1.从教材中积累诗中屈原反复渲染自己身份的高贵,强调自己的“内美”,暗喻他与楚国密不可分的关系,可担当振兴家国的重大责任,体现了一种自我价值的发现。

时光如逝水,岁月不待人,他深恐努力向前仍追赶不上,于是就勤奋不懈,抓紧时间修养自己。

这“精勤修能”体现了他自我意识的觉醒,更表明了他的人格追求。

他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当仁不让,愿为君主做引路人,这表现了诗人虽遭厄运仍坚守高尚的品格、坚持真理的精神。

屈原保持高洁的志向和独立的人格尊严,如明灯,照亮了中国历史的漫漫长夜。

2.从历史中积累春秋战国时期,有一年,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

一天,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却还是为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而不肯吃,最终饿死于路旁。

3.从名言中积累(1)要人敬者,必先自敬。

——陶行知(2)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3)对人来说,最最重要的东西是尊严。

——普列姆昌德(4)珍视思想的人,必然珍视自己的尊严。

——苏霍姆林斯基(5)人类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帕思卡尔(6)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是一切事业的渊源。

——屠格涅夫4.从佳作中积累有尊严的人,不奴颜媚骨;有尊严的人,不摇尾乞怜;有尊严的人,不妄自菲薄。

有尊严的人,能够勇敢地说“不”,他为了心灵而活,绝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和良心;有尊严的人,在困境中不堕落,他永远看见希望,奋进不辍;有尊严的人,有血性,他能为人格的不污,而奋勇斗争;有尊严的人,有信仰,他可以为理想死去,而无怨无悔。

尊严是一种正气,它压倒一切妖风;尊严是一把神剑,它斩去所有虚荣。

尊严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美丽,有了它,无论走上什么样的旅程,你都可以用自信的臂膀,满怀热情地拥抱人生。

(二)这样运用素材[精彩片段]尊严是什么?尊严是做人的高贵,尊严是生命的价值。

从不食嗟来之食者身上,我们曾仰慕“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中,我们赞颂过“威武不能屈”的亮节;从伟大的人民总理身上,我们景仰着“富贵不能淫”的贞操。

他们身上都体现了做人的尊严。

尊严是不容玷污的白璧,尊严是不可尘蔽的珠光。

尊严植根于绵亘千古人文精神的圣殿,它只属于大写的“人”。

它是人类不可亵渎的理性、正义与良知。

[领悟] 文段的论点是“尊严是做人的高贵,尊严是生命的价值”,为了证明此论点,作者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者、文天祥、人民总理的例子。

这些事例切合论点,内容丰富,很有说服力。

[精彩范文]①又是一年端午节,自然让我想起汨罗江畔的玉笥山,想到三闾大夫投江的河伯潭。

其实,我没有到过汨罗江,也从未泛舟于洞庭湖,虽然神往已久。

可我在断断续续的残梦中,曾无数次梦到过披发行吟泽畔的屈原。

②屈原是一座丰碑,他的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这并不单纯是因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发自内心的那些咏佳作赏析文章以“汨罗江边寻残梦”为线索,叙写了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虽遭奸佞谗害,流放汨罗,但仍心系故国,不忘存君兴国,忠贞不渝的一生。

行文中作者还写到屈原的品格对后人的影响,从屈原到王国维到老舍,中国知识分子以死殉道,追求人格的独立,捍卫生命的尊严。

文章字里行叹汇聚成一篇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文章,在《诗经》之后闪烁着五彩光华,照耀着华夏的天空。

凝聚着无数心血的《离骚》字字含泪,句句泣血,读来令人肝肠寸断。

③屈原是一种精神。

在战国那个硝烟弥漫的时代,他想在楚国施展开自己经天纬地的才华和济世救国的理想抱负。

他以为,只要忠君,只要爱国,他就永远可以立于楚国的朝堂,站在楚王的身边,实现自己的雄才大略。

然而听惯了甜言蜜语的楚王哪里真正会听逆耳忠言。

④流放的屈原对楚王仍然抱着幻想,幻想楚国能在危难之际转危为安,幻想着楚王能在沉沉的酣梦中想到志虑忠存的自己,幻想自己能站在伤痕累累的楚国朝堂再次力挽狂澜……然而,这只是黎明前的残梦,浓重的黑暗后还是黑暗,佞臣当道的楚国没有曙光,没有一丝希望。

相关主题